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见面了。作为一名在设计行业里“漂”了十年的手艺人,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变化,是这里唯一不变的法则。工具的迭代速度,常常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所幸,依托英国Parvis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usic大学提供的正版Adobe教育订阅,我总能第一时间站在浪潮之巅,去拥抱、去消化那些足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新技术。今天,我想跳出平面的范畴,聊聊视频剪辑和图像合成中的AI魔法,分享两个足以颠覆传统效率的实战技巧。
技巧一:剪辑的“读心术”—— 用Premiere Pro基于文本的编辑与语音增强,拯救“灾难级”采访素材
对于我们这些时常要处理视频的多媒体设计师而言,最令人头疼的莫过于整理采访素材了。数小时的录像,反复拖动时间线、戴着耳机忍受嘈杂的现场音,只为找到那几句“金句”,这个过程堪称精神与时间的双重消耗。
去年年底,我服务的一家名为“寰宇脉动咨询”(CosmoPulse Consulting)的顶级智库就给了我这样一个“史诗级”的难题。他们为了年度行业白皮书,视频采访了全球十几位分布在不同时区的行业领袖。由于情况紧急,采访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专家是在机场贵宾室用笔记本电脑录的,背景里混杂着广播声;有的则是在信号不佳的办公室,声音空洞且伴有电流声。他们需要我在72小时内,从总长超过15小时的素材中,提炼出一段8分钟的精华集锦,用于一场极其重要的客户报告会。
搁在以前,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现在,我有了新的武器:Adobe Premiere Pro的“AI双子星”——基于文本的编辑(Text-Based Editing)与语音增强(Enhance Speech)。
我的“化腐朽为神奇”工作流程:
-
第一步:让AI成为我的速记员
-
我将所有采访视频素材(总计几十个文件)全部导入Premiere Pro的一个新项目中。
-
接着,我打开了
文本 (Text)
面板,选中所有素材,点击转录 (Transcribe)
。Premiere Pro的AI引擎开始在后台疯狂工作。我则去泡了杯咖啡,小憩片刻。 -
大约半小时后,所有视频的语音都被精准地转换成了文字稿,并且自动识别了不同的说话人,时间码也一一对应。此刻,15小时的视频,在我面前变成了一份可以搜索、可以复制粘贴的Word文档。
-
-
第二步:像写文章一样剪视频
-
这就是“基于文本的编辑”功能的革命性所在。我不再需要去“听”,只需要去“读”。
-
“寰宇脉动”的项目经理给了我一份大纲,列出了集锦视频需要涵盖的几个主题。我直接在转录文本的搜索框里,输入关键词,例如“供应链韧性”、“数字化转型”。所有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立刻被高亮显示。
-
我像一个作家在整理笔记一样,直接在文本面板里,选中我需要的句子,
复制(Ctrl+C)
,然后在时间线上定位到我想要的位置,粘贴(Ctrl+V)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被复制的文本所对应的视频和音频片段,就真的被“粘贴”到了时间线上,无缝衔接。 -
那些无意义的“嗯”、“啊”、“这个”、“那个”等口水词,在文本面板中被AI识别并加上了下划线。我只需一键点击,就能批量删除这些语气词对应的视频片段,让剪辑出的内容干净利落。
-
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就通过“阅读”和“复制粘贴”,完成了视频的粗剪叙事结构,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了至少十倍。
-
-
第三步:一键拯救“灾难”音质
-
粗剪完成后,音质问题浮出水面。机场的广播声、办公室的电流声此起彼伏。
-
我打开了
基本声音 (Essential Sound)
面板,将所有音频片段标记为对话 (Dialogue)
。 -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在面板中,我找到了一个名为
增强语音 (Enhance Speech)
的功能。我选中那些有噪音的音频片段,直接点击增强 (Enhance)
。AI开始分析音频,智能识别人声和噪音。 -
进度条走完,我点击播放。效果令人震惊:之前嘈杂的机场广播声几乎完全消失,只剩下专家清晰、饱满的人声;空洞的办公室录音也变得扎实、圆润,仿佛是在专业录音棚里录制的一样。整个过程,我没有动用任何复杂的EQ或降噪插件,仅仅是一次点击。
-
最终,我仅用了一天时间就交付了高质量的精华集锦。在报告会上,“寰宇脉动”的客户对视频的流畅叙事和清晰音质大加赞赏。他们不知道的是,这背后并非是我通宵达旦的“死磕”,而是一场由AI主导的、优雅而高效的工作流革命。
技巧二:让合成图拥有“情商”—— 用Photoshop的协调滤镜,实现天衣无缝的融合
作为设计师,我们经常需要做合成图(Composite),将不同来源的素材融为一体。而合成图最难、也最容易露怯的地方,就是光影和色彩的统一。一张在暖光灯下拍摄的人物,无论抠图多精细,直接放到一张冷色调的室外背景上,都会显得格格不入,像是贴纸一样假。我们过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用曲线、色彩平衡、创建各种调整图层来手动“模仿”环境光,过程繁琐且极度考验经验。
