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rc吸收电路取值_RC吸收电路

RC吸收电路,又称RC缓冲电路,用于改善电力电子器件的开通和关断时的电压、电流波形,防止电压浪涌和过电流。通过电阻Rs和电容Cs限制电压上升率,保护晶闸管。电容C的选择公式为C=(2.5-5)×10^(-8)×If,电阻R的选择应基于功率需求和电路特性。在实际应用中,RC时间常数通常取1到10毫秒。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RC吸收电路

RC吸收电路也叫RC缓冲电路,它是电阻Rs与电容Cs串联,并与开关并联连接的电路结构。用于改进电力电子器件开通和关断时刻所承受的电压、电流波形。

目录

RC吸收电路的原理

RC吸收电路的作用

RC吸收电路的原件选择

RC吸收电路的原理

若开关断开,蓄积在寄生电感中能量对开关的寄生电容充电的同时,通过吸收电阻对吸收电容充电。由于吸收电阻作用,阻抗变大,那么,吸收电容也等效地增加了开关的并联电容容量,为此,抑制开关断开的电压浪涌。开关接通时,吸收电容通过开关放电,其放电电流被吸收电阻所限制。

RC吸收电路的作用

为了限制电路电压上升率过大,确保晶闸管安全运行,常在晶闸管两端并联RC阻容吸收网络,利用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来限制电压上升率。因为电路总是存在电感的(变压器漏感或负载电感),所以与电容C串联电阻R可起阻尼作用,它可以防止R、L、C电路在过渡过程中,因振荡在电容器两端出现的过电压损坏晶闸管。同时,避免电容器通过晶闸管放电电流过大,造成过电流而损坏晶闸管。

由于晶闸管过流过压能力很差,如果不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是不能正常工作的。RC阻容吸收网络就是常用的保护方法之一。

RC吸收电路的原件选择

电容的选择

C=(2.5-5)×10的负8次方×If

If=0.367Id

Id-直流电流值

如果整流侧采用500A的晶闸管(可控硅)

可以计算C=(2.5-5)×10的负8次方×500=1.25-2.5mF

选用2.5mF,1kv

的电容器

电阻的选择:

R=((2-4)

×535)If=2.14-8.56

选择10欧

PR=(1.5×(pfv×2πfc)的平方×10的负12次方×R)2

Pfv=2u(1.5-2.0)

u=三相电压的有效值

阻容吸收回路在实际应用中,RC的时间常数一般情况下取1~10毫秒。

小功率负载通常取2毫秒左右,R=220欧姆1W,C=0.01微法400~630V。

大功率负载通常取10毫秒,R=10欧姆10W,C=1微法630~1000V。

R的选取:小功率选金属膜或RX21线绕或水泥电阻;大功率选RX21线绕或水泥电阻。

C的选取:CBB系列相应耐压的无极性电容器。

看保护对象来区分:接触器线圈的阻尼吸收和小于10A电流的可控硅的阻尼吸收列入小功率范畴;接触器触点和大于10A以上的可控硅的阻尼吸收列入大功率范畴。

RC吸收回路的作用,一是为了对感性器件在电流瞬变时的自感电动势进行钳位,二是抑制电路中因dV/dt对器件所引起的冲击,在感性负载中,开关器件关断的瞬间,如果此时感性负载的磁通不为零,根据愣次定律便会产生一个自感电动势,对外界辞放磁场储能,为简单起见,一般都采用RC吸收回路,将这部份能量以热能的方式消耗掉。

设计RC吸收回路参数,需要先确定磁场储能的大小,这分几种情况:

1、电机、继电器等,它的励磁电感与主回路串联,磁场储能需要全部由RC回路处理,开关器件关断的瞬间,RC回路的初始电流等于关断前的工作电流;

2、工频变压器、正激变压器,它的励磁电感与主回路并联,励磁电流远小于工作电流。虽然磁场储能也需要全部由RC回路处理,但是开关器件关断的瞬间,RC回路的初始电流远小于关断前的工作电流。

3、反激变压器,磁场储能由两部份辞放,其中大部份是通过互感向二次侧提供能量,只有漏感部份要通过RC回路处理,

以上三种情况,需要测量励磁电感,互感及漏感值,再求得RC回路的初始电流值。

R的取值,以开关所能承受的瞬时反压,比初始电流值;此值过小则动态功耗过大,引值过大则达不到保护开关的作用;

