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观如何科学引导 |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相

注:本文为“孩子善恶观教育引导”相关合辑。

略作重排,如有内容异常,请看原文。


从认知发展看儿童“坏行为”:家长如何科学引导孩子建立善恶观

一、现象聚焦:孩子“使坏”背后的成长密码

当孩子出现说谎、打人、说脏话等行为时,家长常陷入“教育失效”的焦虑。但文献指出,3-7
岁儿童处于皮亚杰理论中的“制约性道德阶段”,其行为更多受权威指令和奖惩机制驱动,而非真正的道德判断。例如,3 岁孩子可能因想获得玩具而说谎,这并非“道德败坏”,而是心智发展阶段的自然表现——如同小树生长中自然冒出的枝丫,是成长过程中探索边界的必经之路。

二、科学认知:打破“性本恶”的误解

  1. 道德发展的阶段性

    • 3 岁前:前道德阶段,行为受本能支配,无“好坏”概念;
    • 3-7 岁:依赖权威判断,仅通过“是否被惩罚”区分对错;
    • 8 岁后:逐渐理解“合作型道德”,通过互动学习社会规则。
      杜克大学研究也证实,3 岁儿童已能区分“亲社会借口”与“自私借口”,对前者的负面评价更低,说明其初步具备道德推理能力,但尚未完全理解行为的社会影响。
  2. “坏行为”的本质:试错而非堕落
    孩子的“使坏”本质是认知探索:说谎需要逻辑思维,打人是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的表现。如同三毛童年偷钱被父亲温柔化解,家长若过早贴“坏孩子”标签,可能强化孩子的自我否定,而包容试错能让外在规则内化为内在良知。

三、引导策略:从“砍枝丫”到“晒太阳”的思维转变

  1. 拒绝道德绑架,聚焦行为本身

    • 错误方式:“你怎么这么坏!”(贴标签);
    • 正确方式:“打人会让朋友受伤,我们可以用语言表达生气。”(就事论事)。
      纪录片中罪犯的童年经历警示:对行为的否定易演变为对人格的否定,而具体引导能帮助孩子区分“行为错误”与“自我价值”。
  2. 用亲社会示范替代说教
    孩子的道德观主要通过观察成人行为形成。若家长在生活中展现包容、诚信(如遵守对孩子的承诺),孩子会自然模仿。正如文献所言:“孩子爱你,就会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人。”

  3. 接纳阴暗面,构建安全试错空间
    允许孩子表达“恶念”,并引导转化为合理行为。这种接纳不是纵容,而是让孩子在安全环境中学习边界,避免因压抑而走向真正的叛逆。

四、关键认知:家长的信任是道德发展的土壤

当父母相信孩子“本质是好的”,孩子会更倾向于维护这种信任。反之,若家长因焦虑而过度纠正,可能促使孩子认同“坏”的标签。

正如研究结论:儿童道德观的成熟,需要经历“试错-反思-内化”的过程,而家长的角色应像太阳,用信任和引导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能量,而非充当挥舞剪刀的“园丁”。

结语

孩子的“坏行为”是成长的标点符号,而非人生的定局。理解其背后的认知发展规律,用科学的引导替代焦虑的评判,才能帮助孩子在试错中构建真正的良知——这不是培养完美的“圣人”,而是接纳不完美的过程中,让善良成为自然生长的力量。


我们该怎么给孩子传递一个「不算错误」的善恶观?

原创 冯马马 冯马马大魔王 2020 年 04 月 25 日 14:11

媒体对爱情的宣传惯性及影响

最近聊了太多家长里短的事儿,而窗外啊,一瓜未平一瓜又起,搞得网友们一时不知从何吃起,而马马作为吃瓜大军中的一员,其实内心是有些复杂的。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现在媒体有一种对爱情的宣传惯性。只要涉及到艺人分手、出轨、家暴、渣男绿茶这类题材就开始大书特书,导致国人对恋爱婚姻的安全感普遍降低。很显然,他们成功利用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慌引发人们注意力的情绪,而这种宣传导向也是最容易制造热点的一种。

流量明星人设与公众认知

可是我们都忽略了,这是一个真人秀的时代,对很多流量明星来说,人设永远比作品重要,一个人设倒了,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设立起来。所以,我们这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也应该认清这一事实,娱乐圈的情情爱爱,还是应该抱着审慎的态度去思考,没必要太当真。

