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题目综合考察技术实操、法律应用、应急协作与公共治理能力,契合公安网警岗位对“技术+法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呼应《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中“主动防御、综合治网”的要求。
题目:
某市公安机关接到群众举报,某社交平台出现大规模网络暴力事件,一名用户因隐私泄露遭到恶意攻击,导致其个人信息(包括姓名、住址、联系方式)被广泛传播并引发线下骚扰。作为公安网络安全部门的新警员,你需要参与案件侦办:
-
从技术角度,如何通过命令行工具快速定位泄露源并追踪攻击者?
-
从法律角度,此案可能涉及哪些罪名?需引用哪些法律条款?
-
从应急响应角度,如何协同平台方固定证据并防止危害扩大?
-
从预防角度,设计一套面向公众的网络安全教育方案以减少类似事件发生。
参考答案
1. 技术定位与追踪
核心维度: 日志分析、网络取证、攻击溯源
操作步骤与指令:
-
提取服务器访问日志
grep "敏感信息关键词" /var/log/nginx/access.log > leak_trace.log # 筛选含泄露信息的请求 awk '{print $1}' leak_trace.log | sort | uniq -c | sort -nr # 统计高频访问IP
原理:
通过grep
过滤日志中的敏感信息传播记录,结合awk
和sort
统计异常IP地址,锁定疑似攻击源。 -
追踪攻击者网络行为
tcpdump -i eth0 host 嫌疑IP -w attack.pcap # 抓取目标IP的网络流量 nmap -sV -O 嫌疑IP # 扫描攻击者设备类型及服务版本 whois 嫌疑IP # 查询IP归属信息
原理:
通过流量抓包分析攻击模式,结合nmap
识别攻击者使用的技术手段(如代理服务器、匿名工具),whois
辅助定位物理地址。
2. 法律适用与罪名分析
核心维度: 刑法条款、司法解释、案件定性
法律依据:
-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法》第253条之一):
攻击者非法获取并传播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者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
侮辱罪、诽谤罪(《刑法》第246条):
恶意攻击内容包含人身侮辱或虚假事实,造成被害人社会评价降低。 -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刑法》第286条):
若攻击者通过技术手段(如SQL注入)非法获取数据,可适用此条款。
案件定性:
需综合行为人主观恶意、传播范围、危害后果等因素,判断是否构成“情节严重”或“特别严重”。
3. 应急响应与协同处置
核心维度: 证据固定、跨部门协作、危害控制
操作流程:
- 证据固定:
-
要求平台方提供用户操作日志、聊天记录、IP访问记录等原始数据(需加盖平台电子公章)。
-
使用
md5sum
计算日志文件的哈希值,确保证据完整性。
-
- 危害控制:
-
协调平台紧急删除敏感信息,对传播链中的关键账号进行封禁。
-
通过网安技术手段屏蔽涉事关键词,防止二次传播。
-
- 跨部门协作:
-
联合网信办督促平台完善内容审核机制。
-
协调属地派出所对线下骚扰行为立案侦查。
-
4. 预防性教育方案设计
核心维度: 公众意识提升、技术防护普及、举报机制优化
方案内容:
- 分层教育:
-
青少年群体: 联合学校开展“网络法治课堂”,通过模拟网络暴力场景演练,教授个人信息保护技巧(如强密码设置、隐私权限管理)。
-
中老年群体: 在社区举办“反诈防暴讲座”,演示钓鱼链接识别、虚假信息举报流程。
-
- 技术工具推广:
-
开发公安官方小程序,集成“一键取证”功能(自动截屏并生成时间戳证据包)。
-
推广使用端到端加密通信工具,减少数据泄露风险。
-
- 举报激励:
-
设立“清朗网络卫士”奖励机制,对有效举报网络暴力的市民给予荣誉证书或小额奖金。
-
考察要点及评分标准
- 技术深度:
-
是否掌握日志分析、流量抓取、IP追踪等命令行工具链。
-
能否结合攻击特征(如代理IP、匿名工具)设计反制策略。
-
- 法律素养:
-
是否准确引用《刑法》《网络安全法》条款,区分“侵犯个人信息”与“诽谤”的定罪差异。
-
- 实战能力:
-
应急方案是否包含“证据链完整性保障”“多部门协同”等关键环节。
-
- 教育设计:
-
方案是否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内容,并融入技术工具推广。
-
进阶追问
- 若攻击者使用境外服务器逃避侦查,如何突破技术壁垒?
答案:-
通过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协查获取境外服务器日志;
-
利用区块链溯源技术追踪虚拟货币交易记录(若涉及勒索);
-
对境内代理节点进行深度渗透,获取攻击者真实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