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拿下诺贝尔奖,这本书记住了所有秘密

在 2024 年 10 月 8 日,科技圈被一则重磅消息点燃。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John J. Hopfield)与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Geoffrey E. Hinton) ,以表彰他们 “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这一消息瞬间在全球引发震动,尤其是辛顿,这位早已凭借在深度学习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被尊称为 “AI 教父”“深度学习之父”,并于 2018 年斩获图灵奖(计算机领域的最高荣誉,被誉为 “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 )的传奇人物,再度站在科学界的聚光灯下,成为史上首位同时荣获图灵奖和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起点其实藏在70年前的一场夏日会议里,而《人工智能70年:从达特茅斯会议到大模型时代》一书,就像一位忠实的记录者,将这70年的风雨历程尽数收录。
 

一场会议与两次寒冬:AI的逆袭剧本

1956年夏天,达特茅斯学院的会议室里,10位科学家用"人工智能"这个词为一个新学科定名。他们乐观地预言:"20年内,机器将能完成人类能做的任何工作。"这一宣言开启了AI的黄金10年,在这期间,机器定理证明、跳棋程序等成果不断涌现,让人们对AI的未来充满憧憬。

但这个预言后来被现实狠狠打脸。书中详细记载着这段戏剧性转折:初期的繁荣像泡沫般破灭,计算能力的瓶颈让AI研究陷入第一次寒冬。当时的计算机内存小、运算速度慢,根本无法处理复杂的任务,许多研究项目因难以取得突破而被迫终止,科研资金也大幅缩减。

然而,AI的命运并未就此沉寂。随着专家系统的出现,AI在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短暂复兴。专家系统在医疗诊断、地质勘探等特定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一时间,企业和研究机构纷纷投入巨资。但好景不长,专家系统存在着维护成本高、适应性差等问题,当人们发现它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场景时,AI研究再度陷入冰冻,这便是第二次寒冬。

书中有个细节特别戳人:辛顿在90年代的学术会议上宣讲神经网络论文,台下只有两个听众。但正是这个在寒冬里坚持给神经网络"保温"的老人,在2012年用AlexNet模型一鸣惊人,让深度学习成为AI的新引擎。AlexNet在ImageNet图像识别竞赛中,将错误率大幅降低,这一突破性成果让学界和产业界重新审视深度学习的潜力,AI自此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时代。

技术背后的人:那些改变世界的"偏执狂"

这本书最动人的不是技术名词,而是那些活生生的人,正是他们的坚持与创新,推动着AI不断向前。

黄仁勋带着GPU芯片闯进AI领域时,没人相信游戏显卡能改写AI历史。但书中讲述,GPU的并行计算能力恰好满足了深度学习对海量数据处理的需求,为深度学习的爆发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黄仁勋的疯狂冒险,让NVIDIA从一家普通的芯片公司,一跃成为AI时代的算力巨头。

李飞飞在斯坦福实验室里一张一张标注图片,用1500万张图像搭建起ImageNet数据库,让机器第一次"看懂"世界。书中描述,ImageNet就像为机器准备的"视觉词典",让深度学习模型能够通过大量的图像数据学习到图像的特征和规律,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发展。

还有科大讯飞的创始人,当年只是个在实验室里反复调试语音合成算法的在校生。书中记录了他如何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让语音合成技术不断进步,从早期的机械音到如今自然流畅的人声,科大讯飞的语音合成技术创造了让霍金能够顺畅倾谈的奇迹,在语音交互领域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战役。

这些故事被《电脑报》创始人陈宗周娓娓道来。作为科技圈的资深观察者,他记录下AI发展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瞬间:比如辛顿被谷歌收购时,坚持要保留独立办公空间,只为能不受干扰地继续研究;比如汪滔带着大疆无人机样品,在深圳华强北挨家挨户推销,最终让大疆成为全球无人机市场的领军企业。
 

多领域开花:AI改变生活的点点滴滴

AI的影响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对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详尽的描述。

在语音识别领域,从人类最初的美好梦想与历史探索,到统计语言学打破沉寂,再到深度学习带来的历史性突破,书中展现了语音识别技术如何从模糊不清到精准识别,从特定场景应用到广泛普及。如今,我们能用语音指令操控手机、智能音箱,背后是无数技术人员的努力。

机器翻译拆除了语言的樊篱,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顺畅交流。书中回顾了机器翻译的发展历程,从冷战时期的催生,到因语言规则复杂而举步维艰,再到统计翻译成为主角,直至如今科技巨头在机器翻译领域的激烈竞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正阔步前进,重建着巴别塔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计算机视觉领域更是大放异彩,从运动场上的新裁判,能够精准判断运动员的动作是否违规,到日常生活中的人脸识别、图像检索等应用。书中介绍了计算机视觉的前史、学科奠基人戴维·马尔的贡献,以及该领域如何走上快车道并发生巨变,让机器拥有了"第二双眼睛"。

中国AI的逆袭:从跟跑到并跑

书中有一章专门讲述中国AI的突围之路,让人热血沸腾。从80年代连学术会议都鲜有中国人身影,到如今深度求索公司的大模型引发华尔街震动,这个转变背后是无数细节:

算力集群在贵州山区拔地而起,为AI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基础;数据标注员在写字楼里逐帧标记视频,积累了海量的训练数据;高校实验室里24小时不熄的灯光,见证着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当美国扬言要制裁中国AI企业时,反而证明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实力——就像书中说的:"真正的追赶,从来都是在质疑声中完成的。"

我国政府制定了宏伟的AI发展蓝图,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30年,AI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AI创新中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AI会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雷军在序言里说:"AI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我们的新助手。"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AI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不断突破自我边界的历史。那些关于大模型的未来、人机共生的困惑,或许都能在这些真实的故事里找到答案。

本文摘编自《人工智能70年:从达特茅斯会议到大模型时代》(书号:9787111784777),经出版方授权发布,转载请保留文章来源。

《人工智能70年:从达特茅斯会议到大模型时代》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人工智能科普书,它用通俗的语言呈现了人工智能从被提出到当下这个大模型时代70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里程碑事件、传奇人物、传奇故事、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和产品……本书不仅会让你置身于人工智能风起云涌的70年历史中,亲身体会人工智能从万众瞩目到被打入“冷宫”,然后从逆势而起到再度沉沦,终成璀璨明星的曲折命运,还会让你在看过所有传奇之后,能跟随作者的思路思考人工智能的发展逻辑,看透过去,领悟出永远不变的“底层逻辑”,并用其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为什么达特茅斯会议会带来人工智能黄金10年? 为什么人工智能会经历两次寒冬? 为什么“深度学习之父”却会摘取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 为什么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的横空横空出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为什么我国能在这一波人工智能大潮中迎头赶上并大放异彩? …… 对于这些重要且有趣的问题,你都会直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而类似于“人工智能到底是不是潘多拉魔盒”“大模型时代个人和企业的发展方向”“未来我们如何与智能机器和谐共生”等问题,就需要大家在理解本书的思路后,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了。

作者简介:陈宗周,科学作家,资深科技媒体人,中囯科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电脑报》《环球科学》《知识经济》、天极网等知名科技媒体的创始人。长期关注、研究数字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并写有大量相关文章。曾任《电脑报》、中科普传媒有限公司、天极网等媒体机构负责人,以及中国科技报研究会副理事长。

当当:https://product.dangdang.com/29923184.html
京东:https://item.jd.com/14496245.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TiAmo zhang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