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网络编程

网络编程中的粘包现象主要出现在TCP流传输中,由发送方或接收方引起。UDP由于其消息边界保护,不会出现粘包。解决粘包的方法包括设置TCP推送指令、优化接收进程和采用帧头帧尾标记法。然而,这些方法各有局限性。最佳实践是使用帧头帧尾,通过标记区分完整数据包。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定义:客户端与服务器端通信的一种编程规范,包括TCP、UDP等

举例子:微信聊天

参考链接:https://www.cnblogs.com/benxi/p/7347108.html

网络编程会粘包现象,出现原因:

在流传输中出现,UDP不会出现粘包,因为它有消息保护边界。

1 发送端需要等缓冲区满才发送出去,造成粘包

2 接收方不及时接收缓冲区的包,造成多个包接收

解决办法:

为了避免粘包现象,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是对于发送方引起的粘包现象,用户可通过编程设置来避免,TCP提供了强制数据立即传送的操作指令push,TCP软件收到该操作指令后,就立即将本段数据发送出去,而不必等待发送缓冲区满;

二是对于接收方引起的粘包,则可通过优化程序设计、精简接收进程工作量、提高接收进程优先级等措施,使其及时接收数据,从而尽量避免出现粘包现象;

三是由接收方控制,将一包数据按结构字段,人为控制分多次接收,然后合并,通过这种手段来避免粘包。

以上提到的三种措施,都有其不足之处。

第一种编程设置方法虽然可以避免发送方引起的粘包,但它关闭了优化算法,降低了网络发送效率,影响应用程序的性能,一般不建议使用。

第二种方法只能减少出现粘包的可能性,但并不能完全避免粘包,当发送频率较高时,或由于网络突发可能使某个时间段数据包到达接收方较快,接收方还是有可能来不及接收,从而导致粘包。

第三种方法虽然避免了粘包,但应用程序的效率较低,对实时应用的场合不适合。

网络上讨论的最佳解法:(标记法思想)

给一帧数据加帧头帧尾,然后接收方不断接受并缓存收到的数据,根据帧头帧尾分离出一帧完整的数据,再分离各字段得到数据。

参考链接:https://blog.csdn.net/daoming1112/article/details/54698466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