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问题描述:
小蓝正在参与一个现场问答的节目。活动中一共有 30 道题目,每题只有答对和答错两种情况,每答对一题得 10 分,答错一题分数归零。 小蓝可以在任意时刻结束答题并获得目前分数对应的奖项,之后不能再答任何题目。最高奖项需要 100 分,所以到达 100 分时小蓝会直接停止答题。 已知小蓝最终实际获得了 70 分对应的奖项,请问小蓝所有可能的答题情况有多少种?
答案提交:
填空题,输出答案即可。答案为8335366。
方法一:暴力枚举(不超时)二进制位运算枚举子集优化
正常枚举的思路是枚举出每一题的答题情况,而答题只有答对答错两种情况,分别用1和0表示,那么一个30位的二进制数就可以代表一种答题情况。
分析题意可知,要想得70分,最后七道题必然连续全对。当答题数超过8时,最后8题必然是01111111,只需要枚举出前面所有最多22位的二进制数中不包含连续10个1的个数即可。如何判断是否包含连续的10个1?将二进制数与1<<10-1进行按位与,若结果等于1<<10-1说明最后十位都是1,否则将二进制数右移1位再次判断直至右移到0。对于小于等于8题的情况,当分别答了7、8题时,只有一种情况能得70分,1111111和01111111。小于7题则不可能得70分。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k = (1 << 10) - 1;
bool f(int x) {//判断二进制数是否包含连续10个1
bool flag = 1;
while (x) {
if ((k & x) == k){
flag = 0;
break;
}
x = x >> 1;
}
return flag;
}
int main() {
int ans = 0;
for(int j=1;j<=22;j++)//当答题数大于8时,枚举前最多22位
{
if(j<=9){//前面答题少于10题时不可能连续答对10题,这些状态都满足要求
ans+=(1<<j);
continue;
}
for(int i=0;i<=(1<<j)-1;i++)
if(f(i)) ans++;
}
cout << ans+2;//加上总共答7、8题时的两种情况
return 0;
}
本方法耗时170ms,是官方做法的两倍,也属于暴力枚举却耗时比较短,采取了使用一串二进制数代表集合中一种子集的枚举方法,优化了效率。
方法二:动态规划反向优化方法一
分析可知,方法一中判断了很多重复的数字,为了避免重复判断可以采取动态规划的方法存储计算过的数。看起来这样做可以避免重复运算,结果却双双增加了时间和空间的消耗TAT。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k = (1 << 10) - 1;
bool a[1<<23];
bool vis[1<<23];
bool f(int x) {
if(vis[x]) return a[x];
vis[x]=1;
int y=x;
bool flag = 1;
while (y) {
if ((k & y) == k) {
flag = 0;
break;
}
y >>= 1;
}
return a[x]=flag;
}
int main() {
int ans = 0;
for(int j=1;j<=22;j++)
{
for(int i=0;i<=(1<<j)-1;i++)
{
if(f(i)) ans++;
}
}
printf("%d\n",ans+2);
return 0;
}
推测可能是数组范围过大导致。
方法三:官方题解动态规划
官方动态规划题解,dp[i][j]表示做了i道题得了j分数。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N = 200;
int f[N][N];
int main()
{
f[0][0] = 1;
for (int i = 1; i <= 30; ++i) {
for (int j = 0; j <= 90; j += 10) {
if (!j) {//在第i题做错得0分
for (int k = 0; k <= 90; ++k) {
f[i][j] += f[i - 1][k];
}
} else {//在i-1道题得了j-10分,并且第i题做对
f[i][j] += f[i - 1][j - 10];
}
}
}
int ans = 0;
for (int i = 1; i <= 30; ++i) ans += f[i][70];
cout << ans << '\n';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