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客code

1. 两数之和

给定一个整数数组 nums 和一个目标值 target,请你在该数组中找出和为目标值的那 两个 整数,并返回他们的数组下标。
你可以假设每种输入只会对应一个答案。但是,数组中同一个元素不能使用两遍。

示例:

给定 nums = [2, 7, 11, 15], target = 9
因为 nums[0] + nums[1] = 2 + 7 = 9
所以返回 [0, 1]

方法:哈希表

思路及算法

注意到方法一的时间复杂度较高的原因是寻找 target - x 的时间复杂度过高。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更优秀的方法,能够快速寻找数组中是否存在目标元素。如果存在,我们需要找出它的索引。

使用哈希表,可以将寻找 target - x 的时间复杂度降低到从 O(N) 降低到 O(1)。

这样我们创建一个哈希表,对于每一个 x,我们首先查询哈希表中是否存在 target - x,然后将 x 插入到哈希表中,即可保证不会让 x 和自己匹配。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twoSum(int[] nums, int target) {
        Map<Integer, Integer> hashtable = new HashMap<Integer, Integer>();
        for (int i = 0; i < nums.length; ++i) {
            if (hashtable.containsKey(target - nums[i])) {
                return new int[]{hashtable.get(target - nums[i]), i};
            }
            hashtable.put(nums[i], i);
        }
        return new int[0];
    }
}

3. 无重复字符的最长子串

给定一个字符串,请你找出其中不含有重复字符的 最长子串 的长度。

示例 1:

输入: "abcabcbb"
输出: 3 
解释: 因为无重复字符的最长子串是 "abc",所以其长度为 3

示例 2:

输入: "bbbbb"
输出: 1
解释: 因为无重复字符的最长子串是 "b",所以其长度为 1

方法一:滑动窗口

思路和算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判断重复字符

在上面的流程中,我们还需要使用一种数据结构来判断 是否有重复的字符,常用的数据结构为哈希集合(即 C++ 中的 std::unordered_set,Java 中的 HashSet,Python 中的 set, JavaScript 中的 Set)。在左指针向右移动的时候,我们从哈希集合中移除一个字符,在右指针向右移动的时候,我们往哈希集合中添加一个字符。

至此,我们就完美解决了本题。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lengthOfLongestSubstring(String s) {
        // 哈希集合,记录每个字符是否出现过
        Set<Character> occ = new HashSet<Character>();
        int n = s.length();
        // 右指针,初始值为 -1,相当于我们在字符串的左边界的左侧,还没有开始移动
        int rk = -1, ans = 0;
        for (int i = 0; i < n; ++i) {
            if (i != 0) {
                // 左指针向右移动一格,移除一个字符
                occ.remove(s.charAt(i - 1));
            }
            while (rk + 1 < n && !occ.contains(s.charAt(rk + 1))) {
                // 不断地移动右指针
                occ.add(s.charAt(rk + 1));
                ++rk;
            }
            // 第 i 到 rk 个字符是一个极长的无重复字符子串
            ans = Math.max(ans, rk - i + 1);
        }
        return ans;
    }
}

11. 盛最多水的容器

给你 n 个非负整数 a1,a2,…,an,每个数代表坐标中的一个点 (i, ai) 。在坐标内画 n 条垂直线,垂直线 i 的两个端点分别为 (i, ai) 和 (i, 0)。找出其中的两条线,使得它们与 x 轴共同构成的容器可以容纳最多的水。

说明:你不能倾斜容器,且 n 的值至少为 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中垂直线代表输入数组 [1,8,6,2,5,4,8,3,7]。在此情况下,容器能够容纳水(表示为蓝色部分)的最大值为 49。

示例:

输入:[1,8,6,2,5,4,8,3,7]
输出:49

方法:双指针

说明

本题是一道经典的面试题,最优的做法是使用「双指针」。如果读者第一次看到这题,不一定能想出双指针的做法。

分析

我们先从题目中的示例开始,一步一步地解释双指针算法的过程。稍后再给出算法正确性的证明。

题目中的示例为:

[1, 8, 6, 2, 5, 4, 8, 3, 7]
 ^                       ^

在初始时,左右指针分别指向数组的左右两端,它们可以容纳的水量为 min(1,7)∗8=8。

此时我们需要移动一个指针。移动哪一个呢?直觉告诉我们,应该移动对应数字较小的那个指针(即此时的左指针)。这是因为,由于容纳的水量是由

两个指针指向的数字中较小值 * 指针之间的距离
两个指针指向的数字中较小值∗指针之间的距离

决定的。如果我们移动数字较大的那个指针,那么前者「两个指针指向的数字中较小值」不会增加,后者「指针之间的距离」会减小,那么这个乘积会减小。因此,我们移动数字较大的那个指针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移动 数字较小的那个指针

有读者可能会产生疑问:我们可不可以同时移动两个指针? 先别急,我们先假设 总是移动数字较小的那个指针 的思路是正确的,在走完流程之后,我们再去进行证明。

所以,我们将左指针向右移动:

[1, 8, 6, 2, 5, 4, 8, 3, 7]
    ^                    ^

此时可以容纳的水量为min(8,7)∗7=49。由于右指针对应的数字较小,我们移动右指针:

[1, 8, 6, 2, 5, 4, 8, 3, 7]
    ^                 ^

此时可以容纳的水量为 min(8,3)∗6=18。由于右指针对应的数字较小,我们移动右指针:

[1, 8, 6, 2, 5, 4, 8, 3, 7]
    ^              ^

此时可以容纳的水量为 min(8,8)∗5=40。两指针对应的数字相同,我们可以任意移动一个,例如左指针:

[1, 8, 6, 2, 5, 4, 8, 3, 7]
       ^           ^

此时可以容纳的水量为min(6,8)∗4=24。由于左指针对应的数字较小,我们移动左指针,并且可以发现,在这之后左指针对应的数字总是较小,因此我们会一直移动左指针,直到两个指针重合。在这期间,对应的可以容纳的水量为:min(2,8)∗3=6,min(5,8)∗2=10,min(4,8)∗1=4。

在我们移动指针的过程中,计算到的最多可以容纳的数量为 4949,即为最终的答案。

代码

public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maxArea(int[] height) {
        int l = 0, r = height.length - 1;
        int ans = 0;
        while (l < r) {
            int area = Math.min(height[l], height[r]) * (r - l);
            ans = Math.max(ans, area);
            if (height[l] <= height[r]) {
                ++l;
            } else {
                --r;
            }
        }
        return ans;
    }
}

复杂度分析

时间复杂度:O(N),双指针总计最多遍历整个数组一次。
空间复杂度:O(1),只需要额外的常数级别的空间。

15. 三数之和

给你一个包含 n 个整数的数组 nums,判断 nums 中是否存在三个元素 a,b,c ,使得 a + b + c = 0 ?请你找出所有满足条件且不重复的三元组。
注意:答案中不可以包含重复的三元组。

示例:

给定数组 nums = [-1, 0, 1, 2, -1, -4],
满足要求的三元组集合为:
[
  [-1, 0, 1],
  [-1, -1, 2]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static List<List<Integer>> threeSum(int[] nums) {
        List<List<Integer>> ans = new ArrayList();
        int len = nums.length;
        if(nums == null || len < 3) return ans;
        Arrays.sort(nums); // 排序
        for (int i = 0; i < len ; i++) {
            if(nums[i] > 0) break; // 如果当前数字大于0,则三数之和一定大于0,所以结束循环
            if(i > 0 && nums[i] == nums[i-1]) continue; // 去重
            int L = i+1;
            int R = len-1;
            while(L < R){
                int sum = nums[i] + nums[L] + nums[R];
                if(sum == 0){
                    ans.add(Arrays.asList(nums[i],nums[L],nums[R]));
                    while (L<R && nums[L] == nums[L+1]) L++; // 去重
                    while (L<R && nums[R] == nums[R-1]) R--; // 去重
                    L++;
                    R--;
                }
                else if (sum < 0) L++;
                else if (sum > 0) R--;
            }
        }        
        return ans;
    }
}

22. 括号生成

数字 n 代表生成括号的对数,请你设计一个函数,用于能够生成所有可能的并且 有效的 括号组合。

示例:

输入:n = 3
输出:[
       "((()))",
       "(()())",
       "(())()",
       "()(())",
       "()()()"
     ]

方法一:深度优先遍历

我们以 n = 2 为例,画树形结构图。方法是 「做减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画图以后,可以分析出的结论:

1、当前左右括号都有大于 00 个可以使用的时候,才产生分支;
2、产生左分支的时候,只看当前是否还有左括号可以使用;
3、产生右分支的时候,还受到左分支的限制,右边剩余可以使用的括号数量一定得在严格大于左边剩余的数量的时候,才可以产生分支;
4、在左边和右边剩余的括号数都等于 00 的时候结算。

代码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Solution {
    // 做减法
    public List<String> generateParenthesis(int n) {
        List<String> res = new ArrayList<>();
        // 特判
        if (n == 0) {
            return res;
        }

        // 执行深度优先遍历,搜索可能的结果
        dfs("", n, n, res);
        return res;
    }

    /**
     * @param curStr 当前递归得到的结果
     * @param left   左括号还有几个可以使用
     * @param right  右括号还有几个可以使用
     * @param res    结果集
     */
    private void dfs(String curStr, int left, int right, List<String> res) {
        // 因为每一次尝试,都使用新的字符串变量,所以无需回溯
        // 在递归终止的时候,直接把它添加到结果集即可,注意与「力扣」第 46 题、第 39 题区分
        if (left == 0 && right == 0) {
            res.add(curStr);
            return;
        }

        // 剪枝(如图,左括号可以使用的个数严格大于右括号可以使用的个数,才剪枝,注意这个细节)
        if (left > right) {
            return;
        }

        if (left > 0) {
            dfs(curStr + "(", left - 1, right, res);
        }

        if (right > 0) {
            dfs(curStr + ")", left, right - 1, res);
        }
    }
}

23. 合并K个升序链表

给你一个链表数组,每个链表都已经按升序排列。
请你将所有链表合并到一个升序链表中,返回合并后的链表。

示例 1:

输入:lists = [[1,4,5],[1,3,4],[2,6]]
输出:[1,1,2,3,4,4,5,6]
解释:链表数组如下:
[
  1->4->5,
  1->3->4,
  2->6
]
将它们合并到一个有序链表中得到。
1->1->2->3->4->4->5->6

方法二:分治合并

思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ListNode mergeKLists(ListNode[] lists) {
        return merge(lists, 0, lists.length - 1);
    }

    public ListNode merge(ListNode[] lists, int l, int r) {
        if (l == r) {
            return lists[l];
        }
        if (l > r) {
            return null;
        }
        int mid = (l + r) >> 1;
        return mergeTwoLists(merge(lists, l, mid), merge(lists, mid + 1, r));
    }

    public ListNode mergeTwoLists(ListNode a, ListNode b) {
        if (a == null || b == null) {
            return a != null ? a : b;
        }
        ListNode head = new ListNode(0);
        ListNode tail = head, aPtr = a, bPtr = b;
        while (aPtr != null && bPtr != null) {
            if (aPtr.val < bPtr.val) {
                tail.next = aPtr;
                aPtr = aPtr.next;
            } else {
                tail.next = bPtr;
                bPtr = bPtr.next;
            }
            tail = tail.next;
        }
        tail.next = (aPtr != null ? aPtr : bPtr);
        return head.next;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5. K 个一组翻转链表

给你一个链表,每 k 个节点一组进行翻转,请你返回翻转后的链表。
k 是一个正整数,它的值小于或等于链表的长度。
如果节点总数不是 k 的整数倍,那么请将最后剩余的节点保持原有顺序。

示例:

