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之链表入门
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在内存中组织数据。数组是存储同一数据类型多个变量的便捷方法,而 ArrayList 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能够根据需要动态扩展。不过,ArrayList 虽然方便,但在很多情况下会分配超过实际所需的内存空间,造成内存的浪费。而在某些场景下,数据项的数量会随着程序的执行动态增减,这时就需要一种能高效伸缩的数据结构,链表就是这样一种新的数据结构,它可以逐个对象地进行扩展或收缩,始终将列表的大小保持在最小,不会消耗不必要的内存。
1. 链表的概念与结构
链表可以看作是由一系列相连节点组成的链条。节点是一个具有两个属性的对象:
- 数据 :可以是基本数据类型(如 int),也可以是特定类的对象引用。
- 指向下一个节点的位置 :即一个节点“指向”或“引用”下一个节点。
在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中,指向下一个节点的位置的值为 null,表示链表到此结束。
从程序设计的角度来看,以一个包含四个视频游戏玩家信息的链表为例,这个链表可以通过三个类来实现:
- Player 类 :封装玩家信息,包含三个实例变量:存储玩家用户 ID 的 int 类型变量、存储玩家姓名的 String 类型变量以及存储玩家最喜欢游戏名称的 String 类型变量。
- PlayerNode 类 :封装节点。
- PlayerLinkedList 类 :封装链表。
通常,节点类会设计为存储通用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