社会阴暗面与家长的责任

而我们真正该关心的是那些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却又息息相关的话题。比如 3 月份曝出的韩国 N 号房事件,高管性侵养女事件以及最近三个月大的女婴睡眠训练悲剧…

我们做家长的好不容易从肺炎疫情的恐慌中缓过来,却又不得不再一次面对这些社会的阴暗面。他们毫无人性,一次又一次的把魔爪伸向无辜的孩子,事情发酵后的我们,带着震惊和愤怒在网上歇斯底里。你以为这样就够了吗?当话题的热度褪去,又有多少人会关心,那些坏人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呢?

传递善恶观的重要性

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可人性的阴暗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我们应该给孩子传递一个怎样的善恶观呢?曾经和朋友讨论过类似的话题,朋友的回答是这样的:我能给我孩子最宝贵的财富该是不算错误的三观吧。

马马深以为然,其实他说的这句话里,“不算错误” 四个字,看似不合理,却又恰到好处,怎么说呢?因为,所谓 “正确” 的三观没有一个特定的衡量标准,再加上父母之间受教育程度有参差不齐,所以,孩子的三观形成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受父母影响的。但我始终相信人性本善,大部分人在接受善恶熏陶时,都要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所以,是向善还是从恶,要看你给予孩子一个怎样的生活和教养环境。

亲子关系与孩子善恶观的形成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强调过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只要父母和谐的养育是富有同情心、充满爱的,0~1 岁的心理冲突 ——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basic trust versus mistrust)—— 就能顺利得到解决。

具有基本信任感的儿童会觉得,世界是美好和令人安心的,因而能自信地探索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的儿童不相信别人是友好和富有同情心,他们可能在人际交往和环境探索中以退缩来保护自己。

诚如埃里克森所说,如果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够提供稳定、规律、有温度的照料和高质量的陪伴,接纳孩子的活动,参与孩子的蜕变,出现在孩子成长视野中;多一点耐心,少一点焦虑,孩子的内心丰盈,精神富足,对世界的认知更多是友好与安全,那善良这件事,不过是水到渠成。

善良的传递与教育

想起今年年初疫情爆发时,我和老冯商量着给医院的朋友送了一箱口罩。当皮皮听到后,也主动把自己仅有的零花钱贡献出来让我们捐给武汉的小朋友,还傲娇的强调着说:我也要帮助别人!那一刻,我被孩子无私的善意而感动着。

其实善良更多的是一种行为的感染,有些时候它根本不需要你用语言规范或者用惩戒去引导,孩子必然能从你身上感受你对世界的这份善意。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问题 ——「假如你以后有了小孩,是教他善良,还是让他变得现实?」,我很喜欢高赞的回答:“你教他善良,生活会让他慢慢学会在现实中善良,你教他现实,可就没人教他善良了”。

为什么?首先,一个好的回答,它往往不是非黑即白,更不会把思想停留在某个层面上去认同某一个观点。而这个问题也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善良或者现实,它并不是一个单选题。因为善良本身就是现实的一部分。

所以我会教他善良,生活也教他善良,希望他能将善良变成现实。我不能不教他善良,而教他现实。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有善良,没有对美好的希望和信任,现实就没法有更好的可能。

面对复杂世界时的善良选择

可是我们都忘了,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有阳光必然会有阴暗,有和平必然会有暴躁,有火热必会有冰冷。

当不同的世界观交织和碰撞在一起时,当我们以最大限度的温柔去拥抱世界,世界却还以冷漠回应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我想起亚马逊创始人 Jeff Bezos 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对于善良的定义: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 ,选择比天赋更重要。

是的,做一个善良的人,很重要;做一个是否要对某事某人善良相待的选择,更重要。

然而,我们也要明白,这世界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善良,也不是所有事都值得被原谅,当伤害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当底线被一次又一次地触碰,我更希望我的孩子能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出你不愧于心、不困于情当选择。

图片

如果他不愿意继续无底线的包容和退让,那么我会鼓励他拿出利刃面对疾风。善良从来不是一种弱势,它也可以带着锋芒,可是孩子的善良单纯而又无私,不仅需要我们用爱来感染,更需要我们用勇气来捍卫。所以,当有朝一日我的孩子问我,真正的善良又是什么呢?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我会试着和他分享我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我会试图在我的孩子面前表现的善良一点,这应该是我所能做的全部。


明明教育很用心,为什么娃还会说谎、骂人、偷东西、打人、使坏?他成坏孩子了?