给你这个链表:1->2->3->4->5
当 k = 2 时,应当返回: 2->1->4->3->5
当 k = 3 时,应当返回: 3->2->1->4->5

解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

// Definition for singly-linked list.
public class ListNode {
    int val;
    ListNode next;
    ListNode(int x) { val = x; }
}

class Solution {
    public ListNode reverseKGroup(ListNode head, int k) {
        if (head == null || head.next == null){
            return head;
        }
        //定义一个假的节点。
        ListNode dummy=new ListNode(0);
        //假节点的next指向head。
        // dummy->1->2->3->4->5
        dummy.next=head;
        //初始化pre和end都指向dummy。pre指每次要翻转的链表的头结点的上一个节点。end指每次要翻转的链表的尾节点
        ListNode pre=dummy;
        ListNode end=dummy;

        while(end.next!=null){
            //循环k次,找到需要翻转的链表的结尾,这里每次循环要判断end是否等于空,因为如果为空,end.next会报空指针异常。
            //dummy->1->2->3->4->5 若k为2,循环2次,end指向2
            for(int i=0;i<k&&end != null;i++){
                end=end.next;
            }
            //如果end==null,即需要翻转的链表的节点数小于k,不执行翻转。
            if(end==null){
                break;
            }
            //先记录下end.next,方便后面链接链表
            ListNode next=end.next;
            //然后断开链表
            end.next=null;
            //记录下要翻转链表的头节点
            ListNode start=pre.next;
            //翻转链表,pre.next指向翻转后的链表。1->2 变成2->1。 dummy->2->1
            pre.next=reverse(start);
            //翻转后头节点变到最后。通过.next把断开的链表重新链接。
            start.next=next;
            //将pre换成下次要翻转的链表的头结点的上一个节点。即start
            pre=start;
            //翻转结束,将end置为下次要翻转的链表的头结点的上一个节点。即start
            end=start;
        }
        return dummy.next;
    }
    //链表翻转
    // 例子:   head: 1->2->3->4
    public ListNode reverse(ListNode head) {
         //单链表为空或只有一个节点,直接返回原单链表
        if (head == null || head.next == null){
            return head;
        }
        //前一个节点指针
        ListNode preNode = null;
        //当前节点指针
        ListNode curNode = head;
        //下一个节点指针
        ListNode nextNode = null;
        while (curNode != null){
            nextNode = curNode.next;//nextNode 指向下一个节点,保存当前节点后面的链表。
            curNode.next=preNode;//将当前节点next域指向前一个节点   null<-1<-2<-3<-4
            preNode = curNode;//preNode 指针向后移动。preNode指向当前节点。
            curNode = nextNode;//curNode指针向后移动。下一个节点变成当前节点
        }
        return preNode;
    }
}

44. 通配符匹配

给定一个字符串 (s) 和一个字符模式 § ,实现一个支持 ‘?’ 和 ‘*’ 的通配符匹配。

'?' 可以匹配任何单个字符。
'*' 可以匹配任意字符串(包括空字符串)。

两个字符串完全匹配才算匹配成功。

说明:

(1)s 可能为空,且只包含从 a-z 的小写字母。
(2)p 可能为空,且只包含从 a-z 的小写字母,以及字符 ? 和 *。

示例 1:

输入:
s = "aa"
p = "a"
输出: false
解释: "a" 无法匹配 "aa" 整个字符串。

方法一:动态规划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boolean isMatch(String s, String p) {
        int m = s.length();
        int n = p.length();
        boolean[][] dp = new boolean[m + 1][n + 1];
        dp[0][0] = true;
        for (int i = 1; i <= n; ++i) {
            if (p.charAt(i - 1) == '*') {
                dp[0][i] = true;
            } else {
                break;
            }
        }
        for (int i = 1; i <= m; ++i) {
            for (int j = 1; j <= n; ++j) {
                if (p.charAt(j - 1) == '*') {
                    dp[i][j] = dp[i][j - 1] || dp[i - 1][j];
                } else if (p.charAt(j - 1) == '?' || s.charAt(i - 1) == p.charAt(j - 1)) {
                    dp[i][j] = dp[i - 1][j - 1];
                }
            }
        }
        return dp[m][n];
    }
}

47. 全排列 II

给定一个可包含重复数字的序列,返回所有不重复的全排列。

示例:

输入: [1,1,2]
输出:
[
  [1,1,2],
  [1,2,1],
  [2,1,1]
]

解析

思路是:在遍历的过程中,一边遍历一遍检测,在一定会产生重复结果集的地方剪枝。
画出树形结构如下:重点想象深度优先遍历在这棵树上执行的过程,哪些地方遍历下去一定会产生重复,这些地方的状态的特点是什么?
对比图中标注 ① 和 ② 的地方。相同点是:这一次搜索的起点和上一次搜索的起点一样。不同点是:

标注 ① 的地方上一次搜索的相同的数刚刚被撤销;
标注 ② 的地方上一次搜索的相同的数刚刚被使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产生重复结点的地方,正是图中标注了「剪刀」,且被绿色框框住的地方。

大家也可以把第 2 个 1 加上 ’ ,即 [1, 1’, 2] 去想象这个搜索的过程。只要遇到起点一样,就有可能产生重复。这里还有一个很细节的地方:

1、在图中 ② 处,搜索的数也和上一次一样,但是上一次的 1 还在使用中;
2、在图中 ① 处,搜索的数也和上一次一样,但是上一次的 1 刚刚被撤销,正是因为刚被撤销,下面的搜索中还会使用到,因此会产生重复,剪掉的就应该是这样的分支。

代码

import java.util.ArrayDeque;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Arrays;
import java.util.Deque;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Solution {
    public List<List<Integer>> permuteUnique(int[] nums) {
        int len = nums.length;
        List<List<Integer>> res = new ArrayList<>();
        if (len == 0) {
            return res;
        }

        // 排序(升序或者降序都可以),排序是剪枝的前提
        Arrays.sort(nums);

        boolean[] used = new boolean[len];
        // 使用 Deque 是 Java 官方 Stack 类的建议
        Deque<Integer> path = new ArrayDeque<>(len);
        dfs(nums, len, 0, used, path, res);
        return res;
    }

    private void dfs(int[] nums, int len, int depth, boolean[] used, 
    						Deque<Integer> path, List<List<Integer>> res) {
        if (depth == len) {
            res.add(new ArrayList<>(path));
            return;
        }

        for (int i = 0; i < len; ++i) {
            if (used[i]) {
                continue;
            }

            // 剪枝条件:i > 0 是为了保证 nums[i - 1] 有意义
            // 写 !used[i - 1] 是因为 nums[i - 1] 在深度优先遍历的过程中刚刚被撤销选择
            if (i > 0 && nums[i] == nums[i - 1] && !used[i - 1]) {
                continue;
            }

            path.addLast(nums[i]);
            used[i] = true;

            dfs(nums, len, depth + 1, used, path, res);
            // 回溯部分的代码,和 dfs 之前的代码是对称的
            used[i] = false;
            path.removeLast();
        }
    }
}

54. 螺旋矩阵

给定一个包含 m x n 个元素的矩阵(m 行, n 列),请按照顺时针螺旋顺序,返回矩阵中的所有元素。

示例 1:

输入:
[
 [ 1, 2, 3 ],
 [ 4, 5, 6 ],
 [ 7, 8, 9 ]
]
输出: [1,2,3,6,9,8,7,4,5]

解析

这里的方法不需要记录已经走过的路径,所以执行用时和内存消耗都相对较小

1、首先设定上下左右边界
2、其次向右移动到最右,此时第一行因为已经使用过了,可以将其从图中删去,体现在代码中就是重新定义上边界
3、判断若重新定义后,上下边界交错,表明螺旋矩阵遍历结束,跳出循环,返回答案
4、若上下边界不交错,则遍历还未结束,接着向下向左向上移动,操作过程与第一,二步同理
5、不断循环以上步骤,直到某两条边界交错,跳出循环,返回答案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List<Integer> spiralOrder(int[][] matrix) {
        List<Integer> res = new LinkedList<>();
        if (matrix.length == 0) {
            return res;
        }
        int up = 0, down = matrix.length - 1, left = 0, right = matrix[0].length - 1;
        while (true) {
	        //向右移动直到最右
            for (int col = left; col <= right; ++col) {
                res.add(matrix[up][col]);
            }
            //重新设定上边界,若上边界大于下边界,则遍历遍历完成,下同
            if (++up > down) {
                break;
            }
            for (int row = up; row <= down; ++row) {
                res.add(matrix[row][right]);
            }
            if (--right < left) {
                break;
            }
            for (int col = right; col >= left; --col) {
                res.add(matrix[down][col]);
            }
            if (--down < up) {
                break;
            }
            for (int row = down; row >= up; --row) {
                res.add(matrix[row][left]);
            }
            if (++left > right) {
                break;
            }
        }
        return res;
    }
}

56. 合并区间

给出一个区间的集合,请合并所有重叠的区间。

示例 1:

输入: intervals = [[1,3],[2,6],[8,10],[15,18]]
输出: [[1,6],[8,10],[15,18]]
解释: 区间 [1,3][2,6] 重叠, 将它们合并为 [1,6].

示例 2:

输入: intervals = [[1,4],[4,5]]
输出: [[1,5]]
解释: 区间 [1,4][4,5] 可被视为重叠区间。

只需要对所有的区间按照左端点升序排序,然后遍历。

1、如果当前遍历到的区间的左端点 > 结果集中最后一个区间的右端点,说明它们没有交集,此时把区间添加到结果集;
2、如果当前遍历到的区间的左端点 <= 结果集中最后一个区间的右端点,说明它们有交集,此时产生合并操作,即:对结果集中最后一个区间的右端点更新(取两个区间的最大值)。

代码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Arrays;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s;
import java.util.Comparator;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util.Stack;

public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merge(int[][] intervals) {
        int len = intervals.length;
        if (len < 2) {
            return intervals;
        }

        // 按照起点排序
        Arrays.sort(intervals, Comparator.comparingInt(o -> o[0]));

        // 也可以使用 Stack,因为我们只关心结果集的最后一个区间
        List<int[]> res = new ArrayList<>();
        res.add(intervals[0]);

        for (int i = 1; i < len; i++) {
            int[] curInterval = intervals[i];

            // 每次新遍历到的列表与当前结果集中的最后一个区间的末尾端点进行比较
            int[] peek = res.get(res.size() - 1);

            if (curInterval[0] > peek[1]) {
                res.add(curInterval);
            } else {
                // 注意,这里应该取最大
                peek[1] = Math.max(curInterval[1], peek[1]);
            }
        }
        return res.toArray(new int[res.siz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olution solution = new Solution();
        int[][] intervals = {{1, 3}, {2, 6}, {8, 10}, {15, 18}};
        int[][] res = solution.merge(intervals);
        for (int i = 0; i < res.length; i++) {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res[i]));
        }
    }
}

69. x 的平方根

实现 int sqrt(int x) 函数。
计算并返回 x 的平方根,其中 x 是非负整数。
由于返回类型是整数,结果只保留整数的部分,小数部分将被舍去。

示例 1:

输入: 4
输出: 2

示例 2:

输入: 8
输出: 2
说明: 8 的平方根是 2.82842..., 
     由于返回类型是整数,小数部分将被舍去。

方法一:二分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

public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mySqrt(int x) {
        // 注意:针对特殊测试用例,例如 2147395599
        // 要把搜索的范围设置成长整型
        // 为了照顾到 0 把左边界设置为 0
        long left = 0;
        // # 为了照顾到 1 把右边界设置为 x // 2 + 1
        long right = x / 2 + 1;
        while (left < right) {
            // 注意:这里一定取右中位数,如果取左中位数,代码会进入死循环
            long mid = (left + right + 1) >>> 1;
            long square = mid * mid;
            if (square > x) {
                right = mid - 1;
            } else {
                left = mid;
            }
        }
        // 因为一定存在,因此无需后处理
        return (int) left;
    }
}

92. 反转链表 II

反转从位置 m 到 n 的链表。请使用一趟扫描完成反转。

说明:

1 ≤ m ≤ n ≤ 链表长度。

示例:

输入: 1->2->3->4->5->NULL, m = 2, n = 4
输出: 1->4->3->2->5->NULL

方法二: 迭代链接反转

下面来看看算法的步骤。

1、如上所述,我们需要两个指针 prev 和 cur。
2、prev 指针初始化为 None,cur 指针初始化为链表的 head。
3、一步步地向前推进 cur 指针,prev 指针跟随其后。
4、如此推进两个指针,直到 cur 指针到达从链表头起的第 m 个结点。这就是我们反转链表的起始位置。
5、注意我们要引入两个额外指针,分别称为 tail 和 con。tail 指针指向从链表头起的第m个结点,此结点是反转后链表的尾部,故称为 tail。con 指针指向第 m 个结点的前一个结点,此结点是新链表的头部。
6、tail 和 con 指针在算法开始时被初始化,在算法最后被调用,用于完成链表反转。
7、如前文所解释的那样,抵达第 m 个结点后,在用到上述两个指针前,先迭代地反转链接。不断迭代,直到完成指向第 n 个结点的链接。此时,prev 指针会指向第 n 个结点。
8、我们使用 con 指针来连接 prev 指针,这是因为 prev 指针当前指向的结点(第 n 个结点)会代替第 m 个结点的位置。 类似地,我们利用 tail 指针来连接 prev 指针之后的结点(第 n+1 个结点)。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ListNode reverseBetween(ListNode head, int m, int n) {

