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http进阶实践:实例详解与性能优化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OkHttp是Square公司开发的高效HTTP客户端库,用于Android应用开发。本实例深入演示了如何在Android项目中高效使用OkHttp,包括引入库依赖、创建OkHttpClient实例、进行同步和异步请求、并发处理、以及利用OkHttp的高级功能如连接池、HTTP/2支持、响应缓存和拦截器来提升网络请求性能和用户体验。 Okhttp

1. OkHttp基础使用

OkHttp是Square公司开发的一个高效的HTTP客户端,广泛应用于Android和Java应用中。它的设计旨在处理HTTP请求,并且能提供高效、快速、可靠的网络交互。

在本章中,我们会首先介绍OkHttp的基本使用方法。我们会从创建一个简单的OkHttpClient实例开始,然后演示如何通过这个实例发送一个简单的GET请求。OkHttp默认采用同步请求方式,但在实践中我们更常使用异步请求,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介绍。

以下是使用OkHttp进行基础同步GET请求的代码示例:

val client = OkHttpClient()
val request = Request.Builder()
    .url("http://www.example.com/")
    .build()

client.newCall(request).enqueue(object : Callback {
    override fun onFailure(call: Call, e: IOException) {
        // 处理请求失败的情况
    }

    override fun onResponse(call: Call, response: Response) {
        // 成功获取响应后进行处理
    }
})

在此示例中,我们创建了一个Request对象,通过指定URL来初始化它,并构建了一个OkHttpClient实例。然后,我们调用 newCall 方法生成一个Call对象,并通过 enqueue 方法来异步执行请求,同时传入了一个Callback来处理响应或失败情况。

以上就是OkHttp的基础使用,接下来的章节我们会深入探讨如何在项目中通过Gradle依赖管理引入OkHttp,并详细介绍如何优化OkHttp的使用策略。

2. Gradle引入OkHttp依赖

在移动开发的世界中,OkHttp库因其性能优异和使用方便而成为网络请求库的宠儿。本章节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Gradle引入OkHttp依赖,并探讨它与其他HTTP客户端相比的优势。此外,还会涉及解决依赖冲突和版本管理等实际问题,为接下来深入使用OkHttp打下坚实基础。

2.1 OkHttp库的作用和优势

2.1.1 网络请求库的选择理由

在选择网络请求库时,开发者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性能、易用性、社区支持和文档丰富度。OkHttp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得相当出色。

首先,OkHttp底层使用了高效的连接管理机制,如连接复用和HTTP/2支持,这使得它在发起网络请求时比传统HTTP客户端更加高效。其次,OkHttp对Android平台有着良好的支持,比如自动管理Android的网络权限请求。此外,OkHttp拥有活跃的社区和详尽的官方文档,这为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学习和问题解决资源。

2.1.2 OkHttp与其他HTTP客户端的对比

让我们通过对比OkHttp和常见的其他HTTP客户端库(如Apache HttpClient和Volley)来看看OkHttp的具体优势。

  1. Apache HttpClient :Apache HttpClient以其功能丰富而著称,但在处理大量连接和HTTP/2支持方面,相比OkHttp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OkHttp的API简洁,使得它更容易上手和使用。

  2. Volley :Volley是专为Android设计的网络库,特别适合于对UI响应速度要求高的场景。然而,对于复杂网络请求的处理,OkHttp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2.2 Gradle配置OkHttp依赖

OkHttp库通过Gradle构建工具进行配置。以下是如何在项目中设置依赖,并解决可能出现的依赖冲突以及如何管理OkHttp版本的详细步骤。

2.2.1 在build.gradle中添加依赖

在应用的 build.gradle 文件中添加OkHttp的依赖非常直接,以下是最新版本的依赖代码块:

dependencies {
    implementation 'com.squareup.okhttp3:okhttp:4.9.0' // 请检查最新版本号
}

添加此依赖后,通常Gradle会自动下载并将其添加到项目中。如果你的项目是基于Kotlin的,确保使用 implementation 而非 compile ,因为 compile 已经在新版本的Gradle中被废弃。

2.2.2 解决依赖冲突

由于项目中可能引入了多个库,而这些库可能依赖了不同版本的OkHttp,因此就可能出现版本冲突的问题。幸运的是,OkHttp从3.0.0版本起,引入了“自动仲裁”机制,可以自动解决冲突。如果你遇到了冲突问题,可以尝试更新所有库到最新版本,或在 build.gradle 中明确指定使用的OkHttp版本。

configurations.all {
    resolutionStrategy {
        force 'com.squareup.okhttp3:okhttp:4.9.0'
    }
}

2.2.3 更新和管理OkHttp版本

管理依赖库的版本是一个持续的过程。OkHttp会不断推出新版本以修复bug和增加新特性。为了保持项目的现代性和安全性,我们需要定期更新依赖库。可以通过GitHub上的 OkHttp releases page 来检查最新版本。

