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寒冬将至,而是秩序重建

不是寒冬将至,而是秩序重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被旧生态困住的创新

最近吃完菊厂大模型的瓜,偶尔间看到了几家软件公司Q1季度的财报皆是亏损,用友(Q1亏7.36亿)、金蝶(上半年亏2.18亿)、软通(Q1亏1.98亿)、中软(Q1亏8062万)。让我想起了去年的一件事。

这一幕让我想起去年的一件事。

一位同事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张关于上市软件公司财务亏损的截图,发给我问:“这些公司真是靠政府订单在撑场面吗?”

这个事情小道消息的冯老师曾发表的关于这些软件公司对中国软件行业负作用的一些看法。

以下是他的一些原话:

我说句你们不爱听的,当然这话也很得罪人:这里所谓的软件行业公司如果立刻倒闭,才能够利好中国整个行业软件生态。这个列表里的公司,这么多年,为整个 IT 行业贡献了什么?优秀经验?开源方案?培养了优秀人才?他们一个一个的靠搞关系、靠拿补贴甚至是骗补贴,靠喝大酒、靠给回扣、造假吹牛……垄断了各个行业的软件需求,然后转包外包,最后给需求方交付了一堆烂软件、烂产品、烂功能,让各个领域的用户和公众叫苦连天。你,我,都是被这些烂软件公司坑过的的用户。

去看看这些公司的坏账有多少,为什么有坏账,他们自己不知道吗?饮鸩止渴拿的项目,赚不到钱不正常吗?

如果不是靠各种奇怪的所谓招标资质层层设卡,以这些公司的技术竞争力,还能拿到项目吗? 他们就是产业里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论嘴上承认不承认,心里头难道不知道自己啥水平吗?看看国际上随便一个行业软件巨头,营收超过你们整体,利润超过你们整体,市值超过你们整体,人家还不拿政府补贴。反观你们,这么多年业务走出国门了吗?离开搞关系不知道怎么做市场了吧?

他们被淘汰,软件行业才会更繁荣。

这段话乍一听扎心,但细细琢磨,却道出了行业隐疾。

我本人也深有体会。toG或者toGZ的项目有一个重大的特点:系统先行。在客户还只有一个想法的时候,系统就开始做了。等到招投标的时候,很多项目都做了一大半,有的甚至快完成了。

好多时候招投标只不过是走一个过场。

这种方式就带来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项目进行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需求蔓延与反复修改。这就直接导致了软件成本过高,而在招投标的时候会按照已开发的功能设置一些所谓的硬性门槛,让市场上小公司和新公司没有机会。

这种生态环境下,小公司和新公司是会被一直排斥在外面,无论他们技术如何创新,产品体验有多好。如果一家新的软件公司根本没机会参与竞争,那么想做大甚至做强就无从谈起。

另外回款周期也让小公司无法承担接大项目,而小项目因为成本过高,往往很难挣到钱,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无法跨越生死线。

要知道中国小企业生命周期很短,平均3年都不到。

中国软件行业人力成本太低,而隐性成本又太高了。一来一回,真正用在软件产品开发上的成本占项目总成本占比其实非常之低。可能你还听说了转包再转包,甚至有些项目最后落在大学实习生开手里。这样的项目交付结果可想而知。

数据背后:一场续命式的挣扎

我查了 2024 年全年及 2025 Q1 的主要软件公司财务数据:

公司名称2024全年营收净利润情况核心亮点
用友网络91.5亿元 ↓6.6%亏损20.6亿云订阅合同增长,AI智能体试点启动
金蝶国际62.56亿元 ↑10.2%亏损1.42亿订阅 ARR 达 31.5亿,预计2025年盈亏平衡
中软国际51.98亿元 ↓22.69%亏损4.13亿信创投入拖累利润,研发占比达30.4%
科大讯飞233.4亿元 ↑18.7%盈利5.6亿 ↓14.7%星火模型中标数量第一,现金流显著改善
软通动力313.1亿元 ↑78%盈利1.8亿AI平台 DenovoX 落地,多项软硬协同试点
其他公司多为亏损多以“AI”续命多数净利率大幅下滑或现金流吃紧
image.png

从数据看出,虽然多数企业仍在亏损,但开始试图“用 AI 讲新故事”。AI 智能体、订阅制、大模型中标……仿佛成为一根“业绩救命稻草”。

但问题来了:他们是真在转型,还是只是在延迟死亡?

如果一家本该被市场淘汰的企业,通过补贴、资源错配、名目繁多的项目“苟延残喘”,受损的不是它自己,而是整个行业的未来。

行业需要什么样的公司继续存在?

说到底,一个健康的行业,不是靠补贴活下来的公司多不多,而是能靠技术、产品与服务赢得市场的公司是否有生存空间

如果技术创新公司永远没机会中标,如果产品体验再好也拼不过喝酒和资源,那我们还怎么指望中国能出现下一个 Adobe、SAP、Salesforce?

这些公司没有开源经验、没有全球业务、没有技术壁垒,却控制了行业几十年。真的很发人深省。

更可怕的是,他们不仅没有建设能力,连退出市场都要“耗尽资源”,用补贴、关系、投标门槛与政策护城河,把未来的那一份希望也耗光了。

不是寒冬将至,而是泡沫将尽

换个角度看,过去几年,软件行业看似进入寒冬,实则是在经历一场迟来的去泡沫过程。那些靠项目包装、资源倾斜、补贴续命的企业,终于难以为继。不是寒冬太冷,而是这些企业太虚。虚在技术,虚在产品,虚在商业逻辑。

有人说,市场在惩罚所有人。可现实是,市场还是会奖励那些真正靠产品说话、靠技术立身的公司的。

中国的软件行业不缺聪明人,缺的是一批真正愿意用十年心力去打磨产品、服务用户、构建生态的人。

当低质量的繁荣退潮,才有可能迎来高质量的生长。

这是一个分水岭,也是一次洗牌的起点。对那些还在做实事的团队来说,不是寒冬将至,而是泡沫将尽,春天未远。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喧嚣之后,关系链终将让位于价值链。

参考资料:

image.png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