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轻人的茅台谈产品思维
有人调侃,泡泡玛特的 Labubu 是“年轻人的茅台”。
茅台卖的不是酒,而是稀缺性、身份与仪式感。Labubu 卖的也不是塑料,而是情绪价值、社交货币与多巴胺循环。
一句话:伟大的产品从来不只是产品,它是某种集体幻觉的锚点。
01|年轻人为什么愿意为“塑料茅台”买单?
Labubu 的爆火,靠的不是运气,而是精准踩中人性的按钮:
- 盲盒概率学:一次次下注,触发多巴胺循环;
- 隐藏款稀缺性:二级市场的财富效应,制造抢购神话;
- 七分饱策略:永远满足 70%,永远保持饥饿感。
这就是产品思维的铁律:
不是我在买它,而是它在选择我。
传统玩具解决的是“玩”的问题,潮玩解决的是“谁在玩我”的问题。
Labubu 的真正价值,是让年轻人拿着它,就能立刻进入一个虚拟社群。
这是社交货币,不是玩偶。
这是社交货币,不是玩偶。
02|产品思维的三层价值
真正的好产品,价值有三层:
- 功能价值:茅台是烈酒,Labubu 是盲盒。功能只是起点。
- 情绪价值:茅台带来“面子与尊重”,Labubu 带来“治愈与陪伴”。
- 社会价值:茅台是身份背书,Labubu 是社群门票。
所以,产品经理该问的不是:产品能做什么?
而是:用户通过它能成为什么?
03|Labubu带来的产品启示
梁宁老师在《真需求》一书里说的好:用户画像可能已经过时了,现在需要的是用户人设。
-
供给 ≠ 满足需求,而是放大欲望。
泡泡玛特精准演绎了“供不应求”的产品艺术:永远七成满足,永远三成饥饿。 -
产品 ≠ 工具,而是情绪开关。
当消费者为隐藏款排队到凌晨,他们不是买玩具,他们在购买“值得炫耀的故事”。 -
溢价 ≠ 成本,而是信仰的共识。
当初代薄荷色 Labubu 拍到 108 万,这不是塑料价值,而是符号价值。
一句话:用户买走的不是盲盒,而是自己在别人眼里的样子。
04|年轻人的茅台,老练的产品思维
茅台是老派中国的符号:身份、地位、饭局上的权力分配。
Labubu 是新一代的符号:个性、社交、朋友圈里的注意力分配。
这两者之间的共通点是:
当一个产品超越了实用价值,它就不再是产品,而是信仰的容器。
所以,当有人质疑“为什么年轻人愿意花千元买塑料娃娃”,真正的答案是:
——在他们眼里,你才是不懂产品思维的外行。
好产品,不是卖给用户的,而是让用户抢着成为心目中的自己。
这,就是“年轻人的茅台”背后,最性感也最残酷的产品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