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Benjamin Barber)曾经说:“我不会将世界两分成弱和强,或者成功和失败……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
有一疑问,成功的意义,究竟是学习的结果还是智力的证明呢?这个问题,可能很广泛,每个人都有各种的理解,也有对成功的不同见解。而引言部分,换个角度来看,不分强弱,不分成功失败,只分好学和不好学。
回想一下婴幼儿,他们刚出生时就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每天都在拓展自己的技能。而且当他们学习艰难的技能时,例如走路和说话,可能是最难的任务了,但他们也从来不会说难,或者说这些技能不值得自己为之努力。可能你会说,因为婴儿不会说啊,但其实看他们的行为中,你有看到一些他们想放弃的念头吗?婴儿不会担心自己犯错误或者丢脸,向前走,摔倒了,也站起来继续。就这样丢丢撞撞中前行与成长。
反观长大后的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像小时候的那样,跌倒了,再爬起来,不畏艰辛呢?
也许,是人大了,接触的东西多了后,顾忌也多了起来,或者,惰性也多了起来。每个人都有惰性,都想不劳而获,但实际上,哪有多少不劳而获的东西呢?都是需要我们付出各种时间或者精力而换取回来的。
回归到引言那里,“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水平普遍不会差太远,除了特别的情况例外,那剔除特别的情况而言,那区别在于好学与不好学了。侧面角度看,也是勤奋和懒惰的区别。
所以,只要人不懒惰,是可以赚钱回来噶,只要人勤奋一点,是可以赚钱回来噶。
只是过程中,我们的选择,我们的认知,我们的积累存在各种差别而已。更何况有些的努力程度远超很多人呢?
都说现在各种内卷,其实不都是为了生存才这样吗?为了赶超别人,他就只能卷起来。
我们这一代,比以前难很多 ,再木有多少稳定的说法。既然这样,我们就得 好学,就得勤奋起来,就算不去卷,也不能懒惰,不拖沓,努力向前。
不知道自己能做得如何,但相信自己努力去做,一定会有所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