原创 橙子 说说咱家娃 2022 年 09 月 07 日 08:37 北京

孩子不良行为引发的焦虑

“儿子和其它小朋友玩一会之后,各种屎尿屁的话不停”“四岁女儿爱尖叫和唱反调要治吗?睁着眼睛说瞎话还要我同意她”“孩子开始说脏话了,还反问我为什么爸爸可以说?自己不能说”……孩子眼看着变坏了,说谎、说脏话、甚至打人……,当家长的就很不理解,我平时教育很用心啊,家里也很注意啊,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些坏行为呢?他还能不能好了?

对孩子行为的正确看待

作为家长有这样的焦虑无可厚非,但是别急着给孩子贴上 “坏” 的标签,问问自己是否坚信你的孩子始终是个 “好孩子”?是否坚信他调皮捣蛋,撒泼耍赖,恶行恶相…… 都是暂时的?

记得小时候有个 “砍枝丫理论”,说小孩子就像棵小树苗,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左长出一个丫右长出一个杈,当家长和老师的任务,就是要时刻监督这颗不乖的小苗,一看到不应该有的枝丫,就要手起刀落,毫不留情的咔咔砍掉,小树才能长得直直溜溜、高高壮壮,将来成为栋梁之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的样子!

但是生娃之后,了解了一些儿童心理学,再对照回忆一下童年,突然发现真的很扯。那些坏行为,真的会像横生的枝丫一样,不砍就会恣意生长到毁掉主干的程度嘛?为什么要用上纲上线的目光来审视孩子?将孩子的不良行为无限的放大呢?孩子会出现坏行为有什么不对呢?

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孩子生气打了人,立马联想到他长大变成暴力狂徒。

孩子学会隐瞒或歪曲事实,就立刻定性他道德品质败坏。

孩子说了几句屎尿屁、脏话,立即觉得这孩子的素质简直没救了…… 难道孩子生来就要符合人世间一切正能量 —— 天真单纯正直善良乖巧懂事礼貌高情商吗?露出一点 “坏” 苗头,难道就应该遭到无情修理,限令整改吗?

如果一时之间居然没改好,难道就要时刻用 “无可救药” 的目光看着孩子,预判他的悲惨未来吗?朋友们你是否也会拿这样的标准去看待孩子呢?

那么先想一想你自己小时候吧,是不是一个道德上完美无瑕的五好儿童呢?就算行为上真的是乖宝宝,内心里难道没有不服气过,没有委屈过,没有恶毒的诅咒过?

其实,小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纯洁无瑕,他们是天使和恶魔的结合体,身上不但有着最纯粹的善良与天真,更有着天然不矫饰的恶,他们会像只小野兽一样自私,残忍,贪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你可能不愿意承认,但这才是小孩子真实的模样,就像有光就一定有影子。

孩子道德观的发展过程

所以说,并不是什么孩子越大越 “学坏” 了,而是孩子本性就有 “坏” 的一面。只不过年龄增长,让他们有更多的能力和智慧去 “坏” 而已,就像说谎这件事,就需要智商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做到。

如果小孩子不做坏事,并不是他们不想做,而是各种条件限制他们做。一旦条件允许,又符合他们利益,他们会立即毫不犹豫的去 “使坏”,用各种方式伤害他人,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为什么小孩子这么坏?因为他们心中根本就没有成熟的是非道德观啊!这是由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决定的,只要他没长大,他就根本不会好。你碎碎念他,教导他,为了他犯的错误惩罚他,唐僧念经一万遍,也只会使他行为上有所收敛,并不会立即提高他心中的道德水平。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一个人从孩童开始到道德观真正定型,一定需要经历几个阶段,不可能跨越式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 “前道德阶段”:3 岁之前的孩子是没有什么道德观的,他们只是依照本能做事,完全没有 “好” 与 “不好” 的概念。

