人类对运动的感知及在人机交互中的应用
1. 运动感知的研究基础
在对生物尤其是人类运动感知的研究中,早期采用了点光源显示技术。这种技术是在黑暗环境下,将光源点放置在人的头部和关节(如肩膀、肘部和膝盖)上进行拍摄。通过点光源技术创建的动画,大多数情况下只需大约 10 - 13 个点就能以易于识别的方式呈现许多不同类型的动作,然而单个点本身并不包含动作或运动者的任何信息。单独提取的动画帧呈现出混乱且难以识别的点排列,只有当这些点处于运动状态时,它们才会组合成一个整体,让观看者能够快速识别出人体形态,并明确识别出所执行的动作,如跳舞或举重。
这表明对运动生物的感知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运动信息进行全面整合。基于对生物运动的观察,还可以辨别个体的性别、身份或情绪状态等。点光源显示技术也被用于情绪表达感知的研究。20 世纪 70 年代 John Bassili 进行的一系列开创性实验表明,参与者能够正确识别以动画形式呈现的情绪表达,这证明了面部各部分配置信息对于情绪表达认知过程并非必要,运动感知就足够了。如今,涉及先进动作捕捉系统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基于点光源显示的视频解决方案。
2. 生物运动感知的神经基础
虽然有大量来自灵长类动物解剖学研究的关于视觉系统组织的数据,但观察到的功能可区分通路的分离也被认为适用于人类。目前认为,视觉信息在大脑内通过两条通路传输:腹侧通路负责处理形状信息,背侧通路处理运动以及针对物体的动作的视觉协调。
Martin Giese 和 Tomaso Poggio 提出了一个生物运动感知模型,该模型整合了现有的心理物理和神经心理学研究结果。它具有层次结构,在连续的区域中,对感知对象的分析在越来越高的概括水平和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