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足间质性 MR 淋巴管造影:胸腔乳糜积液介入前评估的新选择
在胸外科和介入放射科临床中,胸腔乳糜积液(如乳糜胸、淋巴瘘)是一类棘手的疾病。这类疾病多由中央淋巴系统(CLS,包括乳糜池、胸导管及直接属支)异常所致,可继发于创伤、手术,或由淋巴瘤等疾病自发引起。近年来,微创淋巴管栓塞术已成为难治性乳糜漏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术前精准定位 CLS 解剖结构、识别病变部位及介入路径,一直是临床实践的难点。
2020 年发表于Radiology的研究《Contrast-enhanced Interstitial Transpedal MR Lymphangiography for Thoracic Chylous Effusions》,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答案。该研究证实,经足间质性 MR 淋巴管造影(transpedal MR lymphangiography)能精准显示 CLS 解剖与病变,为胸腔乳糜积液的介入治疗规划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将深入解读这一技术的细节、价值及临床意义。
一、临床困境:为何需要更优的淋巴系统成像技术?
胸腔乳糜积液的核心问题是中央淋巴系统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例如,胸导管破裂会导致乳糜液漏入胸腔(乳糜胸),而淋巴回流障碍可能引发乳糜腹水与乳糜胸并存。要进行有效的介入治疗(如淋巴管栓塞),必须明确:
-
胸导管、乳糜池的解剖走行及变异(约 70% 的胸导管存在解剖变异);
-
漏点位置(如胸导管破裂处、异常分支);
-
适合介入的路径(如经腹腔穿刺乳糜池)。
但传统成像技术存在明显局限: -
放射学淋巴管造影:需注射碘油(Lipiodol),有辐射、耗时,且可能引发油栓风险;
-
非增强 MR 淋巴管造影:难以区分高 T2 信号的淋巴管与周围组织(尤其在大量积液时);
-
动态对比增强(DCE)MR 淋巴管造影:需超声引导下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操作复杂,且存在穿刺针移位风险。
因此,临床亟需一种非侵入、无辐射、操作简便且能精准显示 CLS 的成像技术 —— 经足间质性 MR 淋巴管造影应运而生。
二、技术详解:经足间质性 MR 淋巴管造影如何操作?
该技术通过足间皮内注射钆基对比剂,利用淋巴系统自然回流,在 MR 上追踪对比剂流动,从而显示 CLS 结构。以下是详细操作流程:
1. 患者选择与准备
-
纳入标准:临床确诊的胸腔乳糜积液患者(乳糜胸、颈部淋巴瘘、合并乳糜胸与腹水),计划行淋巴介入治疗;
-
排除标准:MRI 禁忌证(如起搏器)、严重幽闭恐惧症、无法配合肢体运动(如儿童需全麻者)。
本研究共纳入 25 例患者(平均年龄 54±18 岁,13 男 12 女),其中乳糜胸 19 例(76%)、颈部淋巴瘘 2 例(8%)、合并乳糜胸与腹水 4 例(16%)。
2. 对比剂制备与注射
-
对比剂选择:采用钆布醇(Gadovist,1.0 mmol/mL),这是一种常规 extracellular 钆基对比剂(注意:皮内注射为超说明书用法);
-
稀释方法:6mL 钆布醇 + 2mL 0.9% 生理盐水,稀释至 8mL(降低渗透压,减少局部刺激);
-
注射部位:双足趾间皮内(每侧 4 个趾间间隙,图 1),每间隙注射 1mL,共 8mL(每足 4mL);
- 注射技巧:27G 针头沿皮面切线刺入真皮浅层,避免进入皮下组织(减少静脉污染风险)。
3. 成像前准备
-
运动促进淋巴回流:注射后让患者行走或做屈膝动作 2-5 分钟(促进对比剂向中央淋巴系统流动);
-
禁忌: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对比剂过快进入静脉系统)。
4. MRI 成像参数与序列
-
设备:1.5T MRI(Philips Ingenia),16 通道体部线圈(覆盖颈至腹股沟);
-
核心序列:3D mDIXON(多回波 Dixon)T1 加权成像(T1WI),该序列可通过水脂分离技术,仅保留水相图像,清晰显示淋巴管(对比剂在 T1WI 呈高信号);
-
成像参数:重复时间 5.4ms,回波时间 1.8ms 和 4ms,每层采集时间 10 秒,分 3 个堆叠覆盖全躯干;
-
成像时间点:
-
注射前:采集基线非增强图像;
-
注射后:立即开始成像,每 5 分钟重复 1 次,至少 5 次(直至对比剂从 CLS 洗脱并经肾脏排泄);
-
终止标准:30 分钟内未观察到 CLS 增强则终止检查。
-
5. 图像分析方法
-
双盲评估:由 2 名放射科医师(分别有 8 年和 6 年经验)独立评估,间隔 2 周,分歧通过共识解决;
-
评估指标:
- 技术成功率(能否显示 CLS 或明确病变);
- 图像质量(5 分制:1 = 差,5 = 优);
- CLS 结构显示(腹膜后淋巴管、乳糜池、胸导管);
- 解剖变异(如胸导管重复、右侧胸导管);
- 病变识别(如漏点、反流);
- 介入路径(如乳糜池或胸导管下段的穿刺点);
-
参考标准:以放射学淋巴管造影(注射碘油)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准确率。
三、研究结果:经足间质性 MR 淋巴管造影的表现如何?
