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
打开邮箱,右上角那个红色的数字,不是“99”,不是“999”,而是触目惊心的“9999+”。
它就像一个无声的嘲讽,一个数字黑洞,死死地钉在那里。每次看到,都感觉自己的“数字洁癖”防线正在被无情地践踏。
没错,正是在下。我的 Gmail,就是这么一个赛博世界的“垃圾屋”。一万多封未读邮件,像一万多个“已阅,但朕知道了”的奏折,堆积如山。
新邮件来了,点开看看。至于那些躺在收件箱里长达数月乃至数年的“陈年老信”?随它去吧,只要不影响我找最新那封就行。
这种鸵鸟心态,持续了很久。直到昨天,我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强迫症突然发作。
“不行,今天必须把它清零!”
说干就干!我登录 Gmail,深吸一口气,开始了我悲壮的“清零行动”。
全选?嗯,勾上。
“将所有对话标记为已读”。点击!
成了!等等……怎么只少了 50 封?
我这才发现,Gmail 这个“全选”,选的特喵的只是当前页面的 50 封。想处理下一批?你得找到右上角那个毫不起眼、比你老板还难找的“下一页”小箭头 > ,点一下,才能继续。
于是,我开始了堪比西西弗斯推石头的循环操作:
点击箭头 -> 等待加载 -> 全选 -> 标记已读 -> 再去点击那个小箭头…
十分钟后,我看着丝毫没有减少趋势的未读数量,和已经开始隐隐作痛的食指,陷入了沉思。
这一万多封,就算我把鼠标当电子木鱼来敲,怕不是功德没圆满,鼠标先圆寂了?这哪里是清理邮件,这分明是对打工人的无情鞭挞!
就在我准备放弃,让那一万多封邮件继续“安息”时,一个念头闪过:都什么年代了,我为什么不问问神奇的 AI 呢?
我把我的困境,原原本本、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给了 ChatGPT。
我问:“我有一万多封未读邮件,用 is:unread
搜出来了,但还是得手动一页页点,有没有办法一键搞定?”
我本以为它会给我一些复杂的教程,或者告诉我“亲,这边建议您坚持手动操作呢”。
结果,AI几乎没有任何废话,“Duang” 的一下,直接甩给了我一段代码。
function markAllUnreadAsRead() {
var threads = GmailApp.search('is:unread');
for (var i = 0; i < threads.length; i++) {
threads[i].markRead();
Logger.log("Done. Marked: " + i);
}
Logger.log("Done. Marked " + threads.length + " threads as read.");
}
我当时就愣住了。
作为一个程序员,代码逻辑一目了然——循环搜索未读邮件,然后挨个标记已读。简单粗暴,直击痛点。
但我震惊的是,Gmail 竟然还开放了这种“后门”?!
这串代码运行在一个叫 “Google Apps Script” 的地方,它就像一个隐藏在谷歌全家桶里的“自动化中枢”,能用代码直接操作 Gmail、Google Sheets、Google Docs 等等。我以前竟然从没注意过!
怀着一种“发现新大陆”的激动心情,我照着指示,找到了“Apps Script”平台。
新建一个项目。
把代码原封不动地复制粘贴进去。
点击那个小小的“保存”和“运行”按钮。
授权,确认……然后,见证时刻的奇迹到了。
我的屏幕上开始疯狂地跳出“当前邮件标记完成”的日志: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运行代码,而是在发动一个“清扫咒”!
不过它每次只能标识 500 封邮件,所以还得多运行几次。就这么重复点击了几次“运行”后,我切回到Gmail收件箱,刷新页面。那个曾经让我血压飙升的“9999+”消失了。
世界,终于清净了。
尝到甜头后,我没忍住,又去深挖了一下这个 Google Apps Script,结果发现我简直是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它能做的远不止标记邮件:
自动处理表单: 让别人填写的 Google Form 问卷,自动生成格式化的报告,并定时发送到指定邮箱。
Gmail 变身监控器: 自动将特定发件人(比如老板)的邮件附件,存到指定的Google Drive 文件夹里,再也不怕文件过期。
Google Sheets 超级自动化: 定时从某个网站抓取数据,更新到表格里,然后根据数据变化,自动发邮件提醒。
批量生成定制文件: 用一个 Google Doc 做模板,结合表格里的数据,一键生成上百份带不同名字的邀请函或证书。
这简直就是把整个谷歌生态黏合在一起的“超级胶水”,一个给普通人和程序员准备的自动化神器!
这件事后,我更多的是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们每天面对大量重复、繁琐、耗时的工作,是不是也像我一开始那样,下意识地选择“动手硬干”?
我们总以为自己在“努力工作”,其实可能只是在进行“低水平的重复”。
而那串代码,则给我展示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它告诉我,当遇到规模化的、重复性的劳动时,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我该怎么动手做”,而应该是“有没有一个工具或规则,可以替我做”。
这背后,是一种根本性的思维转变:从“操作者”思维,转向“设计者”思维。
“操作者”想的是如何完成单次任务。
“设计者”想的是如何建立一个系统,让任务自动完成。
这不仅仅是骨灰级程序员的专利。如今,有了 AI 这样强大的工具,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自己工作的“设计师”。
下一次,当你再被某个繁琐的任务搞得焦头烂额时,不妨先停下来,喝口水,然后问自己(或者问 AI)一个问题:
“这件事,有没有更聪明点的干法?”
相信我,当你开始这么思考时,一个充满魔力的、更高效率的世界,已经向你敞开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