第二个阶段是 “制约性道德阶段”:大概发生在孩子 3 - 7 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孩子,心中的道德就是长辈和权威对他们的命令,完全是被动他律的。他们在想这件事要不要做的时候,只有一个考量标准,那就是父母或者老师会怎么说,做错了会不会有惩罚。如果孩子发现父母或者老师不在场,或者没有能力阻止他,他干坏事就会毫无压力。

第三个阶段是 “合作型道德观阶段”:大概存在于孩子 8 - 11 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开始发现,我要是表现得 nice 一些,当一个好人,是会在和他人的互动中获利的,我的友好和善意,也会换来别人的友好和善意。所以他们开始学会推己及人,尽量不去做别人讨厌的事情,维持和周围亲友的良好关系。这个时期,他们心中的道德标准是:会不会对和他人的关系产生影响?如果孩子和某个人关系严重不对等,不能互利,孩子也会容易不顾道德。

然后孩子的道德水平从 12 岁左右开始,逐步的进入了一个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孩子开始形成一套自己的道德标准,对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判断,直到青春期末尾,快要成年的时候,孩子才会逐渐真正的形成自己的 “良知” 和 “道德底线”,有了很多 “非不能为而不屑为之” 的事情,最终从一个 “动物性” 的人,变成了一个 “社会化” 的人。

在道德观真正成型之前,至少在青春期之前,孩子出现毫无是非善恶观念的行为,那实在是很正常。因为小孩子的道德观本身就是很浅薄片面僵化的,他需要遇到更多的人,经历更多的事,小脑袋瓜变的更聪明,才能对 “好” 和 “坏” 有着自己内心的判断。在那之前,他只是依照社会或者权威的要求,尽量在装出一副 “好孩子” 的样子而已,因为理解有问题,或者对自己控制能力有限,一不注意就会露出狐狸尾巴。如果你能忽略掉狐狸尾巴,让他们继续装下去,他们最后装着装着,外在的约束就渐渐内化成了内心的规则,装成真的了。

父母的信念对孩子的影响

如果在孩子没有形成成熟的道德观之前,长辈和权威就对孩子妄下道德判断,给孩子贴上 “坏” 的标签,当孩子就没必要辛苦去装了,直接认同自己成为 “坏” 的人更简单容易,因为这正好符合权威对他的评价。这种对自己 “坏” 的认同是很可怕的。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在被逮捕之后,不停的重复的说:我就是一个很坏的人,我从小就坏,我上小学的时候,家的钱我妈都要时时刻刻带在身上,要不然就会被我偷走…… 他不断的用各种童年经历强调自己天生就坏,好像这一切都是宿命。

可是偷钱的孩子就一定是坏孩子嘛?著名作家三毛就曾经写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她小时候曾经因为想买一件喜欢的东西,偷过家里的一张很大的钞票,很快妈妈发现钱丢了,翻天覆地的找,三毛看这架势又害怕了,于是悄悄的放了回去。

其实三毛的爸爸是发现了女儿偷钱的行为的,但是爸爸非但没有揭穿她,并且从那之后开始按月给家里的孩子们一些零花钱。三毛为这件事感激父亲一生。

偷钱固然是一个很坏的行为,但是父母不同的认知,就会造成了孩子完全不同的人生。区别只在于,父母到底愿意相信孩子是个盗窃犯,还是个一时糊涂的好孩子。

父母角色的重新定位

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好的还是坏的?” 也许应该是育儿当中最重要的问题。

如果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的,就会去全身心的爱他,信任他,鼓励他,无论他犯了什么错误都能接纳他,原谅他,让孩子和自己越来越亲密。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是坏的,就会嫌弃她,责骂他,防备他,对他的优点视而不见,对他的错误揪住不放,把孩子越推越远,最终失去对他的影响和控制。

这世界好像比我们想象的更唯心一些,你心里越是害怕什么事情,你的行为就会因为恐惧和焦虑变形,反而会导致那件事真的发生。

所以,哪有什么 “学坏” 的孩子,有的只是过于焦虑和迫切的想得到一个完美孩子,却无法接纳孩子阴暗面的父母。

回头想一想,到底是什么铸就了我们心中的道德和良知?是指责和说教嘛?不,是我们生命中,那些最亲近最热爱的人,每天的为人处事方式啊!