25 例患者的研究数据证实,该技术在胸腔乳糜积液评估中表现优异,具体结果如下:
1. 技术安全性与耐受性
-
成功率:23/25(92%)技术成功,2 例失败(1 例因淋巴瘤导致淋巴回流障碍,1 例因早期经验不足、成像启动过晚);
-
耐受性:所有患者对对比剂注射耐受良好,无局部感染、过敏或全身并发症(平均随访 3.8 年,无迟发反应);
-
患者配合:注射后肢体运动简单易行,仅严重胸水患者因呼吸困难出现轻微运动受限。
2. 图像质量与一致性
-
图像质量评分:优(28%)、良(36%)、中(24%)、差(12%),差的主要原因是呼吸运动伪影(胸水患者肺功能受限);
-
观察者一致性:图像质量的加权 κ 值 = 0.96(几乎完美一致),CLS 显示程度的 κ 值 = 0.828(高度一致);
-
相关性:CLS 显示程度与图像质量显著相关(ρ=0.71,P<0.001),即图像质量越高,CLS 显示越清晰。
3. CLS 结构与病变的显示准确率
以放射学淋巴管造影为金标准,经足 MR 淋巴管造影对关键结构和病变的显示准确率如下:
评估对象 | 准确率(MR vs 放射学) | 具体数据 |
---|---|---|
腹膜后淋巴管 | 92% | 23/25 |
乳糜池 | 96% | 24/25 |
胸导管 | 92% | 23/25 |
解剖变异(如胸导管重复) | 88% | 22/25 |
淋巴系统病变(如漏点) | 92% | 23/25 |
介入路径 | 96% | 24/25 |
表:经足 MR 淋巴管造影对 CLS 结构及病变的显示准确率
4. 典型病例展示
-
病例 1:69 岁女性,食管癌术后右侧乳糜胸。经足 MR 淋巴管造影清晰显示腹膜后淋巴管及右侧纵隔胸膜隐窝的漏点,与放射学结果一致。栓塞漏点后 1 天,胸水引流停止。
-
病例 2:53 岁男性,左侧锁骨下静脉血栓后合并双侧乳糜胸与腹水。MR 显示胸导管正常,但对比剂反流至纵隔及支气管周围淋巴管(图 5),提示反流为乳糜漏原因。栓塞相关淋巴管后 2 天,漏液停止。
5. 临床有用性
23/25(92%)的经足 MR 淋巴管造影为介入治疗提供了有用信息,包括:
-
明确漏点位置,指导栓塞靶区;
-
识别胸导管变异(如重复导管),避免漏诊;
-
确定穿刺路径(如经腹腔进入乳糜池),提高介入成功率。
四、临床价值:与传统技术相比,优势何在?
经足间质性 MR 淋巴管造影的核心价值在于 **“精准、安全、便捷”**,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优势:
1. 对比放射学淋巴管造影
-
无辐射:避免碘油造影的辐射暴露(放射学造影 median 剂量 20mSv,介入治疗额外 15mSv);
-
操作简便:无需淋巴结穿刺,仅需皮内注射,可在 MRI 室一站式完成;
-
耐受性好:钆基对比剂皮内注射无碘油的油栓风险,本研究无并发症;
-
劣势:动态观察淋巴流动的能力稍弱(放射学可实时透视)。
2. 对比 DCE MR 淋巴管造影
-
无需穿刺:避免超声引导下腹股沟淋巴结穿刺(减少疼痛和针移位风险);
-
成本更低:使用常规钆基对比剂(无需特殊造影剂);
-
适用更广:无需离开 MRI 室操作,流程更简化;
-
劣势:需患者主动运动(DCE 可在全麻下进行,适合儿童)。
3. 对比非增强 MR 淋巴管造影
-
对比度更高:钆基对比剂显著提高淋巴管与周围组织的区分度(尤其在胸水患者中);
-
能显示功能:可观察对比剂反流、漏出等异常(非增强仅显示解剖)。
五、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尽管表现优异,该技术仍存在局限性,临床应用需注意:
1. 现有局限
-
样本量小:25 例患者(胸腔乳糜积液本身罕见,70% 可自愈);
-
不适合儿童:需主动运动,而儿童多需全麻,无法配合;
-
依赖患者状态:严重胸水患者的呼吸运动伪影可能影响图像质量(建议术前引流胸水);
-
对比剂超说明书使用:钆布醇皮内注射为 off-label 用法,需知情同意。
2. 未来方向
-
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研究,验证在不同病因(如创伤、肿瘤)中的表现;
-
优化成像:结合呼吸门控技术减少运动伪影;
-
拓展应用:探索在盆腔淋巴漏、淋巴水肿中的价值;
-
对比研究:与 DCE MR 淋巴管造影直接比较,明确各自最佳适用场景。
六、总结
经足间质性 MR 淋巴管造影通过简单的足间皮内注射钆基对比剂,借助 1.5T MRI 的 mDIXON 序列,能精准显示中央淋巴系统的解剖、变异及病变,为胸腔乳糜积液的介入治疗提供关键信息。其 92% 的技术成功率、96% 的乳糜池显示准确率及优异的安全性,使其成为介入前评估的理想选择。
对于需行淋巴介入的成人胸腔乳糜积液患者,这项技术或将逐步取代传统放射学造影,成为 “无创精准规划” 的新标准。
参考文献:Pieper CC, Feisst A, Schild HH. Contrast-enhanced Interstitial Transpedal MR Lymphangiography for Thoracic Chylous Effusions. Radiology. 2020; DOI:10.1148/radiol.2020191593.
感谢关注,欢迎合作
技术指导
如需技术指导,请加作者微信。
联系方式
微信:Chushanzhishi2022
微信公众号:NMR凯米小屋
作者B站:楚山之石
CSDN: 楚山之石
知乎: 楚山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