        // Empty list
        if (head == null) {
            return null;
        }

        // Move the two pointers until they reach the proper starting point
        // in the list.
        ListNode cur = head, prev = null;
        while (m > 1) {
            prev = cur;
            cur = cur.next;
            m--;
            n--;
        }

        // The two pointers that will fix the final connections.
        ListNode con = prev, tail = cur;

        // Iteratively reverse the nodes until n becomes 0.
        ListNode third = null;
        while (n > 0) {
            third = cur.next;
            cur.next = prev;
            prev = cur;
            cur = third;
            n--;
        }

        // Adjust the final connections as explained in the algorithm
        if (con != null) {
            con.next = prev;
        } else {
            head = prev;
        }

        tail.next = cur;
        return head;
    }
}

93. 复原IP地址

给定一个只包含数字的字符串,复原它并返回所有可能的 IP 地址格式。
有效的 IP 地址 正好由四个整数(每个整数位于 0 到 255 之间组成,且不能含有前导 0),整数之间用 ‘.’ 分隔。
例如:“0.1.2.201” 和 “192.168.1.1” 是 有效的 IP 地址,但是 “0.011.255.245”、“192.168.1.312” 和 “192.168@1.1” 是 无效的 IP 地址。

示例 1:

输入:s = "25525511135"
输出:["255.255.11.135","255.255.111.35"]

解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

import java.util.ArrayDeque;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Deque;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Solution {
    public List<String> restoreIpAddresses(String s) {
        int len = s.length();
        List<String> res = new ArrayList<>();
        // 如果长度不够,不搜索
        if (len > 12 || len < 4) {
            return res;
        }

        Deque<String> path = new ArrayDeque<>(4);
        dfs(s, len, 0, 4, path, res);
        return res;
    }
    
    // 需要一个变量记录剩余多少段还没被分割
    private void dfs(String s, int len, int begin, int residue, Deque<String> path, List<String> res) {
        if (begin == len) {
            if (residue == 0) {
                res.add(String.join(".", path));
            }
            return;
        }

        for (int i = begin; i < begin + 3; i++) {
            if (i >= len) {
                break;
            }

            if (residue * 3 < len - i) {
                continue;
            }

            if (judgeIpSegment(s, begin, i)) {
                String currentIpSegment = s.substring(begin, i + 1);
                path.addLast(currentIpSegment);

                dfs(s, len, i + 1, residue - 1, path, res);
                path.removeLast();
            }
        }
    }

	/**
     * 判断 s 的子区间 [left, right] 是否能够成为一个 ip 段
     * 判断的同时顺便把类型转了
     *
     * @param s
     * @param left
     * @param right
     * @return
     */
    private boolean judgeIpSegment(String s, int left, int right) {
        int len = right - left + 1;
        // 大于 1 位的时候,不能以 0 开头
        if (len > 1 && s.charAt(left) == '0') {
            return false;
        }

		// 转成 int 类型
        int res = 0;
        while (left <= right) {
            res = res * 10 + s.charAt(left) - '0';
            left++;
        }

        return res >= 0 && res <= 255;
    }
}

124. 二叉树中的最大路径和

给定一个非空二叉树,返回其最大路径和。
本题中,路径被定义为一条从树中任意节点出发,沿父节点-子节点连接,达到任意节点的序列。该路径至少包含一个节点,且不一定经过根节点。

示例 1:

输入:[1,2,3]

       1
      / \
     2   3

输出:6

示例 2:

输入:[-10,9,20,null,null,15,7]

   -10
   / \
  9  20
    /  \
   15   7

输出:42

方法一:递归

首先,考虑实现一个简化的函数 maxGain(node),该函数计算二叉树中的一个节点的最大贡献值,具体而言,就是在以该节点为根节点的子树中寻找以该节点为起点的一条路径,使得该路径上的节点值之和最大。

具体而言,该函数的计算如下:
1、空节点的最大贡献值等于 00。
2、非空节点的最大贡献值等于节点值与其子节点中的最大贡献值之和(对于叶节点而言,最大贡献值等于节点值)。

例如,考虑如下二叉树:

   -10
   / \
  9  20
    /  \
   15   7

叶节点 9、15、7 的最大贡献值分别为 9、15、7。
得到叶节点的最大贡献值之后,再计算非叶节点的最大贡献值。节点 20 的最大贡献值等于 20+max(15,7)=35,节点 -10−10 的最大贡献值等于 −10+max(9,35)=25。

上述计算过程是递归的过程,因此,对根节点调用函数 maxGain,即可得到每个节点的最大贡献值。

根据函数 maxGain 得到每个节点的最大贡献值之后,如何得到二叉树的最大路径和?对于二叉树中的一个节点,该节点的最大路径和取决于该节点的值与该节点的左右子节点的最大贡献值,如果子节点的最大贡献值为正,则计入该节点的最大路径和,否则不计入该节点的最大路径和。维护一个全局变量 maxSum 存储最大路径和,在递归过程中更新 maxSum 的值,最后得到的 maxSum 的值即为二叉树中的最大路径和。

代码

class Solution {
    int maxSum = Integer.MIN_VALUE;

    public int maxPathSum(TreeNode root) {
        maxGain(root);
        return maxSum;
    }

    public int maxGain(TreeNode node) {
        if (node == null) {
            return 0;
        }
        
        // 递归计算左右子节点的最大贡献值
        // 只有在最大贡献值大于 0 时,才会选取对应子节点
        int leftGain = Math.max(maxGain(node.left), 0);
        int rightGain = Math.max(maxGain(node.right), 0);

        // 节点的最大路径和取决于该节点的值与该节点的左右子节点的最大贡献值
        int priceNewpath = node.val + leftGain + rightGain;

        // 更新答案
        maxSum = Math.max(maxSum, priceNewpath);

        // 返回节点的最大贡献值
        return node.val + Math.max(leftGain, rightGain);
    }
}

129. 求根到叶子节点数字之和

给定一个二叉树,它的每个结点都存放一个 0-9 的数字,每条从根到叶子节点的路径都代表一个数字。
例如,从根到叶子节点路径 1->2->3 代表数字 123。
计算从根到叶子节点生成的所有数字之和。
说明: 叶子节点是指没有子节点的节点。

示例 1:

输入: [1,2,3]
    1
   / \
  2   3
输出: 25
解释:
从根到叶子节点路径 1->2 代表数字 12.
从根到叶子节点路径 1->3 代表数字 13.
因此,数字总和 = 12 + 13 = 25.

示例 2:

输入: [4,9,0,5,1]
    4
   / \
  9   0
 / \
5   1
输出: 1026
解释:
从根到叶子节点路径 4->9->5 代表数字 495.
从根到叶子节点路径 4->9->1 代表数字 491.
从根到叶子节点路径 4->0 代表数字 40.
因此,数字总和 = 495 + 491 + 40 = 1026.

BFS解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原理和上面DFS类似,每遍历一个结点,我们就要重新计算当前节点的值,那么当前节点的值就是父节点的值*10+当前节点的值。

代码

public int sumNumbers(TreeNode root) {
    //边界条件的判断
    if (root == null)
        return 0;
    Queue<TreeNode> nodeQueue = new LinkedList<>();
    Queue<Integer> valueQueue = new LinkedList<>();
    int res = 0;
    nodeQueue.add(root);
    valueQueue.add(root.val);
    while (!nodeQueue.isEmpty()) {
        //节点和节点对应的值同时出队
        TreeNode node = nodeQueue.poll();
        int value = valueQueue.poll();
        if (node.left == null && node.right == null) {
            //如果当前节点是叶子结点,说明找到了一条路径,把这条
            //路径的值加入到全局变量res中
            res += value;
        } else {
            //如果不是叶子节点就执行下面的操作
            if (node.left != null) {
                //把子节点和子节点的值分别加入到队列中,这里子节点的值
                //就是父节点的值*10+当前节点的值
                nodeQueue.add(node.left);
                valueQueue.add(value * 10 + node.left.val);
            }
            if (node.right != null) {
                nodeQueue.add(node.right);
                valueQueue.add(value * 10 + node.right.val);
            }
        }
    }
    return res;
}

135. 分发糖果

老师想给孩子们分发糖果,有 N 个孩子站成了一条直线,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表现,预先给他们评分。

你需要按照以下要求,帮助老师给这些孩子分发糖果:

每个孩子至少分配到 1 个糖果。
相邻的孩子中,评分高的孩子必须获得更多的糖果。
那么这样下来,老师至少需要准备多少颗糖果呢?

示例 1:

输入: [1,0,2]
输出: 5
解释: 你可以分别给这三个孩子分发 212 颗糖果。

示例 2:

输入: [1,2,2]
输出: 4
解释: 你可以分别给这三个孩子分发 121 颗糖果。
     第三个孩子只得到 1 颗糖果,这已满足上述两个条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candy(int[] ratings) {
        int[] left = new int[ratings.length];
        int[] right = new int[ratings.length];
        Arrays.fill(left, 1);
        Arrays.fill(right, 1);
        for(int i = 1; i < ratings.length; i++){
            if(ratings[i] > ratings[i - 1]) {
            	left[i] = left[i - 1] + 1;
            }
        }
        
        int count = left[ratings.length - 1];
        for(int i = ratings.length - 2; i >= 0; i--) {
            if(ratings[i] > ratings[i + 1]) {
            	right[i] = right[i + 1] + 1;
            }
            count += Math.max(left[i], right[i]);
        }
        return count;
    }
}

142. 环形链表 II

给定一个链表,返回链表开始入环的第一个节点。 如果链表无环,则返回 null。
为了表示给定链表中的环,我们使用整数 pos 来表示链表尾连接到链表中的位置(索引从 0 开始)。 如果 pos 是 -1,则在该链表中没有环。注意,pos 仅仅是用于标识环的情况,并不会作为参数传递到函数中。

说明:不允许修改给定的链表。

进阶:

你是否可以使用 O(1) 空间解决此题?

示例 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输入**:head = [3,2,0,-4], pos = 1
**输出**:返回索引为 1 的链表节点
**解释**:链表中有一个环,其尾部连接到第二个节点。

方法:快慢指针

思路与算法

我们使用两个指针,fast 与 slow。它们起始都位于链表的头部。随后,slow 指针每次向后移动一个位置,而 fast 指针向后移动两个位置。如果链表中存在环,则 fast 指针最终将再次与 slow 指针在环中相遇。

代码

public class Solution {
    public ListNode detectCycle(ListNode head) {
        if (head == null) {
            return null;
        }
        ListNode slow = head, fast = head;
        while (fast != null) {
            slow = slow.next;
            if (fast.next != null) {
                fast = fast.next.next;
            } else {
                return null;
            }
            
            if (fast == slow) {
                ListNode ptr = head;
                while (ptr != slow) {
                    ptr = ptr.next;
                    slow = slow.next;
                }
                return ptr;
            }
        }
        return null;
    }
}

143. 重排链表

给定一个单链表 L:L0→L1→…→Ln-1→Ln ,
将其重新排列后变为: L0→Ln→L1→Ln-1→L2→Ln-2→…

你不能只是单纯的改变节点内部的值,而是需要实际的进行节点交换。

示例 1:

给定链表 1->2->3->4, 重新排列为 1->4->2->3.

示例 2:

给定链表 1->2->3->4->5, 重新排列为 1->5->2->4->3.

解法一 存储

链表的缺点就是不能随机存储,当我们想取末尾元素的时候,只能从头遍历一遍,很耗费时间。第二次取末尾元素的时候,又得遍历一遍。

所以先来个简单粗暴的想法,把链表存储到线性表中,然后用双指针依次从头尾取元素即可。

代码

public void reorderList(ListNode head) {
    if (head == null) {
        return;
    }
    //存到 list 中去
    List<ListNode> list = new ArrayList<>();
    while (head != null) {
        list.add(head);
        head = head.next;
    }
    //头尾指针依次取元素
    int i = 0, j = list.size() - 1;
    while (i < j) {
        list.get(i).next = list.get(j);
        i++;
        //偶数个节点的情况,会提前相遇
        if (i == j) {
            break;
        }
        list.get(j).next = list.get(i);
        j--;
    }
    list.get(i).next = null;
}

146. LRU缓存机制

运用你所掌握的数据结构,设计和实现一个 LRU (最近最少使用) 缓存机制。它应该支持以下操作: 获取数据 get 和 写入数据 put 。

获取数据 get(key) - 如果关键字 (key) 存在于缓存中,则获取关键字的值(总是正数),否则返回 -1。
写入数据 put(key, value) - 如果关键字已经存在,则变更其数据值;如果关键字不存在,则插入该组「关键字/值」。当缓存容量达到上限时,它应该在写入新数据之前删除最久未使用的数据值,从而为新的数据值留出空间。

进阶:

你是否可以在 O(1) 时间复杂度内完成这两种操作?

