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举措。而卫星遥感技术已经为打造高标准农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阶段,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全面、准确的基础数据,通过对卫星影像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系分布等情况,通过定期获取卫星影像,实时监测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及时发现非法占用耕地,监测土壤肥力、水分、作物生长等情况,灌溉排水设施、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实现“高科技”赋能“高标准”。
卫星遥感技术已经在农业领域应用广泛、高校、智能
卫星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卫星搭载的各种传感器,从高空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获取地物的光谱、纹理、形状等信息,卫星遥感技术让“土地会说话”。
通过对不同时期卫星影像的分析,可以准确识别出农作物的种植区域,进而统计出种植面积。例如,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不同地块上种植的作物种类,结合图像识别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土壤肥力、水分、病虫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实时监测作物的生长状况,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决策依据。通过分析卫星影像中的植被指数,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可以了解作物的生长活力、健康状况以及是否存在病虫害侵袭。当 NDVI 值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意味着作物生长受到了某种胁迫,农民可以据此及时采取措施,如灌溉、施肥或防治病虫害,以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
-
土壤水分监测
土壤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微波遥感等手段,对大面积的土壤水分进行监测。通过分析卫星传回的微波数据,可以反演出土壤水分含量的分布情况。
-
农业灾害监测与预警
农业生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干旱、洪涝、冰雹等。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及时发现灾害的发生,并对灾害的范围和程度进行评估。同时卫星遥感还可以对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前发出预警,帮助农民做好防灾减灾准备。
高标准农田的标准和实现↓↓↓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其具体标准涵盖多个方面:
-
土地平整
土地平整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要求农田地势平坦,坡度适宜,一般平原地区的田块平整度误差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方便机械化作业和灌溉排水。
-
集中连片
集中连片的农田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和统一管理。一般要求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这样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如灌溉渠道、田间道路等。
-
设施完善
①灌溉设施:高标准农田应具备完善的灌溉系统,确保在干旱时期能够及时为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灌溉设施包括水源工程(如水库、机井等)、输水渠道(如明渠、管道等)以及田间灌溉设备(如喷头、滴灌带等)。
②排水设施:良好的排水系统对于防止农田内涝至关重要。排水设施包括排水沟、排水泵站等,能够在雨季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避免作物受淹。
③田间道路:田间道路是连接农田与外界的重要通道,也是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必要条件。田间道路应满足农机通行的要求,路面坚实平整,宽度适中。
-
土壤肥沃
土壤肥沃是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高标准农田要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结构良好,酸碱度适宜。通过合理施肥、土壤改良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
生态良好
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土壤和水体环境。另一方面,要通过建设农田防护林、生态沟渠等措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
抗灾能力强
高标准农田应具备较强的抗灾能力,能够应对干旱、洪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完善的灌溉排水设施可以有效应对旱涝灾害;通过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可以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中科星图联合打造星图云开放平台,可提供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