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配器模式定义:
适配器模式就是把一个类的接口变为另一个类期望的接口,从而让原来两个因接口不匹配而无法一起工作的两个类能在一起工作
适配器模式:
类适配器模式和对象适配器模式
类适配器模式实现:
/**
* 目标类
*/
public interface Target {
void operationOne();
void operationTwo();
}
/**
* 源类
* 内部包含operationOne但不包含operationTwo
*/
public class Adaptee {
public void operationOne(){}
}
/**
* 扩展了Adaptee又实现了Target
*/
public class Adapter extends Adaptee implements Target {
/**
* 该函数由Adaptee继承而来
*/
@Override
public void operationOne() {
super.operationOne();
}
/**
* 该函数由Target实现而来
*/
@Override
public void operationTwo() {
}
}
适配器角色Adapter实现了源类Adaptee,同时又实现了Target,由于Adaptee没有operationTwo()函数,但是目标接口又要求这个接口,因此适配器角色Adapter实现了这个函数。
对象适配器模式实现:
/**
* 目标类
*/
public interface Target {
void operationOne();
void operationTwo();
}
/**
* 源类
* 内部包含operationOne但不包含operationTwo
*/
public class Adaptee {
public void operationOne(){}
}
public class Adapter{
private Adaptee adaptee;
public Adapter(Adaptee adaptee) {
this.adaptee = adaptee;
}
/**
* 源类Adaptee含有operationOne函数,适配器类直接委派即可
*/
public void operationOne(){
adaptee.operationOne();
}
/**
* 源类Adaptee不含有operationTwo函数,适配器类需要补充该函数
*/
public void operationTwo(){
}
}
类适配和对象适配模式的优缺点:
- 类适配器使用对象的继承方式,是静态的定义方式;对象适配器使用对象组合的方式,是动态组合方式
- 对于类适配器模式,由于适配器直接继承了Adaptee,使得适配器不能和Adaptee的子类一起工作,因为继承是静态的关系,当适配器继承了Adaptee后,就不可能再去处理Adaptee的子类了
- 对于对象适配器模式,一个适配器可以把多种不同的源适配到同一个目标。也就是说,同一个适配器可以把源类和它的子类都适配到目标接口。因为对象适配器采用的是对象组合的关系,只要对象类型正确,是不是子类都无所谓
- 对于类适配器模式,适配器可以重新定义Adaptee的部分行为,即子类重写父类的函数
- 对于对象适配器模式,重新定义Adaptee的行为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下,需要定义Adaptee的子类来实现定义,然后让适配器组合子类。虽然重定义Adaptee的行为比较困难,当时想要增加新的行为比较方便,而且新增的行为适用于所有的源
- 对于类适配器模式,仅仅引入了一个对象,并不需要额外的引用来简介得到Adaptee
- 对于对象适配器,需要额外的引用来间接得到Adaptee建议尽量使用对象适配器的实现方式,多用合成/聚合、少用继承。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需要来选用实现方式,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适配器模式优缺点:
优点:
- 良好的复用性:系统需要使用现有的类,但是现有类接口不符合系统需求,通过适配器模式可以实现更好的复用
- 良好的扩展性:在实现适配器功能的时候,可以调用自己开发的功能,从而自然的扩展系统的功能
缺点:
- 过多的适配器会让系统零乱,不易整体把握。比如,明明看到调用的是A接口,其实内部被适配成了B接口的实现,一个系统如果太多出现这种情况,无异于一场灾难。因此如果不是很有必要,可以不使用适配器,而是直接对系统进行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