示例:

LRUCache cache = new LRUCache( 2 /* 缓存容量 */ );

cache.put(1, 1);
cache.put(2, 2);
cache.get(1);       // 返回  1
cache.put(3, 3);    // 该操作会使得关键字 2 作废
cache.get(2);       // 返回 -1 (未找到)
cache.put(4, 4);    // 该操作会使得关键字 1 作废
cache.get(1);       // 返回 -1 (未找到)
cache.get(3);       // 返回  3
cache.get(4);       // 返回  4

方法一:哈希表 + 双向链表

算法

LRU 缓存机制可以通过哈希表辅以双向链表实现,我们用一个哈希表和一个双向链表维护所有在缓存中的键值对。
(1)双向链表按照被使用的顺序存储了这些键值对,靠近头部的键值对是最近使用的,而靠近尾部的键值对是最久未使用的。
(2)哈希表即为普通的哈希映射(HashMap),通过缓存数据的键映射到其在双向链表中的位置。

这样以来,我们首先使用哈希表进行定位,找出缓存项在双向链表中的位置,随后将其移动到双向链表的头部,即可在 O(1) 的时间内完成 get 或者 put 操作。具体的方法如下:

(1)对于 get 操作,首先判断 key 是否存在:
(1.1)如果 key 不存在,则返回 -1−1;
(1.2)如果 key 存在,则 key 对应的节点是最近被使用的节点。通过哈希表定位到该节点在双向链表中的位置,并将其移动到双向链表的头部,最后返回该节点的值。

(2)对于 put 操作,首先判断 key 是否存在:
(2.1)如果 key 不存在,使用 key 和 value 创建一个新的节点,在双向链表的头部添加该节点,并将 key 和该节点添加进哈希表中。然后判断双向链表的节点数是否超出容量,如果超出容量,则删除双向链表的尾部节点,并删除哈希表中对应的项;
(2.2)如果 key 存在,则与 get 操作类似,先通过哈希表定位,再将对应的节点的值更新为 value,并将该节点移到双向链表的头部。

上述各项操作中,访问哈希表的时间复杂度为 O(1)O(1),在双向链表的头部添加节点、在双向链表的尾部删除节点的复杂度也为 O(1)O(1)。而将一个节点移到双向链表的头部,可以分成「删除该节点」和「在双向链表的头部添加节点」两步操作,都可以在 O(1)O(1) 时间内完成。

小贴士

在双向链表的实现中,使用一个伪头部(dummy head)和伪尾部(dummy tail)标记界限,这样在添加节点和删除节点的时候就不需要检查相邻的节点是否存在。

代码

public class LRUCache {
    class DLinkedNode {
        int key;
        int value;
        DLinkedNode prev;
        DLinkedNode next;
        
        public DLinkedNode() {}
        public DLinkedNode(int _key, int _value) {
        	key = _key; 
        	value = _value;
        }
    }

    private Map<Integer, DLinkedNode> cache = new HashMap<Integer, DLinkedNode>();
    private int size;
    private int capacity;
    private DLinkedNode head, tail;

    public LRUCache(int capacity) {
        this.size = 0;
        this.capacity = capacity;
        // 使用伪头部和伪尾部节点
        head = new DLinkedNode();
        tail = new DLinkedNode();
        head.next = tail;
        tail.prev = head;
    }

    public int get(int key) {
        DLinkedNode node = cache.get(key);
        if (node == null) {
            return -1;
        }
        // 如果 key 存在,先通过哈希表定位,再移到头部
        moveToHead(node);
        return node.value;
    }

    public void put(int key, int value) {
        DLinkedNode node = cache.get(key);
        if (node == null) {
            // 如果 key 不存在,创建一个新的节点
            DLinkedNode newNode = new DLinkedNode(key, value);
            // 添加进哈希表
            cache.put(key, newNode);
            // 添加至双向链表的头部
            addToHead(newNode);
            ++size;
            if (size > capacity) {
                // 如果超出容量,删除双向链表的尾部节点
                DLinkedNode tail = removeTail();
                // 删除哈希表中对应的项
                cache.remove(tail.key);
                --size;
            }
        } else {
            // 如果 key 存在,先通过哈希表定位,再修改 value,并移到头部
            node.value = value;
            moveToHead(node);
        }
    }

    private void addToHead(DLinkedNode node) {
        node.prev = head;
        node.next = head.next;
        head.next.prev = node;
        head.next = node;
    }

    private void removeNode(DLinkedNode node) {
        node.prev.next = node.next;
        node.next.prev = node.prev;
    }

    private void moveToHead(DLinkedNode node) {
        removeNode(node);
        addToHead(node);
    }

    private DLinkedNode removeTail() {
        DLinkedNode res = tail.prev;
        removeNode(res);
        return res;
    }
}

152. 乘积最大子数组

给你一个整数数组 nums ,请你找出数组中乘积最大的连续子数组(该子数组中至少包含一个数字),并返回该子数组所对应的乘积。

示例 1:

输入: [2,3,-2,4]
输出: 6
解释: 子数组 [2,3] 有最大乘积 6

示例 2:

输入: [-2,0,-1]
输出: 0
解释: 结果不能为 2, 因为 [-2,-1] 不是子数组。

方法一:动态规划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maxProduct(int[] nums) {
        int length = nums.length;
        int[] maxF = new int[length];
        int[] minF = new int[length];
        System.arraycopy(nums, 0, maxF, 0, length);
        System.arraycopy(nums, 0, minF, 0, length);
        for (int i = 1; i < length; ++i) {
            maxF[i] = Math.max(maxF[i - 1] * nums[i], Math.max(nums[i], minF[i - 1] * nums[i]));
            minF[i] = Math.min(minF[i - 1] * nums[i], Math.min(nums[i], maxF[i - 1] * nums[i]));
        }
        int ans = maxF[0];
        for (int i = 1; i < length; ++i) {
            ans = Math.max(ans, maxF[i]);
        }
        return ans;
    }
}

155. 最小栈

设计一个支持 push ,pop ,top 操作,并能在常数时间内检索到最小元素的栈。

  • push(x) —— 将元素 x 推入栈中。
  • pop() —— 删除栈顶的元素。
  • top() —— 获取栈顶元素。
  • getMin() —— 检索栈中的最小元素。

示例:

输入:
["MinStack","push","push","push","getMin","pop","top","getMin"]
[[],[-2],[0],[-3],[],[],[],[]]

输出:
[null,null,null,null,-3,null,0,-2]

解释:
MinStack minStack = new MinStack();
minStack.push(-2);
minStack.push(0);
minStack.push(-3);
minStack.getMin();   --> 返回 -3.
minStack.pop();
minStack.top();      --> 返回 0.
minStack.getMin();   --> 返回 -2.

这道题的思想很简单:“以空间换时间”,使用辅助栈是常见的做法。

思路分析:

在代码实现的时候有两种方式:

1、辅助栈和数据栈同步
特点:编码简单,不用考虑一些边界情况,就有一点不好:辅助栈可能会存一些“不必要”的元素。

2、辅助栈和数据栈不同步
特点:由“辅助栈和数据栈同步”的思想,我们知道,当数据栈进来的数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要在辅助栈顶放置和当前辅助栈顶一样的元素,这样做有点“浪费”。基于这一点,我们做一些“优化”,但是在编码上就要注意一些边界条件。

(1)辅助栈为空的时候,必须放入新进来的数;
(2)新来的数小于或者等于辅助栈栈顶元素的时候,才放入,特别注意这里“等于”要考虑进去,因为出栈的时候,连续的、相等的并且是最小值的元素要同步出栈;
(3)出栈的时候,辅助栈的栈顶元素等于数据栈的栈顶元素,才出栈。

总结一下:出栈时,最小值出栈才同步;入栈时,最小值入栈才同步。

对比:个人觉得“同步栈”的方式更好一些,因为思路清楚,因为所有操作都同步进行,所以调试代码、定位问题也简单。“不同步栈”,虽然减少了一些空间,但是在“出栈”、“入栈”的时候还要做判断,也有性能上的消耗。

代码

import java.util.Stack;

public class MinStack {
    // 数据栈
    private Stack<Integer> data;
    // 辅助栈
    private Stack<Integer> helper;

    /**
     * initialize your data structure here.
     */
    public MinStack() {
        data = new Stack<>();
        helper = new Stack<>();
    }

    // 思路 1:数据栈和辅助栈在任何时候都同步
    public void push(int x) {
        // 数据栈和辅助栈一定会增加元素
        data.add(x);
        if (helper.isEmpty() || helper.peek() >= x) {
            helper.add(x);
        } else {
            helper.add(helper.peek());
        }
    }

    public void pop() {
        // 两个栈都得 pop
        if (!data.isEmpty()) {
            helper.pop();
            data.pop();
        }
    }

    public int top() {
        if(!data.isEmpty()){
            return data.peek();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栈中元素为空,此操作非法");
    }

    public int getMin() {
        if(!helper.isEmpty()){
            return helper.peek();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栈中元素为空,此操作非法");
    }
}

162. 寻找峰值

峰值元素是指其值大于左右相邻值的元素。
给定一个输入数组 nums,其中 nums[i] ≠ nums[i+1],找到峰值元素并返回其索引。
数组可能包含多个峰值,在这种情况下,返回任何一个峰值所在位置即可。
你可以假设 nums[-1] = nums[n] = -∞。

示例 1:

输入: nums = [1,2,3,1]
输出: 2
解释: 3 是峰值元素,你的函数应该返回其索引 2

示例 2:

输入: nums = [1,2,1,3,5,6,4]
输出: 15 
解释: 你的函数可以返回索引 1,其峰值元素为 2;
     或者返回索引 5, 其峰值元素为 6

方法一: 线性扫描

本方法利用了连续的两个元素nums[j] 和 nums[j+1] 不会相等这一事实。于是,我们可以从头开始遍历 nums 数组。每当我们遇到数字 nums[i],只需要检查它是否大于下一个元素nums[i+1] 即可判断 nums[i] 是否是峰值。可以通过分别讨论问题的全部三种可能情况来理解本方法的思路。

情况 1. 所有的数字以降序排列。这种情况下,第一个元素即为峰值。我们首先检查当前元素是否大于下个元素。第一个元素满足这一条件,因此被正确判断为峰值。此时,我们不需要继续向下判断,也就不会有需要判断nums[i] 和上一个元素 nums[i−1] 的大小的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情况 2. 所有的数字以升序排列。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一直比较nums[i] 与 nums[i+1] 以判断 nums[i] 是否是峰值元素。没有元素符合这一条件,说明处于上坡而非峰值。于是,在结尾,我们返回末尾元素作为峰值元素,得到正确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同样不需要比较 nums[i] 和上一个元素 nums[i−1],因为处于上坡是 nums[i] 不是峰值的充分条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情况 3. 峰值出现在中间某处。这种情况下,当遍历上升部分时,与情况 2 相同,没有元素满足 nums[i]>nums[i+1]。我们不需要比较 nums[i] 和上一个元素 nums[i−1]。当到达峰值元素时,nums[i]>nums[i+1] 条件满足。此时,我们同样不需要比较 nums[i] 和上一个元素 nums[i−1]。这是由于“遍历会到达第i个元素”本身就说明上一个元素(第i- 1个)不满足 nums[i]>nums[i+1] 这一条件,也就说明 nums[i−1]<nums[i]。于是,我们同样可以得到正确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

public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findPeakElement(int[] nums) {
        for (int i = 0; i < nums.length - 1; i++) {
            if (nums[i] > nums[i + 1])
                return i;
        }
        return nums.length - 1;
    }
}

188. 买卖股票的最佳时机 IV

给定一个整数数组 prices ,它的第 i 个元素 prices[i] 是一支给定的股票在第 i 天的价格。

设计一个算法来计算你所能获取的最大利润。你最多可以完成 k 笔交易。

注意: 你不能同时参与多笔交易(你必须在再次购买前出售掉之前的股票)。

示例 1:

输入:k = 2, prices = [2,4,1]
输出:2
解释:在第 1(股票价格 = 2) 的时候买入,在第 2(股票价格 = 4) 的时候卖出,这笔交易所能获得利润 = 4-2 = 2