如果孩子爱你,亲近你,自然会想要成为像你一样的人,就算是一时学坏了,只要你对他的影响还在,他终究还是会学回来的。

成长的意义本来就是试错和走弯路、出走之后再归来不是吗?

孩子确实像一棵稚嫩的树苗,但父母的角色并不是园丁,而是太阳,不需要砍枝丫,只要散发出源源不断的光和热,孩子自然会向阳生长,那些小枝小丫并不会影响主干的生长方向。


年仅三岁的孩子会有善恶观吗?

原创 Emily Reynolds 酷炫脑 2023 年 05 月 06 日 20:02 浙江
作者 | Emily Reynolds 翻译 | Caroline 审校 | 酷炫脑 编辑 | YJ

三岁儿童的道德认知

最近,研究人员发现,年仅三岁的儿童不仅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在某些行为被赋予特殊含义后,他们对违法行为的判断会变得更宽松。虽然这可能和你想象中的大相径庭,但事实是,即使是幼儿也有复杂的道德理解能力。他们有着令人惊讶的亲社会性:例如,刚学会走路的儿童往往乐于分享和帮助他人。

实验设计与过程

作为成年人,我们一般都理解为了帮助他人而违背承诺并不算是自私的行为。但杜克大学的莱昂・李及其同事想知道幼儿是否也理解这一点。为了测试这一点,该团队招募了两组儿童,他们的平均年龄分别为 3.5 岁和 5.5 岁。两组儿童的男女比例都相当平均。

在 Zoom 上,孩子们被介绍给一个松鼠木偶,孩子们知道这个木偶是 “木偶总管”,由一个屏幕外的实验者操作。然后孩子们会看到一张幻灯片,上面显示了 12 个将在研究中出现的木偶,“木偶总管” 要求孩子们报告这些角色表现出的任何不良行为。

然后,孩子们观看了一系列预先录制的视频,每个视频都有一对不同的动物木偶。每对木偶都做了自我介绍,承诺给孩子看一个很酷的玩具,然后离开屏幕 15 秒。在其中两个试验中,木偶回来时都给孩子看了有趣的玩具,但在剩下的三个试验中,木偶没有带任何东西回来给孩子看。在后面的这些试验中,木偶们都为没有履行他们的承诺找了一个借口。有些是 “好的”、“亲社会” 的借口(例如:“我没有带玩具,因为我必须帮助我的妈妈,她真的需要我的帮助”),而另一些是 “坏的”、“自私” 的借口(“我没有带玩具,因为我想看电视”)。有时,木偶没有给出任何借口(“我没有带我的玩具,再见!”)。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每段视频结束时,“木偶总管”返回并询问孩子是否有需要报告的内容。随后,对孩子们的回答进行分析,以判断他们是否诚实。孩子们还需指出,他们是否认为木偶没有给他们看任何东西是不对的,并解释其原因。

此外,孩子们回答了关于他们更喜欢每对木偶中的哪一个,以及他们更愿意邀请谁去玩的问题。孩子们对所有背弃承诺的木偶进行了负面评价,无论这些木偶给出什么借口。然而,孩子们对给出好借口的木偶的负面评价比那些给出坏借口或没有借口的木偶的负面评价要少。这种现象在三岁和五岁的孩子中都存在。

不过,只有五岁的孩子在证明他们对每个木偶的判断时所使用的陈述类型存在差异。当木偶有一个好借口时,这些年龄稍大的孩子更有可能参考社会规范,例如说木偶做错了事,因为他们有义务以亲社会的方式行事。然而,无论木偶使用什么借口,孩子们对三种类型的木偶中的任何一种进行揭发、喜欢或邀请的可能性都没有显著差异。

研究结论与展望

这项研究表明,年仅三岁半的儿童已经开始认识到,与个人欲望相比,亲社会行为是对违法行为更好的辩护。然而,这些结果也表明,儿童可能没有意识到某些违法行为的社会影响 – 换句话说,他们可能不明白违背承诺或社会规则会使某人变得不那么令人喜欢。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种理解在发展中何时以及如何出现。

参考文献

1.Li, L., Tucker, A., & Tomasello, M. (2022). Young children judge defection less negatively when there’sa good justificati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64, 101268.


via: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