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发展三个阶段_MYSQL - 数据管理技术的3个发展阶段

本文介绍了数据管理从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到数据库系统阶段的发展历程。各阶段的技术背景、特点和应用进行了详细对比,展示了数据管理技术的进步如何提高数据的共享性、减少冗余并增强数据独立性。

数据管理的定义:

数据管理就是对各种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查询和维护,主要经历了 3 个阶段,即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以减小数据冗余、增强数据独立性和方便操作数据为目的进行发展。

3个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

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人们主要利用纸张和计算工具(如算盘和计算尺)来进行数据的记录和计算,依靠大脑来管理和利用数据

人工管理阶段的特点如下:

数据不能长期保存

不便于查询数据

数据不能共享,冗余度大

数据不具有独立性

文件系统阶段: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计算机中的磁盘和磁鼓等直接存取设备开始普及。这时,可以将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上。这些数据都以文件的形式存储,然后通过文件系统来管理这些文件

Windows的文件系统就是最好的例子

文件系统阶段的特点如下:

数据可以长期保存

数据由文件系统来管理

数据冗余大,共享性差

数据独立性差

无法应对突发事故(文件误删,磁盘故障等)

数据库系统阶段: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硬件的进步,出现了数据库技术,该阶段就是所谓的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阶段的特点如下:

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

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低

数据独立性强

数据粒度小

数据管理经历的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背景及特点,数据管理技术也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其 3 个阶段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数据管理的3个阶段

人工管理(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文件系统(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中期)

数据库系统(60 年代后期)

应用背景

科学计算

科学计算、管理

大规模数据、分布数据的管理

硬件背景

无直接存取存储设备

磁带、磁盘、磁鼓

大容量磁盘、可擦写光盘、按需增容磁带机等

软件背景

无专门管理的软件

利用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

由 DBMS 支撑

数据处理方式

批处理

联机实时处理、批处理

联机实时处理、批处理、分布处理

数据的管理者

用户/程序管理

文件系统代理

DBMS 管理

数据应用及其扩充

面向某一应用程序难以扩充

面向某一应用系统、不易扩充

面向多种应用系统、容易扩充

数据的共享性

无共享、冗余度极大

共享性差、冗余度大

共享性好、冗余度小

数据的独立性

数据的独立性差

物理独立性好、逻辑独立性差

具有高度的物理独立性、具有较好的逻辑独立性

数据的结构化

数据无结构

记录内有结构、整体无结构

统一数据模型、整体结构化

数据的安全性

应用程序保护

文件系统保护

由 DBMS 提供完善的安全保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