示例 2:

输入:k = 2, prices = [3,2,6,5,0,3]
输出:7
解释:在第 2(股票价格 = 2) 的时候买入,在第 3(股票价格 = 6) 的时候卖出, 这笔交易所能获得利润 = 6-2 = 4 。
     随后,在第 5(股票价格 = 0) 的时候买入,在第 6(股票价格 = 3) 的时候卖出, 这笔交易所能获得利润 = 3-0 = 3

二维 DP

每天都有三种动作:买入(buy)、卖出(sell)、无操作(rest)。

因为不限制交易次数,因此交易次数这个因素不影响题目,不必考虑。DP Table 是二维的,两个维度分别是天数(0,1,…,n-1)和是否持有股票(1 表持有,0 表不持有)。

状态转移方程

Case 1,今天我没有股票,有两种可能:

昨天我手上就没有股票,今天不做任何操作(rest);
昨天我手上有一只股票,今天按照时价卖掉了(sell),收获了一笔钱
Case 2,今天持有一只股票,有两种可能:

昨天我手上就有这只股票,今天不做任何操作(rest);
昨天我没有股票,今天按照时价买入一只(sell),花掉了一笔钱
综上,第 i 天的状态转移方程为:

dp[i][0] = max(dp[i-1][0], dp[i-1][1] + prices[i])
dp[i][1] = max(dp[i-1][1], dp[i-1][0] - prices[i])

注意上面的转移方程只是对某一天而言的,要求出整个 DP Table 的状态,需要对 i 进行遍历。

边界状态

观察状态转移方程,第 i 天的状态只由第 i-1 天状态推导而来,因此边界状态只需要定义 i=0(也就是第一天)即可:

dp[0][0] = 0        # 第一天没有股票,说明没买没卖,获利为0
dp[0][1] = -prices[0]   # 第一天持有股票,说明买入了,花掉一笔钱

代码

public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maxProfit(int k, int[] prices) {
        int len = prices.length;
        if (k == 0 || len < 2) {
            return 0;
        }
        if (k >= len / 2) {
            return greedy(prices);
        }

        int[][] dp = new int[k + 1][2];
        for (int i = 0; i <= k; i++) {
            dp[i][1] = Integer.MIN_VALUE;
        }
        for (int price : prices) {
            for (int j = 1; j <= k; j++) {
                dp[j][1] = Math.max(dp[j][1], dp[j - 1][0] - price);
                dp[j][0] = Math.max(dp[j][0], dp[j][1] + price);
            }
        }
        return dp[k][0];
    }

    private int greedy(int[] prices) {
        int res = 0;
        for (int i = 1; i < prices.length; i++) {
            if (prices[i] > prices[i - 1]) {
                res += prices[i] - prices[i - 1];
            }
        }
        return res;
    }
}

189. 旋转数组

给定一个数组,将数组中的元素向右移动 k 个位置,其中 k 是非负数。

示例 1:

输入: [1,2,3,4,5,6,7] 和 k = 3
输出: [5,6,7,1,2,3,4]
解释:
向右旋转 1: [7,1,2,3,4,5,6]
向右旋转 2: [6,7,1,2,3,4,5]
向右旋转 3: [5,6,7,1,2,3,4]

示例 2:

输入: [-1,-100,3,99] 和 k = 2
输出: [3,99,-1,-100]
解释: 
向右旋转 1: [99,-1,-100,3]
向右旋转 2: [3,99,-1,-100]

方法 :使用反转

算法

这个方法基于这个事实:当我们旋转数组 k 次, k%n 个尾部元素会被移动到头部,剩下的元素会被向后移动。
在这个方法中,我们首先将所有元素反转。然后反转前 k 个元素,再反转后面 n−k 个元素,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假设n=7 且 k=3 。

原始数组                  : 1 2 3 4 5 6 7
反转所有数字后             : 7 6 5 4 3 2 1
反转前 k 个数字后          : 5 6 7 4 3 2 1
反转后 n-k 个数字后        : 5 6 7 1 2 3 4 --> 结果

代码

public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oid rotate(int[] nums, int k) {
        k %= nums.length;
        reverse(nums, 0, nums.length - 1);
        reverse(nums, 0, k - 1);
        reverse(nums, k, nums.length - 1);
    }
    public void reverse(int[] nums, int start, int end) {
        while (start < end) {
            int temp = nums[start];
            nums[start] = nums[end];
            nums[end] = temp;
            start++;
            end--;
        }
    }
}

199. 二叉树的右视图

给定一棵二叉树,想象自己站在它的右侧,按照从顶部到底部的顺序,返回从右侧所能看到的节点值。

示例:

输入: [1,2,3,null,5,null,4]
输出: [1, 3, 4]
解释:

   1            <---
 /   \
2     3         <---
 \     \
  5     4       <---

方法:广度优先搜索

思路

我们可以对二叉树进行层次遍历,那么对于每层来说,最右边的结点一定是最后被遍历到的。二叉树的层次遍历可以用广度优先搜索实现。

算法

执行广度优先搜索,左结点排在右结点之前,这样,我们对每一层都从左到右访问。因此,只保留每个深度最后访问的结点,我们就可以在遍历完整棵树后得到每个深度最右的结点。除了将栈改成队列,并去除了rightmost_value_at_depth之前的检查外,算法没有别的改动。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List<Integer> rightSideView(TreeNode root) {
        Map<Integer, Integer> rightmostValueAtDepth = new HashMap<Integer, Integer>();
        int max_depth = -1;

        Queue<TreeNode> nodeQueue = new LinkedList<TreeNode>();
        Queue<Integer> depthQueue = new LinkedList<Integer>();
        nodeQueue.add(root);
        depthQueue.add(0);

        while (!nodeQueue.isEmpty()) {
            TreeNode node = nodeQueue.remove();
            int depth = depthQueue.remove();

            if (node != null) {
            	// 维护二叉树的最大深度
                max_depth = Math.max(max_depth, depth);

                // 由于每一层最后一个访问到的节点才是我们要的答案,因此不断更新对应深度的信息即可
                rightmostValueAtDepth.put(depth, node.val);

                nodeQueue.add(node.left);
                nodeQueue.add(node.right);
                depthQueue.add(depth+1);
                depthQueue.add(depth+1);
            }
        }

        List<Integer> rightView = new ArrayList<Integer>();
        for (int depth = 0; depth <= max_depth; depth++) {
            rightView.add(rightmostValueAtDepth.get(depth));
        }

        return rightView;
    }
}

200. 岛屿数量

给你一个由 ‘1’(陆地)和 ‘0’(水)组成的的二维网格,请你计算网格中岛屿的数量。

岛屿总是被水包围,并且每座岛屿只能由水平方向和/或竖直方向上相邻的陆地连接形成。

此外,你可以假设该网格的四条边均被水包围。

示例 1:

输入:grid = [
  ["1","1","1","1","0"],
  ["1","1","0","1","0"],
  ["1","1","0","0","0"],
  ["0","0","0","0","0"]
]
输出:1

示例 2:

输入:grid = [
  ["1","1","0","0","0"],
  ["1","1","0","0","0"],
  ["0","0","1","0","0"],
  ["0","0","0","1","1"]
]
输出:3

方法:广度优先遍历

除了 “深度优先遍历”,你还可以使用 “广度优先遍历”,此时你就不用回溯了。“广度优先遍历” 需要一个 “辅助队列”。
在写 “广度优先遍历” 的时候,要注意一点:

所有加入队列的结点,都应该马上被标记为 “已经访问”,否则有可能会被重复加入队列。

我一开始在编写的时候,等到队列出队的时候才标记 “已经访问”,事实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如果不在刚刚入队列的时候标记 “已经访问”,相同的结点很可能会重复入队,如果你遇到“超时”的提示,你不妨把你的队列打印出来看一下,就很清楚看到我说的这一点。

代码

import java.util.LinkedList;

/**
 * 方法二:广度优先遍历
 */
public class Solution2 {
    private int rows;
    private int cols;

    public int numIslands(char[][] grid) {
        //           x-1,y
        //  x,y-1    x,y      x,y+1
        //           x+1,y
        int[][] directions = {{-1, 0}, {0, -1}, {1, 0}, {0, 1}};

        rows = grid.length;
        if (rows == 0) {
            return 0;
        }
        cols = grid[0].length;
        boolean[][] marked = new boolean[rows][cols];
        int count = 0;
        for (int i = 0; i < rows; i++) {
            for (int j = 0; j < cols; j++) {
                // 如果是岛屿中的一个点,并且没有被访问过
                // 从坐标为 (i,j) 的点开始进行广度优先遍历
                if (!marked[i][j] && grid[i][j] == '1') {
                    count++;
                    LinkedList<Integer> queue = new LinkedList<>();
                    // 小技巧:把坐标转换为一个数字
                    // 否则,得用一个数组存,在 Python 中,可以使用 tuple 存
                    queue.addLast(i * cols + j);
                    // 注意:这里要标记上已经访问过
                    marked[i][j] = true;
                    while (!queue.isEmpty()) {
                        int cur = queue.removeFirst();
                        int curX = cur / cols;
                        int curY = cur % cols;
                        // 得到 4 个方向的坐标
                        for (int k = 0; k < 4; k++) {
                            int newX = curX + directions[k][0];
                            int newY = curY + directions[k][1];
                            // 如果不越界、没有被访问过、并且还要是陆地,我就继续放入队列,放入队列的同时,
                            // 要记得标记已经访问过
                            if (inArea(newX, newY) && grid[newX][newY] == '1' && !marked[newX][newY]) {
                                queue.addLast(newX * cols + newY);
                                // 【特别注意】在放入队列以后,要马上标记成已经访问过,
                                // 语义也是十分清楚的:反正只要进入了队列,你迟早都会遍历到它
                                // 而不是在出队列的时候再标记
                                // 【特别注意】如果是出队列的时候再标记,会造成很多重复的结点进入队列,造成重复的操作,
                                // 这句话如果你没有写对地方,代码会严重超时的
                                marked[newX][newY] = true;
                            }
                        }
                    }
                }
            }
        }
        return count;
    }

    private boolean inArea(int x, int y) {
        // 等于号这些细节不要忘了
        return x >= 0 && x < rows && y >= 0 && y < col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olution2 solution2 = new Solution2();
        char[][] grid1 = {
                {'1', '1', '1', '1', '0'},
                {'1', '1', '0', '1', '0'},
                {'1', '1', '0', '0', '0'},
                {'0', '0', '0', '0', '0'}};
        int numIslands1 = solution2.numIslands(grid1);
        System.out.println(numIslands1);

        char[][] grid2 = {
                {'1', '1', '0', '0', '0'},
                {'1',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1'}};
        int numIslands2 = solution2.numIslands(grid2);
        System.out.println(numIslands2);
    }
}

206. 反转链表

反转一个单链表。

示例:

输入: 1->2->3->4->5->NULL
输出: 5->4->3->2->1->NULL

方法一:迭代

假设存在链表 1→2→3→∅,我们想要把它改成∅←1←2←3。

在遍历列表时,将当前节点的 next 指针改为指向前一个元素。由于节点没有引用其上一个节点,因此必须事先存储其前一个元素。在更改引用之前,还需要另一个指针来存储下一个节点。不要忘记在最后返回新的头引用!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ListNode reverseList(ListNode head) {
        ListNode prev = null;
        ListNode curr = head;
        while (curr != null) {
            ListNode nextTemp = curr.next;
            curr.next = prev;
            prev = curr;
            curr = nextTemp;
        }
        return prev;
    }
}

215. 数组中的第K个最大元素

在未排序的数组中找到第 k 个最大的元素。请注意,你需要找的是数组排序后的第 k 个最大的元素,而不是第 k 个不同的元素。

示例 1:

输入: [3,2,1,5,6,4] 和 k = 2
输出: 5

示例 2:

输入: [3,2,3,1,2,4,5,5,6] 和 k = 4
输出: 4

方法一:基于快速排序的选择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

class Solution {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public int findKthLargest(int[] nums, int k) {
        return quickSelect(nums, 0, nums.length - 1, nums.length - k);
    }

    public int quickSelect(int[] a, int l, int r, int index) {
        int q = randomPartition(a, l, r);
        if (q == index) {
            return a[q];
        } else {
            return q < index ? quickSelect(a, q + 1, r, index) : quickSelect(a, l, q - 1, index);
        }
    }

    public int randomPartition(int[] a, int l, int r) {
        int i = random.nextInt(r - l + 1) + l;
        swap(a, i, r);
        return partition(a, l, r);
    }

    public int partition(int[] a, int l, int r) {
        int x = a[r], i = l - 1;
        for (int j = l; j < r; ++j) {
            if (a[j] <= x) {
                swap(a, ++i, j);
            }
        }
        swap(a, i + 1, r);
        return i + 1;
    }

    public void swap(int[] a, int i, int j) {
        int temp = a[i];
        a[i] = a[j];
        a[j] = temp;
    }
}

