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与未来电信产业演变
几年前有人提出ICT概念。描述了电信业务与计算机业务的交叉混合,实际上在保守的电信人看来,是移动互联网产业侵入电信业务领域,抢走了原应属于电信业的利润,导致电信运营商论为管道商。电信人将这些互联网公司称为OTT(over-the-top)运营商,比如谷歌、Facebook、QQ(腾讯)。Skype出现得更早。
但从IMS技术设计出发点来说,也许是适应这种趋势的。LTE中不再支持CS域,只支持PS域与VOIP(Voice over IMS)语音。IMS域技术完全可以脱离LTE运营商的控制。双方的接口关系定义很明确,可以认为LTE网络就是纯管道,语音或多媒体业务 由IMS域提供。
IMS的基本技术早在2005年就可以称上具备试验性网络条件(那时的23.228已经对各主要网元的功能与接口定义得很详细了),而更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那时还没有移动互联网,电信业领军人物确有远见。
LTE手机中数据业务由底层平台实现,IMS应用作为纯软件实现(信令+媒体 符合标准,呼叫流程能配合IMS Core)。目前IMS的主要业务有:MMTel(传统的PLMN、ISDN补充业务与群业务均包括在内)、RCS,短消息业务(IP-SM-GW)、传统智能网业务的继承(主要是VPN、计费等)(由SSF接入IN)。
可以看到上述业务在Skype\QQ\MSN 都能实现,目前Skype可能在广域VPN方面、号码携带、SRVCC、紧急呼叫、合法监听无法做到,但我们必须看到两种趋势:1,未来通信业将全部转化为移动通信,全部是统一的LTE制式时,Skype软件可以安装在所有终端上。2,政府放松电信监管的要求,并推进电信业的全面竞争,强制Skype、QQ、MSN用户与IMS用户间可以互通语音或视频业务时,并且政府要求LTE运营商将网络资源与用户资源作为API必须提供给上层业务时。
此时Skype将=IMS。传统电信运营商将完全论为管道商,高利润(由其按时收费,而非按流量收费的模式决定)的语音、游戏、多媒体业务完全由Skype类软件实现。当然从政府来说,这样也不坏:这种模式将鼓励完全市场竞争与创新,从此将有更多创新型业务出现。
一个有力的证据是:美国主要运营商已与Skype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IMS引入SIP呼叫本来是为了简化电信业务流程,但这几年来,各运营商、厂商为了继承传统业务,对SIP进行的诸多扩展,已经将SIP协议及业务流程向复杂的ISUP信令流程转化,这也是电信运营商的现网用户作为新业务发展的包袱的体现。
但在未来的VoLTE网络中,用户还需要传统补充业务吗?比如群用户摘机听特殊拨号音、用digitmap控制用户呼叫号码的正确性及路由、呼叫转接、热线。这些功能,大部分用户完全不知道,有些则在QQ中有更简单的实现方式。
运营商原来希望第三方业务(如ICP)仍纳入IMS域中进行管理(受业务能力开放平台所控制),由运营商占据产品链控制权。因为只有运营商可以提供网络及承载层能力控制与用户接入。但由于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运营商已经无法掌控到终端用户资源及语音业务路径。这种演变实际上也是运营商推广LTE的必须结果。
以前语音业务内置在手机中,呼叫路径完全由运营商控制。现在语音及新兴多媒体业务作为智能手机软件而存在。Skype类公司只需要发布一个手机软件(内置证书)就可以指定用户语音业务的路径是到互联网的Skype服务器,这体现在Skype可以拥有自己的用户资源,解决用户业务安全性。LTE中的PCC也允许上层应用直接控制LTE底层承载,这体现在Skype可以控制用户Qos质量与网络带宽资源的动态分配。
IMS虽然全面继承了复杂且可靠的电信业务,比如QOS、安全、监听、容灾、在线计费、业务签约、紧急呼叫、用户优先级、用户自服务、定位业务、网络管理与用户体验管理、甚至是条条块块的传统运维管理模式。
除了监听是政府强制支持之外,其它功能有些不一定是用户所关心的,可靠性问题在未来云计算平台上得到解决,QOS由用户UE下载证书来解决。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运营商能提供的常用业务,Skype也能提供。Skype不提供的功能往往是低利润的,比如紧急呼叫。
电信业不适应互联网的免费业务模式,Skype应用将比IMS应用得到更多关注。
当政府认为电信业应全面开放时,新的商务模式将得到确立(智能管道+IMS基本语音业务+多媒体业务)。
用户将把手机上的IMS应用、Skype应用视为不同功能倾向性的软件。比如紧急呼叫时打开IMS应用。平时总是打开Skype在线,补充业务与RCS可全在Skype应用上实现。
未来甚至会出现只支持单一语音应用的运营商,比如某城市某运营商提供本地的紧急呼叫功能,用户漫游到此城市后,手机自动下载本地的紧急呼叫软件即可。
结论:未来完全开放的移动互联网行业(电信业已成为其中一部分)中,一切都是增值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