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冒泡排序详解
一、什么是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组,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组的顶端。
二、算法原理
冒泡排序的核心思想是重复地进行数组遍历,每次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并在必要时交换它们的位置。每一轮遍历结束后,最大的元素会"冒泡"到数组的末尾。
排序过程:
- 从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开始,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
- 如果前一个元素大于后一个元素,则交换它们的位置
- 继续比较下一对相邻元素,直到数组末尾
- 重复以上步骤,每轮结束后最大的元素已经到位
- 减少一轮需要比较的元素数量(因为末尾已有序)
- 直到没有元素需要交换,排序完成
三、Java实现代码
基本版本
public class Bubble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int[] arr) {
if (arr == null || arr.length <= 1) {
return; // 数组为空或只有一个元素时无需排序
}
int n = arr.length;
// 外层循环控制需要进行多少轮比较
for (int i = 0; i < n - 1; i++) {
// 内层循环控制每轮比较
for (int j = 0; j < n - 1 - i; j++) {
// 比较相邻元素,如果顺序错误则交换
if (arr[j] > arr[j + 1]) {
int te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emp;
}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ay = {64, 34, 25, 12, 22, 11, 90};
System.out.println("排序前: " + Arrays.toString(array));
bubbleSort(array);
System.out.println("排序后: " + Arrays.toString(array));
}
}
优化版本(带标志位)
上述基本版本存在一个问题:当数组已经排序完成后,算法仍然会继续执行剩余的循环。我们可以添加一个标志位来优化这个过程。
public class OptimizedBubble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int[] arr) {
if (arr == null || arr.length <= 1) {
return;
}
int n = arr.length;
boolean swapped; // 标志位,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交换
for (int i = 0; i < n - 1; i++) {
swapped = false; // 每轮开始时重置标志位
for (int j = 0; j < n - 1 - i; j++) {
if (arr[j] > arr[j + 1]) {
// 交换元素
int te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emp;
swapped = true; // 发生交换,设置标志位
}
}
// 如果本轮没有发生交换,说明数组已经有序,提前退出
if (!swapped) {
break;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ay = {64, 34, 25, 12, 22, 11, 90};
System.out.println("排序前: " + Arrays.toString(array));
bubbleSort(array);
System.out.println("排序后: " + Arrays.toString(array));
}
}
四、排序过程详解
每轮排序结束后,最大的元素会"沉"到数组的末尾,因此下一轮可以减少一次比较。
以数组 [64, 34, 25, 12, 22, 11, 90]
为例,排序过程如下:
第一轮:
- 比较64和34 → 交换 → [34, 64, 25, 12, 22, 11, 90]
- 比较64和25 → 交换 → [34, 25, 64, 12, 22, 11, 90]
- 比较64和12 → 交换 → [34, 25, 12, 64, 22, 11, 90]
- 比较64和22 → 交换 → [34, 25, 12, 22, 64, 11, 90]
- 比较64和11 → 交换 → [34, 25, 12, 22, 11, 64, 90]
- 比较64和90 → 不交换
- 结果:[34, 25, 12, 22, 11, 64, 90],最大元素90已到位
第二轮:
- 经过一系列比较交换后,结果为[25, 12, 22, 11, 34, 64, 90],第二大元素64已到位
- …以此类推,直到排序完成
五、算法复杂度分析
时间复杂度
- 最坏情况:O(n²) - 当数组完全逆序时,需要进行n(n-1)/2次比较和交换
- 最好情况:O(n) - 当数组已经有序时,优化版本只需进行n-1次比较,无需交换
- 平均情况:O(n²) - 随机顺序数组的平均比较次数
空间复杂度
- 空间复杂度:O(1) - 只需要一个临时变量用于交换元素,是原地排序算法
六、优化策略总结
- 添加标志位:如上述优化版本所示,当某轮没有交换时说明数组已排序,可以提前退出
- 减少比较次数:每轮结束后最大元素已确定,下一轮可减少一次比较
- 双向冒泡排序:同时从左向右和从右向左进行,提高排序效率(鸡尾酒排序)
七、冒泡排序的优缺点
优点:
- 实现简单,代码易于理解
- 原地排序,不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
- 稳定排序,相等元素的相对顺序不会改变
- 当数组接近有序时,效率较高
缺点:
- 时间复杂度较高,不适合大规模数据排序
- 比较和交换操作频繁,实际性能较差
八、适用场景
冒泡排序适用于以下场景:
- 教学演示排序算法原理
- 小规模数据集排序
- 几乎已经排序的数组
- 对算法复杂度要求不高的简单应用
虽然冒泡排序不是最高效的排序算法,但它的简单性使其成为理解排序算法基本原理的良好起点。对于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实际应用,建议使用更高效的排序算法如快速排序、归并排序或堆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