方法二:基于堆排序的选择方法

思路和算法

我们也可以使用堆排序来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一个大根堆,做 k - 1k−1 次删除操作后堆顶元素就是我们要找的答案。在很多语言中,都有优先队列或者堆的的容器可以直接使用,但是在面试中,面试官更倾向于让更面试者自己实现一个堆。所以建议读者掌握这里大根堆的实现方法,在这道题中尤其要搞懂「建堆」、「调整」和「删除」的过程。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findKthLargest(int[] nums, int k) {
        int heapSize = nums.length;
        buildMaxHeap(nums, heapSize);
        for (int i = nums.length - 1; i >= nums.length - k + 1; --i) {
            swap(nums, 0, i);
            --heapSize;
            maxHeapify(nums, 0, heapSize);
        }
        return nums[0];
    }

    public void buildMaxHeap(int[] a, int heapSize) {
        for (int i = heapSize / 2; i >= 0; --i) {
            maxHeapify(a, i, heapSize);
        } 
    }

    public void maxHeapify(int[] a, int i, int heapSize) {
        int l = i * 2 + 1, r = i * 2 + 2, largest = i;
        if (l < heapSize && a[l] > a[largest]) {
            largest = l;
        } 
        if (r < heapSize && a[r] > a[largest]) {
            largest = r;
        }
        if (largest != i) {
            swap(a, i, largest);
            maxHeapify(a, largest, heapSize);
        }
    }

    public void swap(int[] a, int i, int j) {
        int temp = a[i];
        a[i] = a[j];
        a[j] = temp;
    }
}

224. 基本计算器

实现一个基本的计算器来计算一个简单的字符串表达式的值。

字符串表达式可以包含左括号 ( ,右括号 ),加号 + ,减号 -,非负整数和空格 。

示例 1:

输入: "1 + 1"
输出: 2

示例 2:

输入: " 2-1 + 2 "
输出: 3

示例 3:

输入: "(1+(4+5+2)-3)+(6+8)"
输出: 23

解法 双栈

其实可以直接利用两个栈,边遍历边进行的,这个方法是我当时上课学的方法。

使用两个栈,stack0 用于存储操作数,stack1 用于存储操作符。
从左往右扫描,遇到操作数入栈 stack0。
(1)遇到操作符时,如果当前优先级低于或等于栈顶操作符优先级,则从 stack0 弹出两个元素,从 stack1 弹出一个操作符,进行计算,将结果并压入stack0,继续与栈顶操作符的比较优先级。
如果遇到操作符高于栈顶操作符优先级,则直接入栈 stack1
(2)遇到左括号,直接入栈 stack1。
(3)遇到右括号,则从 stack0 弹出两个元素,从 stack1 弹出一个操作符进行计算,并将结果加入到 stack0 中,重复这步直到遇到左括号
和解法一一样,因为我们只有加法和减法,所以这个流程可以简化一下。

第 3 条改成「遇到操作符时,则从 stack0 弹出两个元素进行计算,并压入stack0,直到栈空或者遇到左括号,最后将当前操作符压入 stack1 」

第 4 条去掉,已经和第 3 条合并了。

整体框架和解法一其实差不多,数字的话同样也需要累加,然后当遇到运算符或者括号的时候就将数字入栈。

代码

public int calculate(String s) {
    char[] array = s.toCharArray();
    int n = array.length;
    Stack<Integer> num = new Stack<>();
    Stack<Character> op = new Stack<>();
    int temp = -1;
    for (int i = 0; i < n; i++) {
        if (array[i] == ' ') {
            continue;
        }
        // 数字进行累加
        if (isNumber(array[i])) {
            if (temp == -1) {
                temp = array[i] - '0';
            } else {
                temp = temp * 10 + array[i] - '0';
            }
        } else {
            //将数字入栈
            if (temp != -1) {
                num.push(temp);
                temp = -1;
            }
            //遇到操作符
            if (isOperation(array[i] + "")) {
                while (!op.isEmpty()) {
                    if (op.peek() == '(') {
                        break;
                    }
                    //不停的出栈,进行运算,并将结果再次压入栈中
                    int num1 = num.pop();
                    int num2 = num.pop();
                    if (op.pop() == '+') {
                        num.push(num1 + num2);
                    } else {
                        num.push(num2 - num1);
                    }
                }
                //当前运算符入栈
                op.push(array[i]);
            } else {
                //遇到左括号,直接入栈
                if (array[i] == '(') {
                    op.push(array[i]);
                }
                //遇到右括号,不停的进行运算,直到遇到左括号
                if (array[i] == ')') {
                    while (op.peek() != '(') {
                        int num1 = num.pop();
                        int num2 = num.pop();
                        if (op.pop() == '+') {
                            num.push(num1 + num2);
                        } else {
                            num.push(num2 - num1);
                        }
                    }
                    op.pop();
                }

            }
        }
    }
    if (temp != -1) {
        num.push(temp);
    }
    //将栈中的其他元素继续运算
    while (!op.isEmpty()) {
        int num1 = num.pop();
        int num2 = num.pop();
        if (op.pop() == '+') {
            num.push(num1 + num2);
        } else {
            num.push(num2 - num1);
        }
    }
    return num.pop();
}

private boolean isNumber(char c) {
    return c >= '0' && c <= '9';
}

private boolean isOperation(String t) {
    return t.equals("+") || t.equals("-") || t.equals("*") || t.equals("/");
}

236. 二叉树的最近公共祖先

给定一个二叉树, 找到该树中两个指定节点的最近公共祖先。
百度百科中最近公共祖先的定义为:“对于有根树 T 的两个结点 p、q,最近公共祖先表示为一个结点 x,满足 x 是 p、q 的祖先且 x 的深度尽可能大(一个节点也可以是它自己的祖先)。”

例如,给定如下二叉树: root = [3,5,1,6,2,0,8,null,null,7,4]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示例 1:

输入: root = [3,5,1,6,2,0,8,null,null,7,4], p = 5, q = 1
输出: 3
解释: 节点 5 和节点 1 的最近公共祖先是节点 3

示例 2:

输入: root = [3,5,1,6,2,0,8,null,null,7,4], p = 5, q = 4
输出: 5
解释: 节点 5 和节点 4 的最近公共祖先是节点 5。因为根据定义最近公共祖先节点可以为节点本身。

解题思路:

祖先的定义: 若节点 p 在节点 root 的左(右)子树中,或 p=root ,则称 root 是 p 的祖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近公共祖先的定义: 设节点 root 为节点 p, q的某公共祖先,若其左子节点 root.left 和右子节点 root.right 都不是 p,q的公共祖先,则称root 是 “最近的公共祖先” 。

根据以上定义,若 root 是 p,q 的 最近公共祖先 ,则只可能为以下情况之一:

1、p 和 q 在root 的子树中,且分列 root 的 异侧(即分别在左、右子树中);
2、p=root ,且 q 在 root 的左或右子树中;
3、q=root ,且 p 在 root 的左或右子树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考虑通过递归对二叉树进行后序遍历,当遇到节点 pp 或 qq 时返回。从底至顶回溯,当节点 p, qp,q 在节点 rootroot 的异侧时,节点 rootroot 即为最近公共祖先,则向上返回 rootroot 。

递归解析:

1、终止条件:

(1)当越过叶节点,则直接返回 null ;
(2)当 root 等于 p,q ,则直接返回 root ;

2、递推工作:

(1)开启递归左子节点,返回值记为 left ;
(2)开启递归右子节点,返回值记为 right ;

3、返回值:

根据 left 和 right ,可展开为四种情况;
(1)当 left 和 right 同时为空 :说明 root 的左 / 右子树中都不包含 p,q ,返回 null ;
(2)当 left 和 right 同时不为空 :说明 p,q 分列在 root 的 异侧 (分别在 左 / 右子树),因此 root 为最近公共祖先,返回 root ;
(3)当 left 为空 ,right 不为空 :p,q 都不在 root 的左子树中,直接返回 right 。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
(3.1)p,q 其中一个在 root 的 右子树 中,此时 right 指向 p(假设为 p );
(3.2)p,q 两节点都在 root 的 右子树 中,此时的 right 指向 最近公共祖先节点 ;
(4)当 left 不为空 , right 为空 :与情况 3. 同理;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TreeNode lowestCommonAncestor(TreeNode root, TreeNode p, TreeNode q) {
        if(root == null || root == p || root == q) return root;
        TreeNode left = lowestCommonAncestor(root.left, p, q);
        TreeNode right = lowestCommonAncestor(root.right, p, q);
        if(left == null && right == null) return null; // 1.
        if(left == null) return right; // 3.
        if(right == null) return left; // 4.
        return root; // 2. if(left != null and right != null)
    }
}

234. 回文链表

请判断一个链表是否为回文链表。

示例 1:

输入: 1->2
输出: false

示例 2:

输入: 1->2->2->1
输出: true

方法:快慢指针

思路

避免使用 O(n) 额外空间的方法就是改变输入。

我们可以将链表的后半部分反转(修改链表结构),然后将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进行比较。比较完成后我们应该将链表恢复原样。虽然不需要恢复也能通过测试用例,但是使用该函数的人通常不希望链表结构被更改。

该方法虽然可以将空间复杂度降到 O(1),但是在并发环境下,该方法也有缺点。在并发环境下,函数运行时需要锁定其他线程或进程对链表的访问,因为在函数执行过程中链表会被修改。

算法

整个流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找到前半部分链表的尾节点。
2、反转后半部分链表。
3、判断是否回文。
4、恢复链表。
5、返回结果。
执行步骤一,我们可以计算链表节点的数量,然后遍历链表找到前半部分的尾节点。

我们也可以使用快慢指针在一次遍历中找到:慢指针一次走一步,快指针一次走两步,快慢指针同时出发。当快指针移动到链表的末尾时,慢指针恰好到链表的中间。通过慢指针将链表分为两部分。

若链表有奇数个节点,则中间的节点应该看作是前半部分。
步骤二可以使用「206. 反转链表」问题中的解决方法来反转链表的后半部分。
步骤三比较两个部分的值,当后半部分到达末尾则比较完成,可以忽略计数情况中的中间节点。
步骤四与步骤二使用的函数相同,再反转一次恢复链表本身。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boolean isPalindrome(ListNode head) {
        if (head == null) {
            return true;
        }

        // 找到前半部分链表的尾节点并反转后半部分链表
        ListNode firstHalfEnd = endOfFirstHalf(head);
        ListNode secondHalfStart = reverseList(firstHalfEnd.next);

        // 判断是否回文
        ListNode p1 = head;
        ListNode p2 = secondHalfStart;
        boolean result = true;
        while (result && p2 != null) {
            if (p1.val != p2.val) {
                result = false;
            }
            p1 = p1.next;
            p2 = p2.next;
        }        

        // 还原链表并返回结果
        firstHalfEnd.next = reverseList(secondHalfStart);
        return result;
    }

    private ListNode reverseList(ListNode head) {
        ListNode prev = null;
        ListNode curr = head;
        while (curr != null) {
            ListNode nextTemp = curr.next;
            curr.next = prev;
            prev = curr;
            curr = nextTemp;
        }
        return prev;
    }

    private ListNode endOfFirstHalf(ListNode head) {
        ListNode fast = head;
        ListNode slow = head;
        while (fast.next != null && fast.next.next != null) {
            fast = fast.next.next;
            slow = slow.next;
        }
        return slow;
    }
}

复杂度分析

时间复杂度:O(n),其中 nn 指的是链表的大小。
空间复杂度:O(1)。我们只会修改原本链表中节点的指向,而在堆栈上的堆栈帧不超过 O(1)。

240. 搜索二维矩阵 II

编写一个高效的算法来搜索 m x n 矩阵 matrix 中的一个目标值 target。该矩阵具有以下特性:

每行的元素从左到右升序排列。
每列的元素从上到下升序排列。

示例:

现有矩阵 matrix 如下:

[
  [1,   4,  7, 11, 15],
  [2,   5,  8, 12, 19],
  [3,   6,  9, 16, 22],
  [10, 13, 14, 17, 24],
  [18, 21, 23, 26, 30]
]