更新时,可以简单地更改 build.gradle 文件中的版本号,然后同步项目。但更推荐的做法是使用依赖替换功能来避免手动更改:

configurations.all {
    resolutionStrategy {
        force 'com.squareup.okhttp3:okhttp:4.9.0'
        // 如果需要,还可以替换其他相关依赖
    }
}

在版本更新后,运行项目并进行彻底测试以确保更改不会破坏现有的功能。

2.3 OkHttp依赖高级配置

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可能需要对OkHttp的Gradle依赖进行更细粒度的配置。这可能包括对依赖项进行排除,或者添加特定的构建配置以满足项目需求。

dependencies {
    implementation('com.squareup.okhttp3:okhttp:4.9.0') {
        // 排除不需要的依赖项
        exclude group: 'com.squareup.okio', module: 'okio'
    }
}

此外,你可能需要添加编译时配置,比如注解处理器,以支持某些库特性:

android {
    compileOptions {
        sourceCompatibility JavaVersion.VERSION_1_8
        targetCompatibility JavaVersion.VERSION_1_8
    }
    kotlinOptions {
        jvmTarget = "1.8"
    }
}

最后,为了保证OkHttp的正确加载,确保在项目的 settings.gradle 文件中包含了OkHttp仓库的地址:

dependencyResolutionManagement {
    repositoriesMode.set(RepositoriesMode.FAIL_ON_PROJECT_REPOS)
    repositories {
        google()
        mavenCentral() // OkHttp版本可通过Maven中央仓库获取
    }
}

通过这些配置,你可以灵活地管理项目中的OkHttp依赖,确保构建过程的平滑和项目的稳定性。

3. OkHttpClient实例创建

3.1 创建OkHttpClient对象

3.1.1 默认配置的OkHttpClient实例

在使用OkHttp进行网络请求之前,创建一个 OkHttpClient 实例是第一步。OkHttp库的设计使得创建一个基本的客户端实例非常简单。默认配置下的 OkHttpClient 实例足以应对大多数简单应用场景。

以下是一个创建默认配置 OkHttpClient 实例的示例代码:

OkHttpClient client = new OkHttpClient();

这个实例使用默认的配置,包括超时时间、重试策略、缓存等。它会使用一个共享的连接池和响应缓存,这样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并提高效率。

3.1.2 自定义配置的OkHttpClient实例

虽然默认配置的实例非常方便,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应用需求来调整OkHttpClient的配置。自定义配置可以使应用更加灵活和高效,特别是在有特殊需求的情况下。

下面的代码展示如何创建一个带有自定义超时设置的 OkHttpClient 实例:

int readTimeout = 30; // 读取超时时间,单位为秒
int connectTimeout = 10; // 连接超时时间,单位为秒

OkHttpClient.Builder builder = new OkHttpClient.Builder();
OkHttpClient customClient = builder.readTimeout(readTimeout, TimeUnit.SECONDS)
                                   .connectTimeout(connectTimeout, TimeUnit.SECONDS)
                                   .build();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通过 OkHttpClient.Builder 来构建一个带有自定义配置的客户端。我们设置了读取和连接超时时间,以确保在网络环境不稳定时,应用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响应或者处理异常。

3.2 OkHttp拦截器

3.2.1 拦截器的作用和重要性

拦截器(Interceptor)是OkHttp中一个非常强大的特性,它允许我们干预和修改请求和响应。拦截器在很多场景下非常有用,比如日志记录、错误处理、请求重写、缓存等。

拦截器的一个重要用途是复用请求数据。例如,多个请求可能需要相同的安全头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放在一个拦截器中统一添加。拦截器还可以用于监控网络请求和响应,便于调试和性能分析。

3.2.2 实现自定义拦截器

实现一个自定义拦截器相对简单,你只需要创建一个类实现 Interceptor 接口,并重写 intercept 方法。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日志拦截器实现示例:

public class LoggingInterceptor implements Interceptor {
    @Override
    public Response intercept(Chain chain) throws IOException {
        Request request = chain.request();

        long t1 = System.nanoTime();
        System.out.println(String.format("Sending request %s on %s%n%s", request.url(), chain.connection(), request.headers()));

        Response response = chain.proceed(request);

        long t2 = System.nanoTime();
        System.out.println(String.format("Received response for %s in %.1fms%n%s", response.request().url(), (t2 - t1) / 1e6d, response.headers()));

        return response;
    }
}

在该拦截器中,我们记录了请求发送和响应接收的时间,并输出了请求URL和头部信息。使用此类拦截器可以快速地进行网络请求的调试和监控。

在实际应用中,你可以根据需求创建不同的拦截器,比如添加签名信息、处理特定的请求头部等。OkHttp对拦截器的强大支持,使得它在复杂的网络请求处理场景中表现得非常灵活和强大。

4. 同步请求实现

同步请求在需要立即获得响应的场景中非常有用,比如用户界面需要立即更新状态时。在本章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如何在OkHttp中实现同步请求,并介绍一些优化策略以提高其效率。