C的取值,则需要满足在钳位电平下能够储存磁能的一半,且满足一定的dV/dt

C关断缓冲 R开通限流,电阻的阻值基本可以按照 R=(sqrt(Llk/Cj))/n

这个公式计算,功率根据实际情况选择,C一般都在102---103之间选择,选C时在考虑吸收效果的同时还需考虑EMI的相位和后面输出电容的纹波电流应力

C=(Ip*Tf)/(2*2*Vdc)

Ip:峰值电流

Tf:集电极电流从初始值下降到零的时间

Vdc:输入的直流电压

R=Ton(min)/(3C)

Ton(min):开关管最小的导通时间

晶闸管(可控硅)两端为什么并联电阻和电容及阻容元件的选择2009-06-24

23:41一、晶闸管(可控硅)两端为什么并联电阻和电容在实际晶闸管(可控硅)电路中,常在其两端并联RC串联网络,该网络常称为RC阻容吸收电路。  我们知道,晶闸管(可控硅)有一个重要特性参数-断态电压临界上升率dlv/dlt。它表明晶闸管(可控硅)在额定结温和门极断路条件下,使晶闸管(可控硅)从断态转入通态的最低电压上升率。若电压上升率过大,超过了晶闸管(可控硅)的电压上升率的值,则会在无门极信号的情况下开通。即使此时加于晶闸管(可控硅)的正向电压低于其阳极峰值电压,也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因为晶闸管(可控硅)可以看作是由三个PN结组成。  在晶闸管(可控硅)处于阻断状态下,因各层相距很近,其J2结结面相当于一个电容C0。当晶闸管(可控硅)阳极电压变化时,便会有充电电流流过电容C0,并通过J3结,这个电流起了门极触发电流作用。如果晶闸管(可控硅)在关断时,阳极电压上升速度太快,则C0的充电电流越大,就有可能造成门极在没有触发信号的情况下,晶闸管(可控硅)误导通现象,即常说的硬开通,这是不允许的。因此,对加到晶闸管(可控硅)上的阳极电压上升率应有一定的限制。  为了限制电路电压上升率过大,确保晶闸管(可控硅)安全运行,常在晶闸管(可控硅)两端并联RC阻容吸收网络,利用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来限制电压上升率。因为电路总是存在电感的(变压器漏感或负载电感),所以与电容C串联电阻R可起阻尼作用,它可以防止R、L、C电路在过渡过程中,因振荡在电容器两端出现的过电压损坏晶闸管(可控硅)。同时,避免电容器通过晶闸管(可控硅)放电电流过大,造成过电流而损坏晶闸管(可控硅)。  由于晶闸管(可控硅)过流过压能力很差,如果不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是不能正常工作的。RC阻容吸收网络就是常用的保护方法之一。  二、整流晶闸管(可控硅)阻容吸收元件的选择  电容的选择:  C=(2.5-5)×10的负8次方×If  If=0.367Id  Id-直流电流值  如果整流侧采用500A的晶闸管(可控硅)  可以计算C=(2.5-5)×10的负8次方×500=1.25-2.5mF  选用2.5mF,1kv

的电容器  电阻的选择:  R=((2-4)

×535)/If=2.14-8.56  选择10欧  PR=(1.5×(pfv×2πfc)的平方×10的负12次方×R)/2  Pfv=2u(1.5-2.0)  u=三相电压的有效值阻容吸收回路在实际应用中,RC的时间常数一般情况下取1~10毫秒。 小功率负载通常取2毫秒左右,R=220欧姆/1W,C=0.01微法/400~630V/。 大功率负载通常取10毫秒,R=10欧姆/10W,C=1微法/630~1000V。R的选取:小功率选金属膜或RX21线绕或水泥电阻;大功率选RX21线绕或水泥电阻。 C的选取:CBB系列相应耐压的无极性电容器。 看保护对象来区分:接触器线圈的阻尼吸收和小于10A电流的可控硅的阻尼吸收列入小功率范畴;接触器触点和大于10A以上的可控硅的阻尼吸收列入大功率范畴。

