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PMD] dpdk 用户态口自主发指定大小的报文

本文展示了如何使用testpmd工具进行网络测试,包括设置只发送模式、设定报文长度为2000字节以及调整详细信息打印级别到3。最后,启动了testpmd进行执行。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testpmd> set fwd txonly      //发送模式
Set txonly packet forwarding mode
testpmd> set txpkts 2000     // 指定报文长度
testpmd> set verbose 3       //  设置打印模式
Change verbose level from 3 to 3
testpmd> start

DPDK (Data Plane Development Kit) 的 testpmd 工具中,构建 IP-in-IP (IP over IP, 或者称为隧道封装) 的报文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步骤: 1. **初始化结构体**:首先,你需要创建一个包含IP头部和一个内部IP头部的 `struct rte_ipv4_hdr` 结构体数组。每个元素将代表一个完整的IP-in-IP封装报文。 ```c struct rte_ipv4_hdr outer_hdr; struct rte_ipv4_hdr inner_hdr; ``` 2. **填充外层头部**:设置外层头部的数据,包括源地址、目的地址、协议类型(通常是IPv4,即0x0800),以及偏移量等字段。 ```c outer_hdr.src_addr = ...; // 源IP地址 outer_hdr.dst_addr = ...; // 目的IP地址 outer_hdr.protocol = IPPROTO_IP; // 外层协议(IPv4) outer_hdr.ip_len = sizeof(outer_hdr); // 外层头部长度 ``` 3. **填充内层头部**:如果需要创建第二层IP头部(比如为了嵌套更多的隧道),按照同样的方式填充内层IP头,替换掉外层的协议类型为17(UDP,因为IP-in-IP通常使用UDP作为封装协议)。 ```c inner_hdr.src_addr = ...; // 内部源IP地址 inner_hdr.dst_addr = ...; // 内部目的IP地址 inner_hdr.protocol = IPPROTO_UDP; // 内部协议 inner_hdr.ip_len = sizeof(inner_hdr); // 内部头部长度 ``` 4. **设置TTL和ID**:更新两层头部的TTL (Time To Live) 和标识符字段。 5. **数据区和总长度**:在头部之后添加实际的数据,并计算总长度(包括头部和数据部分)。 6. **填充报文**:将填充好的头部复制到内存池中,然后分配足够的空间存放整个报文,包括头部和数据。 7. **报文**:通过 DPDK 的 API,如 `rte_eth_tx_burst()` 将封装后的报文送到网络。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