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物理学只能留一条定律,
我会留熵增定律。------吴国盛,清华大学的科学史系主任。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
刚开始学习和阅读的时候,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些理论,真的开眼界。
同时也很深奥。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可用熵增定律来解释。
例如:自律总是比懒散痛苦,放弃总是比坚持轻松,变坏总是比变好容易。只有少部分意志坚定的人能做到自我管理,大多数人都是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学习不规律。
例如:大公司的组织架构会变得臃肿,员工会变得官僚化,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也会下降;封闭的国家会被世界淘汰。
因为事物总是向着熵增的方向发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的容易和舒适,比如懒散。
那先来看看什么是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熵)会不断增大。
这个看上去,很负责,好在在各种平台上有关于这个的说法,让我们可以更好理解究竟什么是熵增定律,这里就不对定律做相关的详细解说,不过我们要去理解熵减,因为熵减和我们如何做息息相关。比如工作、生活、学习、心情、成长、人际关系等等都与此相关。
先从定义来说,熵增的条件有两个:**封闭系统+无外力做功。**只要打破这两个条件,我们就有可能实现熵减。
有分享总结了生命在减熵过程中,其实一直在做三件事:
**第一,努力保证能量的供给。**比如,从化学作用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结合体;到多细胞生物。
**第二,努力开放系统。**细胞从无法移动,到进化出游动能力、爬行能力、行走能力、飞行能力。
第三,努力变得更加智能。生命为了花更少的能量来获取更多物质和能量,进化出了感知能力,比如当时的霸主奇虾,就有很大一对眼睛。知道的信息越多,就能减少更多熵的耗散。
这三点其实也可用在企业和人身上,我这里主要说说对人方面的情况,企业的话,有不少文章进行分享记录,我就主要分享对个人的总结和描述。那么,在个人方面,是怎样的呢?
例如用生活来说,每天会有各种各样的琐事涌来,如果我们任由其发展,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混乱。
之后我们要想恢复到有秩序的状态,就不得不花非常大的代价才行。
这样的例子身边比比皆是,生活一团乱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想改变现状也不知道如何入手,只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这种状态就是生活陷入了极度的熵增状态,被无数的混乱的事情牵着走,丧失了生活的掌控权。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情绪。很多时候,我们感到难过、烦躁、焦虑,其实是因为情绪太过混乱,很多感情交织在一起,让你无从下手。心理学叫这,情绪颗粒度。
再比如专注这件事,好像高中之后我们就很难专注了。原因是因为,大脑里面整天要想的事情太多,一会要做这个,一会要做那个,一会这种情感,一会那种情感。
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堆积在一起,就会扰乱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无法的专注的做一件事情。
类似的还有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懒散等等,都是因为事情总趋于熵增。
最终
如果我们不主动投入能量做熵减,生活就会脱离我们的掌控。
那如何去做呢?
1.主动做功
你不能等到生活脱离了你的掌控,才后知后觉的介入。
你要每天都保持清晰的思绪,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清你的情绪,理清你每天所做之事,理清你想要的是什么。
做这些都会经历很多痛苦的过程,然而
痛苦是必然的,舒服是留给死人的。
虽然很痛苦,但还是得主动去做这件事。
2.开放系统
有分享如下:
①开放性
你要一直保持与外界交流的状态,把过去的熵埋葬,然后拥抱新的明天。
什么是过去的熵?
比如打翻的牛奶,腐旧的认知,回不去的人。什么是拥抱新的明天?
比如去新的环境(旅行),获取新的认知(读书),结交新的人(社交)。②远离平衡态
我们极容易陷入平衡态,即使你尝试了一件新的事情,认识了一个新的人,你也会很快熟悉,并待在这种状态之下,认知里面叫**“舒适圈”**。
如果你发现你的生活很久没有波澜了,想必你已经掉进平衡态了。
你要不断超越自己,给自己新的目标,新的计划。③非线性
非线性,其实就是复利效应。
也许你此刻做的很多努力,看起来杯水车薪,学习、生活都没有改变多少。
但是请不要灰心,继续坚持熵减,等到有一天,你只需要一丁点努力,就会开启你开挂的人生。
小结
有人曾问“人为什么要自律”的问题,我想很多人都不知如何作答。
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可以散漫也可以自律。
经过很多分享文章的学习后,生命本身就是自律的过程,即熵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