<think>嗯,用户的问题是关于如何设计继电器互锁电路的复位电路。首先,我需要理解什么是继电器互锁电路。根据引用[2]提到的,继电器互锁电路通常用于防止多个继电器同时动作,确保电路的安全运行。互锁机制主要是通过继电器的触点连接来实现的,比如一个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串联在另一个继电器的控制回路中,这样当一个继电器动作时,另一个继电器就无法通电。 现在用户问的是复位电路的设计方法。复位电路的作用应该是在需要的时候解除互锁状态,让所有继电器恢复到初始状态。常见的复位方式可能有手动复位和自动复位两种。手动复位可能涉及按钮或开关,而自动复位可能需要定时器或其他控制信号。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复位电路如何与互锁部分连接。可能的思路是在互锁电路中加入一个复位按钮,当按下按钮时,切断所有继电器的供电,或者强制断开它们的互锁触点,使系统复位。但具体怎么实现需要更详细的分析。 根据引用[1],数字电路中脉冲信号产生和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可能对复位电路有帮助。比如,使用电容和电阻组成RC电路,通过充放电产生复位脉冲。或者使用专门的复位芯片,但用户可能更倾向于硬件电路的设计。 还需要考虑复位信号的类型,是高电平有效还是低电平有效。例如,使用一个常闭按钮,当按下时给复位线一个低电平信号,触发所有继电器断开。另外,复位电路可能需要去抖动处理,防止机械开关的抖动导致误动作。 可能的设计步骤包括: 1. 确定复位方式(手动/自动)。 2. 设计复位信号生成电路,如RC延时、按钮开关等。 3. 将复位信号引入互锁逻辑,确保复位时所有继电器线圈断电。 4. 添加必要的保护元件,如二极管防止反电动势。 同时要参考引用[2]中的典型继电器光耦电路图,可能复位电路需要与光耦结合,实现电气隔离。比如,复位信号通过光耦控制主电路的通断,确保安全。 最后,验证设计的正确性,比如通过仿真或实际测试,确保按下复位按钮后所有继电器确实复位,互锁状态解除。</think>### 继电器互锁电路复位电路设计方法 #### 一、基本设计原理 复位电路需满足以下要求: 1. **强制解除互锁状态**:通过切断所有继电器线圈供电或旁路互锁逻辑实现复位[^2] 2. **操作可靠性**:需包含去抖动电路(机械开关)或延时电路(自动复位) 3. **电气隔离**:推荐使用光耦隔离保护控制电路 #### 二、典型硬件电路设计(手动复位) ```plaintext +12V │ ├───[复位按钮 NC]───┐ │ │ └───[RC延时电路]─┬─→[光耦]───继电器控制回路 │ GND ``` **关键元件说明**: 1. **RC延时电路**:建议取值$R=10kΩ$,$C=100μF$,时间常数$\tau=RC=1s$,用于消除抖动 2. **光耦器件**:推荐PC817等通用型光耦,隔离电压≥5000V[^2] 3. **复位按钮**:选择常闭型触点,按下时切断复位信号 #### 三、设计步骤 1. **互锁逻辑分析**: - 绘制原始互锁电路图,标注互锁触点连接关系 - 确认互锁解除条件:例如所有继电器需同时断电$t≥100ms$ 2. **复位信号注入点选择**: - 优先选择电源总线:直接切断$V_{CC}$供电 - 或选择控制信号线:通过逻辑门强制置位/复位 3. **保护电路设计**: - 继电器线圈并联续流二极管:$1N4007$反向耐压≥100V - 光耦输出端串联限流电阻:$R=\frac{V_{CC}-V_{f}}{I_f}$,典型值1-2kΩ #### 四、应用示例 ```plaintext +12V │ ├───[K1线圈]─┬─[K2常闭]─┐ │ │ │ ├───[K2线圈]─┴─[K1常闭]─┤ │ │ └───[复位电路]───────[控制端] ``` **工作流程**: 1. 正常运行时:K1/K2通过常闭触点实现互锁 2. 复位触发时:光耦导通→强制拉低控制端电压→K1/K2同时断电 3. 复位保持时间:由RC电路决定,推荐$t_{hold}=3\tau=3s$ #### 五、验证测试要点 1. **逻辑验证**: - 使用万用表测量复位时各继电器线圈电压$V_{coil}≤1V$ - 验证互锁触点复位后恢复常闭状态 2. **时序测试**: - 示波器捕捉复位信号下降沿与继电器释放时间差应≤10ms - 重复操作测试≥1000次验证可靠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