给定 target = 5,返回 true。

给定 target = 20,返回 false。

方法二:二分法搜索

矩阵已经排过序,就需要使用二分法搜索以加快我们的算法。

算法:

首先,我们确保矩阵不为空。那么,如果我们迭代矩阵对角线,从当前元素对列和行搜索,我们可以保持从当前 (row,col)(row,col) 对开始的行和列为已排序。 因此,我们总是可以二分搜索这些行和列切片。我们以如下逻辑的方式进行 : 在对角线上迭代,二分搜索行和列,直到对角线的迭代元素用完为止(意味着我们可以返回 false )或者找到目标(意味着我们可以返回 true )。binary search 函数的工作原理和普通的二分搜索一样,但需要同时搜索二维数组的行和列。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rivate boolean binarySearch(int[][] matrix, int target, int start, boolean vertical) {
        int lo = start;
        int hi = vertical ? matrix[0].length-1 : matrix.length-1;

        while (hi >= lo) {
            int mid = (lo + hi)/2;
            if (vertical) { // searching a column
                if (matrix[start][mid] < target) {
                    lo = mid + 1;
                } else if (matrix[start][mid] > target) {
                    hi = mid - 1;
                } else {
                    return true;
                }
            } else { // searching a row
                if (matrix[mid][start] < target) {
                    lo = mid + 1;
                } else if (matrix[mid][start] > target) {
                    hi = mid - 1;
                } else {
                    return true;
                }
            }
        }

        return false;
    }

    public boolean searchMatrix(int[][] matrix, int target) {
        // an empty matrix obviously does not contain `target`
        if (matrix == null || matrix.length == 0) {
            return false;
        }

        // iterate over matrix diagonals
        int shorterDim = Math.min(matrix.length, matrix[0].length);
        for (int i = 0; i < shorterDim; i++) {
            boolean verticalFound = binarySearch(matrix, target, i, true);
            boolean horizontalFound = binarySearch(matrix, target, i, false);
            if (verticalFound || horizontalFound) {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

295. 数据流的中位数

中位数是有序列表中间的数。如果列表长度是偶数,中位数则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例如,
[2,3,4] 的中位数是 3
[2,3] 的中位数是 (2 + 3) / 2 = 2.5
设计一个支持以下两种操作的数据结构:

void addNum(int num) - 从数据流中添加一个整数到数据结构中。
double findMedian() - 返回目前所有元素的中位数。
示例:

addNum(1)
addNum(2)
findMedian() -> 1.5
addNum(3) 
findMedian() -> 2

解法思路

我们必然需要有序数据结构,本题的核心思路是使用两个优先级队列。

中位数是有序数组最中间的元素算出来的对吧,我们可以把「有序数组」抽象成一个倒三角形,宽度可以视为元素的大小,那么这个倒三角的中部就是计算中位数的元素对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我把这个大的倒三角形从正中间切成两半,变成一个小倒三角和一个梯形,这个小倒三角形相当于一个从小到大的有序数组,这个梯形相当于一个从大到小的有序数组。

中位数就可以通过小倒三角和梯形顶部的元素算出来对吧?嗯,你联想到什么了没有?它们能不能用优先级队列表示?小倒三角不就是个大顶堆嘛,梯形不就是个小顶堆嘛,中位数可以通过它们的堆顶元素算出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梯形虽然是小顶堆,但其中的元素是较大的,我们称其为 large,倒三角虽然是大顶堆,但是其中元素较小,我们称其为 small。

当然,这两个堆需要算法逻辑正确维护,才能保证堆顶元素是可以算出正确的中位数,我们很容易看出来,两个堆中的元素之差不能超过 1。

因为我们要求中位数嘛,假设元素总数是 n,如果 n 是偶数,我们希望两个堆的元素个数是一样的,这样把两个堆的堆顶元素拿出来求个平均数就是中位数;如果 n 是奇数,那么我们希望两个堆的元素个数分别是 n/2 + 1 和 n/2,这样元素多的那个堆的堆顶元素就是中位数。

根据这个逻辑,我们可以直接写出 findMedian 函数的代码:

代码

class MedianFinder {

    private PriorityQueue<Integer> large;
    private PriorityQueue<Integer> small;
    
    public MedianFinder() {
        // 小顶堆
        large = new PriorityQueue<>();
        // 大顶堆
        small = new PriorityQueue<>((a, b) -> {
            return b - a;
        });
    }

    public double findMedian() {
        // 如果元素不一样多,多的那个堆的堆顶元素就是中位数
        if (large.size() < small.size()) {
            return small.peek();
        } else if (large.size() > small.size()) {
            return large.peek();
        }
        // 如果元素一样多,两个堆堆顶元素的平均数是中位数
        return (large.peek() + small.peek()) / 2.0;
    }

    public void addNum(int num) {
        if (small.size() >= large.size()) {
        	small.offer(num);
        	large.offer(small.poll());
    	} else {
        	large.offer(num);
        	small.offer(large.poll());
    	}
    }
}

297. 二叉树的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序列化是将一个数据结构或者对象转换为连续的比特位的操作,进而可以将转换后的数据存储在一个文件或者内存中,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到另一个计算机环境,采取相反方式重构得到原数据。

请设计一个算法来实现二叉树的序列化与反序列化。这里不限定你的序列 / 反序列化算法执行逻辑,你只需要保证一个二叉树可以被序列化为一个字符串并且将这个字符串反序列化为原始的树结构。

示例:

你可以将以下二叉树:

    1
   / \
  2   3
     / \
    4   5

序列化为 "[1,2,3,null,null,4,5]"

提示: 这与 LeetCode 目前使用的方式一致,详情请参阅 LeetCode 序列化二叉树的格式。你并非必须采取这种方式,你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说明: 不要使用类的成员 / 全局 / 静态变量来存储状态,你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算法应该是无状态的。

方法:深度优先搜索

思路和算法

二叉树的序列化本质上是对其值进行编码,更重要的是对其结构进行编码。可以遍历树来完成上述任务。众所周知,我们一般有两个策略:BFS / DFS。

BFS 可以按照层次的顺序从上到下遍历所有的节点
DFS 可以从一个根开始,一直延伸到某个叶,然后回到根,到达另一个分支。根据根节点、左节点和右节点之间的相对顺序,可以进一步将DFS策略区分为:

先序遍历
中序遍历
后序遍历

这里,我们选择先序遍历的编码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例子简单理解:
我们从根节点 1 开始,序列化字符串是 1,。然后我们跳到根节点 2 的左子树,序列化字符串变成 1,2,。现在从节点 2 开始,我们访问它的左节点 3(1,2,3,None,None,)和右节点 4

(1,2,3,None,None,4,None,None)。None,None, 是用来标记缺少左、右子节点,这就是我们在序列化期间保存树结构的方式。最后,我们回到根节点 1 并访问它的右子树,它恰好是叶节点 5。最后,序列化字符串是 1,2,3,None,None,4,None,None,5,None,None,。

即我们可以先序遍历这颗二叉树,遇到空子树的时候序列化成 None,否则继续递归序列化。那么我们如何反序列化呢?首先我们需要根据 , 把原先的序列分割开来得到先序遍历的元素列表,然后从左向右遍历这个序列:

如果当前的元素为 None,则当前为空树
否则先解析这棵树的左子树,再解析它的右子树
具体请参考下面的代码。

代码

public class Codec {
    public String rserialize(TreeNode root, String str) {
        if (root == null) {
            str += "None,";
        } else {
            str += str.valueOf(root.val) + ",";
            str = rserialize(root.left, str);
            str = rserialize(root.right, str);
        }
        return str;
    }
  
    public String serialize(TreeNode root) {
        return rserialize(root, "");
    }
  
    public TreeNode rdeserialize(List<String> l) {
        if (l.get(0).equals("None")) {
            l.remove(0);
            return null;
        }
  
        TreeNode root = new TreeNode(Integer.valueOf(l.get(0)));
        l.remove(0);
        root.left = rdeserialize(l);
        root.right = rdeserialize(l);
    
        return root;
    }
  
    public TreeNode deserialize(String data) {
        String[] data_array = data.split(",");
        List<String> data_list = new LinkedList<String>(Arrays.asList(data_array));
        return rdeserialize(data_list);
    }
}

300. 最长上升子序列

给定一个无序的整数数组,找到其中最长上升子序列的长度。

示例:

输入: [10,9,2,5,3,7,101,18]
输出: 4 
解释: 最长的上升子序列是 [2,3,7,101],它的长度是 4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

import java.util.Arrays;

public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lengthOfLIS(int[] nums) {
        int len = nums.length;
        if (len < 2) {
            return len;
        }

        int[] dp = new int[len];
        Arrays.fill(dp, 1);

        for (int i = 1; i < len; i++) {
            for (int j = 0; j < i; j++) {
                if (nums[j] < nums[i]) {
                    dp[i] = Math.max(dp[i], dp[j] + 1);
                }
            }
        }

        int res = 0;
        for (int i = 0; i < len; i++) {
            res = Math.max(res, dp[i]);
        }
        return res;
    }
}

426. 二叉搜索树与双向链表

输入一棵二叉搜索树,将该二叉搜索树转换成一个排序的循环双向链表。要求不能创建任何新的节点,只能调整树中节点指针的指向。

为了让您更好地理解问题,以下面的二叉搜索树为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希望将这个二叉搜索树转化为双向循环链表。链表中的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前驱和后继指针。对于双向循环链表,第一个节点的前驱是最后一个节点,最后一个节点的后继是第一个节点。

下图展示了上面的二叉搜索树转化成的链表。“head” 表示指向链表中有最小元素的节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特别地,我们希望可以就地完成转换操作。当转化完成以后,树中节点的左指针需要指向前驱,树中节点的右指针需要指向后继。还需要返回链表中的第一个节点的指针。

中序遍历解法

代码

// Definition for a Node.
class Node {
    public int val;
    public Node left;
    public Node right;

    public Node() {}
    public Node(int _val) {
        val = _val;
    }
    public Node(int _val,Node _left,Node _right) {
        val = _val;
        left = _left;
        right = _right;
    }
};

class Solution {
    public Node head = null;
    public Node pre = null;
    public Node treeToDoublyList(Node root) {
        if(root == null) return null;
        helper(root);
        pre.right = head;
        head.left = pre;
        return head;
    }

    public void helper(Node root) {
        if(root == null) return;
        helper(root.left);
        if(pre == null) {
            head = root;
        }else {
            root.left = pre;
            pre.right = root;
        }
        pre = root;
        helper(root.right);
    }
}

1245. 树的直径

给你这棵「无向树」,请你测算并返回它的「直径」:这棵树上最长简单路径的 边数。
我们用一个由所有「边」组成的数组 edges 来表示一棵无向树,其中 edges[i] = [u, v] 表示节点 u 和 v 之间的双向边。
树上的节点都已经用 {0, 1, …, edges.length} 中的数做了标记,每个节点上的标记都是独一无二的。

示例 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输入:edges = [[0,1],[0,2]]
输出:2
解释:
这棵树上最长的路径是 1 - 0 - 2,边数为 2

示例 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输入:edges = [[0,1],[1,2],[2,3],[1,4],[4,5]]
输出:4
解释: 
这棵树上最长的路径是 3 - 2 - 1 - 4 - 5,边数为 4

以任意一点为root,与其关联的点为子节点,求出所有子节点对应的路径的前两大值max1,max2,则该点对应的最长路径为max1+max2。

代码

/**
 * 遍历邻接表记录所有的点之间的边
 * DFS 找出每个点最大和次大的路径,二者相加
 */
class Solution {
    int maxDist = 0;
    
    public int treeDiameter(int[][] edges) {
        if (edges == null || edges.length == 0 || edges[0].length == 0) {
            return 0;
        }
        // The index of the list mapps to each node, Assuming the node values are unique.
        List<List<Integer>> graph = new ArrayList<>();
        // The length of graph is edges.length + 1 (the count of nodes is one more than that of edges)
        for (int i = 0; i < edges.length + 1; i++) {
            graph.add(new ArrayList<Integer>());
        }
        
        for (int[] edge : edges) {
            graph.get(edge[0]).add(edge[1]);
            graph.get(edge[1]).add(edge[0]);
        }
        boolean[] visited = new boolean[graph.size()];
        
        dfs(graph, 0, visited);
        
        return maxDist;
    }
    
    private int dfs(List<List<Integer>> graph, int index, boolean[] visited) {
        visited[index] = true;
        List<Integer> nodes = graph.get(index);
        int max1 = 0;
        int max2 = 0;
        for (int next : nodes) {
            if (visited[next]) {
                continue;
            }
            int dist = dfs(graph, next, visited);
            if (dist > max1) {
                max2 = max1;
                max1 = dist;
            } else if (dist > max2) {
                max2 = dist;
            }
        }
        maxDist = Math.max(maxDist, max1 + max2);
        
        return Math.max(max1, max2) + 1;
    }
}

剑指 Offer 07. 重建二叉树

输入某二叉树的前序遍历和中序遍历的结果,请重建该二叉树。假设输入的前序遍历和中序遍历的结果中都不含重复的数字。

例如,给出

前序遍历 preorder = [3,9,20,15,7]
中序遍历 inorder = [9,3,15,20,7]

