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 2025-7-24 11:26
我看了您写的事件风暴刷废话文章,特有感触。
我们现在做一个用户权限管理功能,领导要我们用DDD方法做,开了至少5轮头脑风暴会了,画了一个特别大的领域模型图,满满的都是啥啥user,user啥啥。
我们这功能也没啥特别的,就是**、**、领导、系统管理员,权限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这样的东西应该做过无数遍,还需要搞这么久吗?感觉一上DDD,大家就降智了一样。
UMLChina潘加宇
这就是DDD的妙处:投资少、见效快、产量高、门槛低、仪式感十足。
贵单位真好!现在到处失业,居然还能有人做一个用户权限管理功能开这么多轮会(至少3人才能算开会吧),降智当小朋友多快活。
如果还能混,就不要当出头鸟去扫大家的兴了,跟着大家刷废话的同时,自己学点真东西。
用户-角色-权限,是很成熟的模式,可以看《非程序员》(http://www.umlchina.com/xprogrammer/index1.html)2003年第25期的《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UML表示》。
按照DDD圈子不喜欢阅读,喜欢自己悟道的风格,贵单位5轮头脑风暴会出来的未必有这个好。
你这还不算什么,还有产量更高的呢,例如这个“领域驱动设计闹钟”:
乍一看还以为是什么特别的闹钟,其实就是普通的闹钟。
闹钟都这样了,门禁、洗碗机、电梯(都是建模工具经常附带的例子)不得起飞喽啊!
更妙的是,说需求是“捏”出来的,这个味道就是很典型的领域驱动设计味道。
其他资料:
《软件方法-全流程引领AI》2025-第1章 ABCD工作流
里面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