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新人初入公司,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往往面临人地两生的困境,对工作内容和流程也缺乏了解,因此可能四处碰壁,工作效率较低,学习曲线充满挑战,甚至因畏惧而不敢多言。那么,如何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呢?
回想我初入公司时,每位新人都被安排了一位导师,双方签订为期一年的师徒合同(对于互联网团队而言,或许三个月便已足够)。导师负责引领徒弟,徒弟遇到困惑便向导师请教,导师也会根据徒弟的能力适当分配基础任务。师徒之间相处融洽,这种模式在当时被称为“传、帮、带”。一年后,公司还会举办仪式比赛,评选出表现最优的师徒组合(形成绩效考核)。
后来,我将这种“传、帮、带”的模式引入团队,并多次获得好评。在此,我想强调几点:
首先,“签订为期一年的师徒合同”至关重要。在公司中,师徒关系并非终身制,因为团队更期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的团队才充满活力。
其次,导师应适当为徒弟分配任务,这些任务通常较为基础。这既体现了价值对等原则——师父并未因此获得额外好处,徒弟通过多做实事来回报导师;也遵循了合理分工原则——不同技术层级的人应承担相应的工作。只要努力,每个人都会经历层级的提升,这是无可厚非的。
最后,导师/徒弟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任务分解的方式。若没有这种机制,新人遇到问题可能无人解答,极端情况下,团队成员可能都视新人为负担。因此,执行师徒“传、帮、带”也是基于带人基础上的任务分解机制。
二、传帮带——传什么、帮什么、带什么
2.1 传什么
传团队文化:包括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创优追求。
传工作制度与流程:涵盖团队的工作制度、流程、规范及标准。
传技术体系:包括技术创新与创优成果。
2.2 帮什么
帮助解决问题:协助徒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助力职业成长:为徒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
2.3 带什么
技术榜样:在工作技术上成为徒弟的榜样。
沟通榜样:在团队沟通中展现良好的沟通技巧。
攻坚榜样: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坚韧不拔的精神。
领导力榜样:在领导力方面为徒弟树立标杆。
公平榜样:在面对不公平时保持公正态度。
在工作中,面对他人输出的工作内容或方案,我们应首先判断其合理性与可执行性,而非盲目接受。(任务的下达理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预期它是经得起推敲的,如果不能就是有问题)
三、每个人的培养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具备优质的开发能力、带团队、带任务的能力,从微观层面具备组织架构思维,即领导力;从中观层面了解行业格局;从宏观层面紧跟国家政策。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公司不会轻易为员工提供专门的学习机会。在面试时,若应聘者声称自己学习能力强,入职后可学习,这并不现实,也不是企业需要的。因为招聘时,我们根据岗位要求设定了对等的工作年限,期望应聘者具备相匹配的工作能力。因此,招聘并非为了让人来学习。
然而,公司正在做的事情确实有利于员工的学习和成长。单纯的学习是员工个人的事情,可以在晚上、周六日或节假日进行,但工作时间不会轻易被用于学习。正如黄沾的歌曲中所唱,“青灯夜读书”、“偷功”,都是暗自努力、秘而不宣的典范,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一朝有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如何培养员工呢?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会在技术上提出规范性要求,在工期评估上给予合理性指导,在开发过程中进行过程管理,在遇到困难时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在完成开发后共同进行冒烟测试,发布生产后收集用户反馈等。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要有深入参与的意识,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有用的知识和体系。
同时,技术离不开业务,业务离不开需求,需求来自市场。而市场的发育离不开各行各业人的共同努力和国家的政策指导。因此,我们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学会更多东西,这样才能形成职业规划,实现个人成长。
四、独当一面
最终,我希望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具备计划、运筹、决策、积极、乐观、自信的品质,勇于挑战。遇到任何事情时,都能站出来说:“我有方案。”在任何情况下,责任心与义都应排在首位。坦白讲,我痛恨那些缺乏义的人。聚在一起工作时,我们是一团火;有人有了新的发展机会,分散到各处时,便是满天星。
五、文末分享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祛魅的过程,无需畏惧任何事物。勇敢地去做事,不信就看看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崛起。我们克服了多少艰难险阻,现在回首也不过如此。只要坚持努力,当下的困难就会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风景。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早已轻舟已过万重山。人生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