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端性能风险
前端是面向用户的程序,例如我们在浏览器中看到的网站页面,我们在手机中看到的App界面、小程序等。在20多年前我们并没有前端这个说法,当时很多系统(产品或者服务)是采用C/S架构的,C(Client)为客户端,S(Server)为服务端。
例如我们在Windows系统中安装的QQ程序,聊天界面是C端,系统消息来自S端。C端负责接收用户请求,展示服务端的响应;对用户来说唯一不方便的地方就是要安装C端程序,所以这是一个痛点。
我们可以通过浏览器来访问门户网站,服务商只要按照协议提供信息,就可以发布在万维网上供用户浏览,用户并不需要去安装特定的C端程序。万维网解决了用户的痛点,为之后的互联网崛起扫清了道路。实际上是我们用浏览器代替了这个C端程序,让它变得通用,它不仅提供文字、图片内容,还可以提供视频内容。
如今,运行在浏览器上的程序我们称之为前端程序。当然,前端程序不是只有运行在浏览器中的,我们把处理用户请求,渲染响应数据的程序都叫前端。例如手机中的App、微信及微信中的小程序。用户的信息需求种类增多,信息量增多,都给前端带来了压力。现在我们在开发前端程序时重度使用JS(JavaScript),JS是解释型的即时编译语言,运行在浏览器中。是程序就可能有问题,自然性能问题也是逃不掉的。
以Web为例,我们在浏览器中访问页面时也许没少见下面几种情况:
- 时常会遇到白屏,半天没有响应;
- 好不容易有响应,屏幕出现卡顿;
- 页面出来了,数据没填充完整;
- 图片显示不完整;
- 动画不动,视频不流畅。
这些情况可能是前端的性能问题,也可能是后端的问题,例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