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 v-for的键值key

v-for中的key

       我们现在在使用v-for的时候,都必须会加上一个必要的key值,并且很多人会使用index来作为key,其实这样是不太妥当的一种做法。那么v-for中的键值key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看一看vue文档里的说法:

      emmm,好像还是比较难懂,换种说法
      在用v-for更新已渲染的元素列表的时候,会使用就地复用的策略;这就是说列表数据修改的时候,他会根据key值去判断某个值是否修改,如果修改了就重新渲染,不然就复用之前的元素。

      总结一下,就是通过key值来提升渲染的效率。

      举个?
      

const list = [
    {
        id:1,
        name:'test'
    },
    {
        id:2,
        name:'test2',
    },
    {
        id:3,
        name:'test3'
    },
]
<div v-for="(item,index) in list :key="index">{{item.name}}</div>

这个场景在我们开发的时候经常会碰到,因为不加key,vue现在会直接报错,所以我使用index作为key;
下面再举两个例子来看数据更新后的情况。

1.在最后一条数据后再加一条数据

const list = [
    {
        id: 1,
        name: 'test1',
    },
    {
        id: 2,
        name: 'test2',
    },
    {
        id: 3,
        name: 'test3',
    },
    {
        id: 4,
        name: '我是在最后添加的一条数据',
    },
]

此时前三条数据直接复用之前的,新渲染最后一条数据,此时用index作为key,没有任何问题;

2.在中间插入一条数据

const list = [
    {
        id: 1,
        name: 'test1',
    },
    {
        id: 4,
        name: '我是插队的一条数据',
    }
    {
        id: 2,
        name: 'test2',
    },
    {
        id: 3,
        name: 'test3',
    },
]

此时更新渲染数据,通过index定义的key去进行前后数据的对比,发现

之前的数据                         之后的数据

key: 0  index: 0 name: test1     key: 0  index: 0 name: test1
key: 1  index: 1 name: test2     key: 1  index: 1 name: 我是插队的一条数据
key: 2  index: 2 name: test3     key: 2  index: 2 name: test2
                                 key: 3  index: 3 name: test3

 可以发现除了第一条数据可以复用以外,另外三条数据都需要重新渲染,因为key值发生了变化;
这时候就可以体现出了一个效率问题,只插入了一条数据,却要重新渲染三条数据;

所以我们需要可以想办法让数组中不会变化的数据的key值也不变,所以不能通过index来设置key值,应该设置一个唯一的id来标识数据的唯一性;我们修改之后再来对比一下渲染的效率:

之前的数据                         之后的数据

key: 1  id: 1 index: 0 name: test1     key: 1  id: 1 index: 0  name: test1
key: 2  id: 2 index: 1 name: test2     key: 4  id: 4 index: 1  name: 我是插队的那条数据
key: 3  id: 3 index: 2 name: test3     key: 2  id: 2 index: 2  name: test2
                                       key: 3  id: 3 index: 3  name: test3

 对比可以发现,只有一条数据发生了变化,因为其他数据的id都没变,所以key值也没变,所以只需要渲染这一条新的数据即可
所以一般推荐使用id作为key值来配合v-for使用

下面大致从虚拟DOM的Diff算法实现的角度去解释一下:

vue和react的虚拟DOM的Diff算法大致相同,其核心是基于两个简单的假设:

  1. 两个相同的组件产生类似的DOM结构,不同的组件产生不同的DOM结构。
  2. 同一层级的一组节点,他们可以通过唯一的id进行区分。基于这两点假设,使得虚拟DOM的Diff算法的复杂度从O(n^3)降到了O(n)

引用React’s diff algorithm中的例子:

 当某一层有很多相同的节点时,也就是列表节点时,Diff算法的更新过程默认情况下也是遵循以上原则。
比如一下这个情况:

我们希望可以在B和C之间加一个F,Diff算法默认执行起来是这样的:

 

即把C更新成F,D更新成C,E更新成D,最后再插入E,很没有效率

所以我们需要使用key来给每个节点做一个唯一标识符,Diff算法就可以正确的识别此节点,找到正确的位置区插入新的节点。

所以用一句话来概括,key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高效的更新虚拟DOM。

参考

### 解决编译时找不到 `Eigen/Eigen` 头文件的问题 当遇到类似于 `fatal error: Eigen/Eigen: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的错误时,通常意味着编译器无法定位所需的库文件。对于这个问题,有几种常见的解决方法。 #### 安装 Eigen 库 如果尚未安装 Eigen 库,则需要先进行安装。可以通过包管理工具来简化这一过程: ```bash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libeigen3-dev ``` 这会下载并安装最新版本的 Eigen 到系统的标准路径下[^1]。 #### 修改 CMakeLists.txt 配置 确保项目能够正确识别 Eigen 路径,在项目的 `CMakeLists.txt` 中加入如下配置语句: ```cmake find_package(Eigen3 REQUIRED) include_directories(${EIGEN3_INCLUDE_DIR}) ``` 这段代码告诉 CMake 去寻找 Eigen 并将其包含目录添加到编译选项里。这样可以使得后续源码中的 `#include <Eigen/Dense>` 或其他形式的引入变得有效[^2]。 #### 设置环境变量 另一种方式是在终端环境中设置相应的环境变量,比如 `CPATH` 来指定额外的头文件搜索位置。假设已经手动解压了 Eigen 至 `/opt/eigen3` 下面的话,可以在命令行执行下面的操作: ```bash export CPATH=/opt/eigen3:$CPATH ``` 或者更持久化的方式是将上述指令加到 `.bashrc` 文件里面去[^3]。 #### 校验依赖关系 有时即使完成了以上操作仍然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这时应该仔细检查整个工程的所有子模块及其各自的 `package.xml` 和 `CMakeLists.txt` 是否遗漏了对 Eigen 的声明或引用不当的情况。 ```xml <build_depend> eigen </build_depend> <!-- package.xml --> ``` 以及确认所有涉及的地方都已经按照官方文档说明进行了正确的集成处理。
评论 1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