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主要使用的信道有两种:点对点信道、广播信道;所使用协议有(PPP协议以及CSMA/CD)
三个基本问题: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
3.1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
数据链路:必须有一条物理线路,又必须有一些必要的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传输。
-
帧:协议数据单元
-
封装成帧:就是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每一层链路层都规定了所能传输的帧的数据部分长度上限——最大传输单元MTU
SOH放在一帧的最前面,表示帧的首部开始,EOT表示帧的结束。 -
透明传输(针对错误地找到帧的边界):透明表示某一个实际存在的事物看起来却不存在
解决方法:字节填充或字符填充,即发送端在数据中出现控制字符,就在前面插入一个**(转义字符)ESC** -
差错检测:使用循环冗余检验CRC——在数据M的后面添加共差错检测的n位冗余码,除数P为事先商定好的的n+1位;最后得出余数R,若不为0,则出差错。
3.2点对点协议
- PPP 协议有三个组成部分
a)一个将 IP 数据报封装到串行链路的方法。
b)链路控制协议 LCP (Link Control Protocol)。
c)网络控制协议 NCP (Network Control) - PPP协议应满足的要求
1) 简单
2)封装成帧
3)透明性
4)多种网络层协议
5)多种类型链路
6)差错检测
7)检测连接状态
8)最大传送单元
9)网络层地址协商
10)数据协商压缩 - 字节填充:当PPP协议使用异步传输时,他把转义字符定义为0x7D,并使用字节填充
- 零比特填充:发送端在遇到连续的5个1时就填一个0
3.3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
局域网的特点:网络为一个单位所拥有,且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
以太网提供的服务都是尽最大努力的交付,即不可靠的交付。
-
CSMA/CD协议要点:
1)多点接入
2)载波监听:检测信道,不管在发送前还是发送中,每个站都必须不停地检测信道
3)碰撞检测:边发送边监听。 -
总线上单程端到端传播时延记为τ,每一个站在自己发送数据之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存在着遭遇碰撞的可能性。
-
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1)可直接使用bit作为争用期(当δ->0,2τ称为争用期)的单位。
2)从离散整数集合中[0,1···2^k-1]中随机取出一个数r,重传应推迟r倍的争用期,记为r。k=Min[重传次数,10]
3)当重传次数超出16时,丢弃之。 -
集线器特点:
1)使用集线器的以太网在逻辑上仍是一个总线网,各站共享逻辑上的主线,使用的还是CSMA/CD;
2)有很多接口
3)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只简单的转发比特,不进行碰撞检测。
4)进行自适应的串音回波抵消 -
信道利用率Smax=T0/(T0+τ)=1/(1+a)
-
MAC的硬件地址:
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为物理地址或MAC地址,MAC地址地段一般为6字节。 -
MAC帧的格式:
五个字段组成:
前面两个字节分别为6字节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字段;第三个字段是2字节的类型字段;第四个是数据字段,长度在46(64-18)~1500字节之间;最后是4字节的帧检验序列。
3.4扩展的以太网
- 以太网交换机——实际上是一个多接口的网桥:对于传统的10Mbit/s,有十个接口的交换机总容量为100Mbit
- 以太网交换机的自学习能力:A向B发送一帧,(A,1)写入交换表,交换表中找不到B,就像除了接口1其他接口广播这个帧,,只有B接受。
3.5高速以太网
- 100BASE-T以太网:快速以太网,有100BASE-TX铜缆,100BASE-T4铜缆,100BASE-FX光缆
- 吉比特以太网:有1000BASE-SX光缆,1000BASE-LX光缆,1000BASE-CX铜缆,1000BASE-T铜缆
- 10吉比特以太网和更快以太网:10GBASE-SR光缆,10GBASE-LR光缆,10GBASE-ER光缆,10GBASE-CX4铜缆、10GBASE-T铜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