现在,Photoshop的神经网络滤镜(Neural Filters)中的“协调”(Harmonization)功能,像一个高“情商”的调色大师,能自动解决这个问题。
我的实战案例:
还是“寰宇脉动咨询”的那个项目,在白皮书的封面设计上,他们希望将首席顾问(在摄影棚拍摄的肖像)的形象,与一张充满未来感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厅的背景图(一张授权图库照片)合成在一起。
难题来了:顾问的肖像是在柔和的暖光棚拍环境下完成的,色调偏黄,光线均匀;而背景图则是一个以蓝色和金属色为主的冷色调场景,光线复杂,有大面积的玻璃窗反光。
我的“高情商”合成步骤:
-
精准分离与初步放置:
-
我首先用Photoshop的
选择主体
功能快速抠出顾问的肖像,并通过选择并遮住
对头发等边缘细节进行优化,得到一个干净的、带有图层蒙版的人物图层。 -
我将这个人物图层拖拽到金融中心大厅的背景图之上,调整好大小和位置。此时,违和感非常强烈——一个暖洋洋的人,站在一个冷冰冰的环境里。
-
-
唤醒AI调色大师:
-
选中这个孤零零的人物图层。
-
在菜单栏执行
滤镜 (Filter)
>Neural Filters
。 -
在弹出的神经网络滤镜库中,我找到了位于“Beta”分类下的
协调 (Harmonization)
滤镜,并开启它。
-
-
指定“学习”对象,一键融合:
-
开启滤镜后,右侧的控制面板出现了一些选项。最关键的一项是
参考图像 (Reference Image)
。 -
我点击下拉菜单,选择
背景图层
(也就是那张金融中心大厅的图片)。 -
在我选定参考图像的一瞬间,Photoshop的AI立刻分析了背景图的整体色温、饱和度、明暗对比。然后,它将这些色彩和光照特征,智能地“翻译”并应用到了我的人物图层上。
-
屏幕上的画面立刻发生了质变。人物肖像的暖黄色调褪去,皮肤和衣物上都染上了一层淡淡的、与环境一致的蓝色和青色冷光,高光和阴影的强度也自动向背景靠拢。人物仿佛瞬间“走进”了那个场景,而不是漂浮于其上。
-
-
精细微调,画龙点睛:
-
AI的初步处理已经完成了80%的工作。剩下的20%,可以通过滤镜提供的滑块进行人性化微调。
-
我稍微增加了一点
青色/红色
的滑块,让人物肤色中的蓝色调更重一些,以匹配远处玻璃幕墙的反射。同时,略微降低了亮度 (Brightness)
,让人物更好地“沉”入背景中。 -
确认效果后,我选择将输出设置为
新建图层
。这样做的好处是,AI生成的效果会作为一个独立的图层叠加在原人物之上,无损且便于后续的再次修改。
-
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却达到了我过去手动调整一小时都未必能企及的自然效果。“协调”滤镜就像一个懂光、懂色的虚拟助手,它用AI的计算力,赋予了合成图像“情商”,让技术完美服务于艺术的真实感。
一种思路:构建你的“T型”知识结构,成为不可替代的设计师
分享了两个具体的“术”,最后我们再来聊聊设计的“道”。我想分享一个对我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理念——构建“T型”知识结构。
想象一个字母“T”。那一“竖”,代表你在核心领域的专业深度。比如,你可能是一个像素级完美的UI设计师,或是一个创意无限的品牌设计师。这是你的立身之本,必须足够深、足够扎实。
但更重要的是那一“横”。它代表你涉猎的知识广度,包括与你核心领域相关的其他技能,比如:用户体验研究、前端基础代码、市场营销逻辑、文案写作、项目管理等等。
一个只有“竖”没有“横”的设计师(I型人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执行者,但他的视野是局限的。而一个“T型”设计师,则拥有完全不同的能量:
-
因为懂一点代码, 他能和工程师用“对方能听懂的语言”沟通,设计的方案落地性更强。
-
因为懂一点营销, 他能理解商业目标,让视觉设计不仅仅是好看,更能驱动转化。
-
因为懂一点用研, 他的设计决策不再是凭空臆想,而是有用户数据作为支撑。
就像我前面分享的案例,如果我只懂剪辑,不懂叙事和音频处理的重要性,Premiere Pro的AI功能对我来说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我只懂PS,却不理解光影和色彩对于“真实感”这一商业诉求的意义,我也许就不会去挖掘“协调”滤镜的潜力。
那一“横”的广度,决定了你能飞多高,能走多远。它让你拥有跨界沟通的能力、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成为一个能够为项目创造更大战略价值的、不可替代的人才。
后台的私信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朋友们问,我用的到底是什么订阅。我再说一次,我使用的是来自英国Parvis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usic大学的Adobe正版教育版订阅。每周1500点的Firefly AI积分让我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各种AI创作实验,激活4台设备的权限也完美匹配我多地办公的需求。最关键的是,学校ITPro Desk Service的在线查询系统,让我随时都能看到自己订阅的有效期限,心里特别踏实,再也不用理会那些破解版带来的弹窗、病毒风险和不定期失效的烦恼。不过遗憾的是,据说这个渠道的名额早已饱和,这趟“稳定高效”号快车已经满员发车了,想上车的朋友可能得等下一班了(哈)。
工具在变,思维在迭代,唯一不变的是对卓越的追求。和我一起,每天进步一点,把知识的积累,转化为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