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放自激问题

本文探讨了运算放大器(运放)自激问题的原因,特别是补偿不足可能导致的自激现象。以OP37为例,由于其高频响应的补偿设计较小,在深度负反馈应用中可能出现自激。通过分析运放的开环增益BODE图,可以发现当增益下降至0dB前,相位滞后超过180度,这将导致闭环系统的不稳定性,从而引发自激。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参考资源链接:[大器自震荡解析与对策](https://wenku.csdn.net/doc/318tffjhoc?utm_source=wenku_answer2doc_content) 在电压跟随器电路中,大器(运放)的自震荡问题常常由环路增益AF过大和相位延迟累积导致。要预防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解运放电路的反馈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负反馈来稳定系统。环路增益AF(开环增益A与反馈系数F的乘积)需要小于1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此外,相位裕度的概念对于分析系统稳定性至关重要,相位裕度越大,系统越稳定。 为了分析和预防电压跟随器应用中运放产生的自震荡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分析电路参数**:检查电路设计中的电阻和电容值,确保反馈路径中的电容不会引起相位延迟而导致相位裕度过小。 2. **使用相位补偿技术**:在电路中加入适当的补偿网络,比如引入电容补偿或电阻反馈,以改善相位延迟和环路增益。 3. **优化反馈电阻选择**:合理选择反馈电阻,以控制环路增益AF,避免其过大导致不稳定。 4. **增加输出电阻**:在运放输出端串联一个适当的电阻,可以改善输出阻抗匹配,减少因驱动容性负载引起的相位延迟。 5. **电源去耦和布线**:确保电源去耦充分,避免由于电源内阻和分布电感引入的额外相位延迟。布线时注意减小分布电容和电感效应。 通过上述分析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电压跟随器应用中运放产生的自震荡问题。为了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推荐参考《大器自震荡解析与对策》,该书详细讲解了运放震荡的原因及其对策,内容涵盖了从理论分析到实际应用的各个方面,为电路设计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参考资源链接:[大器自震荡解析与对策](https://wenku.csdn.net/doc/318tffjhoc?utm_source=wenku_answer2doc_content)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