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位
感知与基础支撑层是智慧工地系统的最底层,承担着数据源头采集、边缘智能处理、设备联网通信和基础资源供给的关键职责。它一方面通过各类传感器和智能设备感知工地的实时状态(神经末梢),另一方面为上层应用提供稳定可靠的计算、存储与网络环境(运行基石),是整个智慧工地系统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前提和基础。
二、核心功能与组成部分
-
感知终端:全面采集工地多维数据,实现“万物互联”
-
AI摄像头:部署于关键区域(出入口、作业面、高危区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识别人员行为(如未戴安全帽、违规闯入)、烟火检测、安全着装等,提升安全管理智能化水平。
-
环境与结构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PM2.5/PM10、噪音、风速、深基坑位移、边坡沉降、塔吊应力等关键参数,预防环境超标与结构安全隐患。
-
智能安全帽 / 定位标签:集成UWB或蓝牙定位技术,实现人员精准定位、轨迹追踪、电子围栏报警,有效管理高危区域人员进出与应急救援。
-
塔机吊钩可视化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AI算法,实现塔吊盲区可视化、吊装过程监控、防碰撞预警,提升大型机械作业安全性。
-
人脸识别闸机(实名制考勤):在工地出入口安装人脸识别闸机,结合工人实名制数据库进行身份验证和考勤记录。这种非接触式考勤方式不仅提高了通行效率,还大大减少了传统打卡可能带来的作弊问题。它能准确记录每位员工的出入时间,为工资结算、工作量统计提供可靠依据,并且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迅速确认现场人员情况,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
智能电表/水表(能耗管理):通过在工地各个用电用水节点安装智能电表和水表,可以实时监控电量和水量消耗情况,精确掌握工地整体及各分项的能耗状况。这些数据有助于发现节能潜力点,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措施,降低运营成本。此外,智能电表/水表还能及时发现异常耗损,如漏水漏电等问题,防止资源浪费的同时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
-
其他智能设备:如智能地磅(材料称重)、车辆管理系统(车牌识别、超速报警)、气象站(天气预报)等,全面覆盖“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
-
-
边缘设备:本地智能处理,提升响应速度与系统韧性
-
边缘计算盒子:在本地对视频流、传感器数据进行预处理(如目标检测、异常识别),只将关键信息上传云端,降低带宽压力,提升响应速度(毫秒级告警)。
-
消防边缘盒子:集成烟感、温感等消防传感器,本地判断火灾风险并触发声光报警,实现“秒级响应”,保障现场安全。
-
车载边缘设备:用于渣土车、工程车等移动设备,实现车辆定位、超速报警、运输轨迹记录,支持“非现场执法”。
-
智能网关:作为各类异构设备的“翻译官”和“连接器”,统一协议(如Modbus、MQTT、HTTP),实现多品牌、多类型设备的接入与集中管理。
-
-
视频网关:统一视频接入与管理,支撑智能分析
-
集中接入工地内所有摄像头(包括网络摄像机、NVR等),统一编码、转码、分发视频流。
-
支持RTSP/ONVIF等标准协议,兼容主流品牌设备,避免厂商绑定。
-
为上层AI分析平台提供标准化视频流输入,支撑后续的AI行为识别、危险源预警、远程巡检等功能。
-
-
云平台:提供弹性可扩展的IT基础设施
-
服务器集群: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撑业务系统运行、AI模型推理、大数据分析等高负载任务。
-
存储系统: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安全保存海量视频、日志、监测数据,支持长期归档与快速检索。
-
网络设施:构建工地专网或利用5G/光纤网络,保障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低延迟与安全性,支持远程监管与移动办公。
-
三、核心作用
作用维度 |
具体体现 |
---|---|
数据源头保障 |
实现工地全要素、全时段、全方位的数据自动采集,确保数据真实、及时、完整。 |
智能前置处理 |
通过边缘计算实现“近源智能”,提升响应速度,降低网络与云端压力。 |
系统稳定运行 |
提供可靠的硬件设备、网络连接与云资源,保障上层应用持续可用。 |
多系统融合基础 |
通过统一接入协议与数据标准,打破设备壁垒,实现“一网统管”。 |
安全与效率提升 |
实时监控风险、自动预警隐患,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提升工地本质安全水平。 |
四、界面预览
感知与基础支撑层虽处于系统底层,却是智慧工地能否“看得见、管得住、防得牢”的关键所在。它不仅是技术实现的起点,更是推动工地从“经验管理”向“数据驱动”转型的物理基础。只有构建一个全面感知、智能边缘、稳定可靠的基础支撑体系,上层的项目管理、安全监管、进度控制、绿色施工等智能化应用才能真正落地见效,最终实现智慧工地的“可视、可管、可控、可测”。
(欢迎留言:你觉得工地里最需要 “感知” 的场景是哪个?比如安全、质量还是进度?)
📌 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关于智慧应用的知识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