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线程池简介
1.1 为什么使用线程池
- 降低系统资源消耗: 通过重用已存在的线程,降低线程创建和销毁造成的消耗;
- 提高系统响应速度: 当有任务到达时,通过复用已存在的线程,无需等待新线程的创建便能立即执行;
- 方便线程并发数的管控: 因为线程若是无限制的创建,可能会导致内存占用过多而产生
OOM
,并且会造成CPU
过度切换(CPU
切换线程是有时间成本的,需要保持当前执行线程的现场,并恢复要执行线程的现场); - 提供更强大的功能: 延时定时线程池。
1.2 线程池为什么需要使用队列
因为线程若是无限制的创建,可能会导致 内存
占用过多而产生 OOM
,并且会造成 CPU
过度切换。
创建线程池的消耗较高,或者线程池创建线程需要获取 mainlock
这个全局锁,影响并发效率,阻塞队列可以很好的缓冲。
1.3 线程池为什么要使用阻塞队列而不是用非阻塞队列
阻塞队列
可以保证任务队列中没有任务是阻塞获取任务的线程,使得线程进入 wait
状态,释放 CPU
资源,当队列中有任务时才唤醒对应线程从队列中取出消息进行执行。
使得线程不至于一直占用 CPU
资源。(线程执行完任务后通过循环再次从任务队列中取出任务进行执行,代码片段如:while (task != null || (task = getTask()) != null) {}
)。
不用阻塞队列也是可以的,不过实现起来比较麻烦而已,有好用的为啥不用呢?
1.4 如何配置线程池
-
CPU
密集型任务:尽量使用较小的线程池,一般为
CPU
核心数+1
。因为CPU
密集型任务使得CPU
使用率很高,若开很多的线程数,会造成CPU
过度切换。 -
IO
密集型任务:可以使用较大的线程池,一般为
2*CPU
核心数。IO
密集型任务CPU
使用率并不高,因此可以让CPU
在等待IO
的时候有其他线程去处理别的任务,充分利用CPU
时间。 -
混合型任务:
可以将任务分为
IO
密集型和CPU
密集型任务,然后分别用不同的线程池去处理。只要分完之后两个任务的执行时间相差不大,那么就会比串行执行来的高效。因为如果划分之后两个任务执行时间有数据级别的差距,那么拆分没有意义。因为先执行完的任务就要等候执行完的任务,最终的时间仍然取决于后执行完的任务,而且还要加上任务拆分与合并的开销,得不偿失。
1.5 execute() 和 submit() 方法
execute()
:执行一个任务,没有返回值。submit()
:提交一个任务,有返回值。
submit() 方法的使用如下:
submit(Callable<T> task)
: 能够获取到它的返回值,通过feature.get()
获取(阻塞
直到任务执行完)。一般使用FutureTask
+Callable
配合使用。submit(Runnable task, T result)
:能通过传入的载体result
间接获得线程的返回值。submit(Runnable task)
:则是没有返回值的,就算获取它的返回值也是null
。
future.get()
方法会使获取结果的线程进入 阻塞状态
,直到线程执行完成之后,唤醒获取结果的线程,然后返回结果。
二、ThreadPoolTaskExecutor 线程池简介
2.1 简介
ThreadPoolTaskExecutor
是 Spring Framework 提供的一个线程池执行器,它基于java.util.concurrent
包中的ThreadPoolExecutor
实现,并提供了更方便的 Spring 配置和生命周期管理。
在 Spring 应用程序中,你可以通过配置一个 ThreadPoolTaskExecutor 来创建并管理一个自定义的线程池。这个线程池可以根据你的需求设置 核心线程数、最大线程数、队列容量、线程存活时间 以及 拒绝策略 等属性。
2.2 核心参数配置
corePoolSize
:最小线程数,默认为 1。maxPoolSize
:最大线程数,默认为 Integer.MAX_VALUE。keepAliveSeconds
:(maxPoolSize-corePoolSzie)部分线程空闲最大存活时间,默认存活时间是 60s。queueCapacity
:阻塞队列的大小,默认为 Integer.MAX_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