返回如下的二叉树:

    3
   / \
  9  20
    /  \
   15   7

方法二:迭代

可以使用栈保存遍历过的节点。
初始时令中序遍历的指针指向第一个元素,遍历前序遍历的数组,如果前序遍历的元素不等于中序遍历的指针指向的元素,则前序遍历的元素为上一个节点的左子节点。如果前序遍历的元素等于中序遍历的指针指向的元素,则正向遍历中序遍历的元素同时反向遍历前序遍历的元素,找到最后一次相等的元素,将前序遍历的下一个节点作为最后一次相等的元素的右子节点。其中,反向遍历前序遍历的元素可通过栈的弹出元素实现。

使用前序遍历的第一个元素创建根节点。
1、创建一个栈,将根节点压入栈内。
2、初始化中序遍历下标为 0。
3、遍历前序遍历的每个元素,判断其上一个元素(即栈顶元素)是否等于中序遍历下标指向的元素。
(3.1)若上一个元素不等于中序遍历下标指向的元素,则将当前元素作为其上一个元素的左子节点,并将当前元素压入栈内。
(3.2)若上一个元素等于中序遍历下标指向的元素,则从栈内弹出一个元素,同时令中序遍历下标指向下一个元素,之后继续判断栈顶元素是否等于中序遍历下标指向的元素,若相等则重复该操作,直至栈为空或者元素不相等。然后令当前元素为最后一个想等元素的右节点。
4、遍历结束,返回根节点。

代码

// Definition for a binary tree node.
public class TreeNode {
    int val;
    TreeNode left;
    TreeNode right;
    TreeNode(int x) { val = x; }
}
 
class Solution {
    public TreeNode buildTree(int[] preorder, int[] inorder) {
        if (preorder == null || preorder.length == 0) {
            return null;
        }
        TreeNode root = new TreeNode(preorder[0]);
        int length = preorder.length;
        Stack<TreeNode> stack = new Stack<TreeNode>();
        stack.push(root);
        int inorderIndex = 0;
        for (int i = 1; i < length; i++) {
            int preorderVal = preorder[i];
            TreeNode node = stack.peek();
            if (node.val != inorder[inorderIndex]) {
                node.left = new TreeNode(preorderVal);
                stack.push(node.left);
            } else {
                while (!stack.isEmpty() && stack.peek().val == inorder[inorderIndex]) {
                    node = stack.pop();
                    inorderIndex++;
                }
                node.right = new TreeNode(preorderVal);
                stack.push(node.right);
            }
        }
        return root;
    }
}

剑指 Offer 09. 用两个栈实现队列

用两个栈实现一个队列。队列的声明如下,请实现它的两个函数 appendTail 和 deleteHead ,分别完成在队列尾部插入整数和在队列头部删除整数的功能。(若队列中没有元素,deleteHead 操作返回 -1 )

示例 1:

输入:
["CQueue","appendTail","deleteHead","deleteHead"]
[[],[3],[],[]]
输出:[null,null,3,-1]

示例 2:

输入:
["CQueue","deleteHead","appendTail","appendTail","deleteHead","deleteHead"]
[[],[],[5],[2],[],[]]
输出:[null,-1,null,null,5,2]

解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

class CQueue {
    LinkedList<Integer> A, B;
    public CQueue() {
        A = new LinkedList<Integer>();
        B = new LinkedList<Integer>();
    }
    public void appendTail(int value) {
        A.addLast(value);
    }
    public int deleteHead() {
        if(!B.isEmpty()) return B.removeLast();
        if(A.isEmpty()) return -1;
        while(!A.isEmpty())
            B.addLast(A.removeLast());
        return B.removeLast();
    }
}

剑指 Offer 10- II. 青蛙跳台阶问题

一只青蛙一次可以跳上1级台阶,也可以跳上2级台阶。求该青蛙跳上一个 n 级的台阶总共有多少种跳法。
答案需要取模 1e9+7(1000000007),如计算初始结果为:1000000008,请返回 1。

示例 1:

输入:n = 2
输出:2

示例 2:

输入:n = 7
输出:21

示例 3:

输入:n = 0
输出:1

解题思路:

此类求 多少种可能性 的题目一般都有 递推性质 ,即 f(n) 和 f(n−1)…f(1) 之间是有联系的。

1、设跳上 n 级台阶有 f(n) 种跳法。在所有跳法中,青蛙的最后一步只有两种情况: 跳上 1 级或 2 级台阶
(1)当为 1 级台阶: 剩 n−1 个台阶,此情况共有 f(n−1) 种跳法;
(2)当为 2 级台阶: 剩 n−2 个台阶,此情况共有 f(n−2) 种跳法。

2、f(n) 为以上两种情况之和,即 f(n)=f(n−1)+f(n−2) ,以上递推性质为斐波那契数列。本题可转化为 求斐波那契数列第 n 项的值 ,与 面试题10- I. 斐波那契数列 等价,唯一的不同在于起始数字不同。
(1)青蛙跳台阶问题: f(0)=1 , f(1)=1 , f(2)=2 ;
(2)斐波那契数列问题: f(0)=0 , f(1)=1 , f(2)=1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

public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numWays(int n) {
        if (n == 0 || n == 1) {
            return 1;
        }
        int[] dp = new int[n + 1];
        dp[1] = 1;
        dp[2] = 2;
        for (int i = 3; i <= n; i++) {
            dp[i] = (dp[i - 2] + dp[i - 1]) % 1000_000_007;
        }
        return dp[n];
    }
}

剑指 Offer 46. 把数字翻译成字符串

给定一个数字,我们按照如下规则把它翻译为字符串:0 翻译成 “a” ,1 翻译成 “b”,……,11 翻译成 “l”,……,25 翻译成 “z”。一个数字可能有多个翻译。请编程实现一个函数,用来计算一个数字有多少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示例 1:

输入: 12258
输出: 5
解释: 122585种不同的翻译,分别是"bccfi", "bwfi", "bczi", "mcfi""mzi"

解题思路:

根据题意,可按照下图的思路,总结出 “递推公式” (即转移方程)。
因此,此题可用动态规划解决,以下按照流程解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translateNum(int num) {
        String s = String.valueOf(num);
        int[] dp = new int[s.length()+1];
        dp[0] = 1;
        dp[1] = 1;
        for(int i = 2; i <= s.length(); i ++){
            String temp = s.substring(i-2, i);
            if(temp.compareTo("10") >= 0 && temp.compareTo("25") <= 0) {
                dp[i] = dp[i-1] + dp[i-2];
            } else {
                dp[i] = dp[i-1];
            }
        }
        return dp[s.length()];
    }
}

剑指 Offer 52. 两个链表的第一个公共节点

输入两个链表,找出它们的第一个公共节点。

如下面的两个链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节点 c1 开始相交。

示例 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输入**:intersectVal = 8, listA = [4,1,8,4,5], listB = [5,0,1,8,4,5], skipA = 2, skipB = 3
**输出**:Reference of the node with value = 8
**输入解释**:相交节点的值为 8 (注意,如果两个列表相交则不能为 0)。从各自的表头开始算起,链表 A 为 [4,1,8,4,5],链表 B 为 [5,0,1,8,4,5]。在 A 中,相交节点前有 2 个节点;在 B 中,相交节点前有 3 个节点。

双指针解决

我们还可以使用两个指针,最开始的时候一个指向链表A,一个指向链表B,然后他们每次都要往后移动一位,顺便查看节点是否相等。如果链表A和链表B不相交,基本上没啥可说的,我们这里假设链表A和链表B相交。那么就会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链表A的长度和链表B的长度相等,他们每次都走一步,最终在相交点肯定会相遇。
一种是链表A的长度和链表B的长度不相等,如果A指针把链表A走完了,然后再从链表B开始走到相遇点就相当于把这两个链表的所有节点都走了一遍,同理如果B指针把链表B走完了,然后再从链表A开始一直走到相遇点也相当于把这两个链表的所有节点都走完了。

所以如果A指针走到链表末尾,下一步就让他从链表B开始。同理如果B指针走到链表末尾,下一步就让他从链表A开始。只要这两个链表相交最终肯定会在相交点相遇,如果不相交,最终他们都会同时走到两个链表的末尾。

A指针和B指针如果一直走下去,那么他们最终会在相交点相遇。

即:
我们使用两个指针 node1,node2 分别指向两个链表 headA,headB 的头结点,然后同时分别逐结点遍历,当 node1 到达链表 headA 的末尾时,重新定位到链表 headB 的头结点;当 node2 到达链表 headB 的末尾时,重新定位到链表 headA 的头结点。
这样,当它们相遇时,所指向的结点就是第一个公共结点。

代码

public ListNode getIntersectionNode(ListNode headA, ListNode headB) {
    //tempA和tempB我们可以认为是A,B两个指针
    ListNode tempA = headA;
    ListNode tempB = headB;
    while (tempA != tempB) {
        //如果指针tempA不为空,tempA就往后移一步。
        //如果指针tempA为空,就让指针tempA指向headB(注意这里是headB不是tempB)
        tempA = (tempA == null) ? headB : tempA.next;
        //指针tempB同上
        tempB = (tempB == null) ? headA : tempB.next;
    }
    //tempA要么是空,要么是两链表的交点
    return tempA;
}

剑指 Offer 63. 股票的最大利润

假设把某股票的价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存储在数组中,请问买卖该股票一次可能获得的最大利润是多少?

示例 1:

输入: [7,1,5,3,6,4]
输出: 5
解释: 在第 2 天(股票价格 = 1)的时候买入,在第 5 天(股票价格 = 6)的时候卖出,最大利润 = 6-1 = 5 。
     注意利润不能是 7-1 = 6, 因为卖出价格需要大于买入价格。

示例 2:

输入: [7,6,4,3,1]
输出: 0
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 没有交易完成, 所以最大利润为 0

解题思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maxProfit(int[] prices) {
        int cost = Integer.MAX_VALUE, profit = 0;
        for(int price : prices) {
            cost = Math.min(cost, price);
            profit = Math.max(profit, price - cost);
        }
        return profit;
    }
}

面试题 02.05. 链表求和

给定两个用链表表示的整数,每个节点包含一个数位。
这些数位是反向存放的,也就是个位排在链表首部。
编写函数对这两个整数求和,并用链表形式返回结果。

示例:

输入:(7 -> 1 -> 6) + (5 -> 9 -> 2),即617 + 295
输出:2 -> 1 -> 9,即912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ListNode addTwoNumbers(ListNode l1, ListNode l2) {
        //初始进位为0
        int pre = 0;
        //操作数
        ListNode mid = new ListNode(0);
        //返回头节点
        ListNode anws = mid ;
        //当l1和l2都不为null时进入while循环
        while(l1!=null&&l2!=null){
            //操作数赋值
            mid.val = (l1.val+l2.val+pre)%10;
            //更新进位
            pre = (l1.val+l2.val+pre)/10;
            //更新头节点
            l1 = l1.next;
            l2=l2.next;
            //头节点更新后判断是否为空
            if(l1==null){
                //如果l1头节点为空且进位为0,则操作数的next直接为l2剩下的
                if(pre==0) {
                    mid.next = l2;
                    return anws;
                }else {
                    //如果有进位,则递归调用addTwoNumbers方法
                    mid.next = addTwoNumbers(l2,new ListNode(pre));
                    return anws;
                }
            }
            //同上
            if(l2 == null){
                if(pre==0) {
                    mid.next = l1;
                    return anws;
                }else {
                    mid.next = addTwoNumbers(l1,new ListNode(pre));
                    return anws;
                }
            }
            //l1 l2更新后都不为null,则设置操作数为0 进入下一次while循环
            mid.next =new ListNode(0);
            mid = mid.next;
        }
        //l1为null,直接不能进入上面while循环的情况下,直接返回l2
        if(l1==null){
            return l2;
        }//同上
        else if(l2 ==null){
            return l1;
        }
        return anws;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