4.1 发起同步网络请求

同步请求意味着客户端会在发起请求后阻塞,直到服务器响应返回。这种方式虽然会阻塞调用线程,但在某些情况下,如不需要异步处理或更新UI时,同步请求可以简化代码逻辑。

4.1.1 使用Request对象构建请求

在OkHttp中,每个网络请求都是通过一个 Request 对象表示的。首先,我们需要构建一个 Request 实例。下面是一个构建GET请求的示例代码。

OkHttpClient client = new OkHttpClient();
String url = "https://api.example.com/data";
Request request = new Request.Builder()
    .url(url)
    .build();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 OkHttpClient 实例。然后,定义了一个请求的URL,并构建了一个 Request 对象。 Request.Builder() 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它允许我们一步一步构建请求,比如设置请求方法、添加请求头等。

4.1.2 使用Response对象处理响应

在构建了 Request 对象之后,我们就可以使用 OkHttpClient 发起请求并获取 Response 对象。

try {
    Response response = client.newCall(request).execute();
    if (response.isSuccessful()) {
        String responseBody = response.body().string();
        // 处理响应内容
    }
} catch (IOException e) {
    // 处理网络异常
}

client.newCall(request).execute(); 这一行代码实际发起了网络请求,并同步等待服务器的响应。如果请求成功,我们就可以从 Response 对象中获取响应体。

4.1.3 异常处理和网络错误的捕获

网络请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异常,因此做好异常处理是同步请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OkHttp中,可以通过捕获 IOException 来处理网络错误。

4.2 同步请求的优化策略

同步请求虽然简单易用,但它们阻塞了调用线程,这可能导致应用界面无响应。以下是一些优化策略,可以在保留同步请求优点的同时,减少其负面影响。

4.2.1 减少网络请求的策略

减少网络请求的数量,可以显著提升应用性能。以下是一些可行的策略:

  • 缓存策略 :通过合理配置OkHttp的缓存机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网络请求。
  • 批处理请求 :将多个请求合并为一个请求,减少网络往返次数。

4.2.2 提高同步请求效率的方法

为了提高同步请求的效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连接复用 :OkHttp的连接池可以重用TCP连接,减少握手过程的延迟。
  • 使用HTTP/2 :升级到HTTP/2协议可以减少请求延迟,并且支持多路复用。

通过这些策略,可以使得同步请求更加高效,同时也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下一章节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实现异步请求以及如何管理线程池,这对于提高应用性能和响应速度尤为重要。

5. 异步请求与线程池使用

在现代移动应用开发中,网络请求几乎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网络请求通常涉及到IO操作,这些操作通常都比较耗时,如果将它们放在主线程中执行,就会导致用户界面无响应,从而影响用户体验。为了改善应用的响应性,OkHttp提供了异步请求的支持,并且可以与Java线程池结合使用,以更有效地管理线程资源。

5.1 实现异步请求

异步请求让网络操作不会阻塞主线程,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在OkHttp中,异步请求的实现非常简洁。

5.1.1 使用Callback处理异步响应

对于异步请求的处理,OkHttp提供了Callback接口,通过它可以在请求完成后得到通知,并处理响应或异常。

OkHttpClient client = new OkHttpClient();
String url = "https://api.example.com/data";

Request request = new Request.Builder()
        .url(url)
        .build();

client.newCall(request).enqueue(new Callback()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Failure(Call call, IOException e) {
        // 请求失败处理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sponse(Call call, 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IOException {
        // 请求成功处理
        if (response.isSuccessful()) {
            // 处理返回的数据
        }
    }
});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使用了 enqueue 方法,它会将请求加入到OkHttp的内部调度队列中,并且在后台线程中执行网络请求。网络请求结束后,会调用 Callback 接口中的 onResponse onFailure 方法。

5.1.2 异步请求的线程安全问题

异步请求虽然可以避免阻塞主线程,但是涉及到多个线程之间共享数据时,需要特别注意线程安全问题。

在处理异步请求的回调时,如果需要更新UI,务必要确保这些操作在主线程中执行。OkHttp不会自动帮你切换到主线程,你需要使用如 Activity.runOnUiThread Handler 或其他工具来确保操作在UI线程上执行。

5.2 线程池的引入与管理

为了更好地管理线程资源,减少线程创建和销毁的开销,以及控制并发数,使用线程池是一个良好的实践。

5.2.1 线程池的作用和优势

线程池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

  • 减少在创建和销毁线程上的开销 :线程池中的线程可以被复用。
  • 控制并发数 :避免因为大量并发请求导致系统资源耗尽。
  • 提供了一个管理执行任务的系统 :可以对任务进行排队、调度等。

5.2.2 OkHttp与Java线程池的结合使用

OkHttp内部已经对线程池进行了良好的封装和优化,但是用户仍然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线程池。

Executor executor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5);
OkHttpClient client = new OkHttpClient.Builder()
    .dispatcher(new Dispatcher(executor))
    .build();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创建了一个固定大小为5的线程池,并将其传递给OkHttp的 Dispatcher Dispatcher 是OkHttp中负责任务调度的组件,它将任务分配给线程池进行处理。

通过自定义线程池,你可以根据应用的实际情况调整线程池的大小。这样既可以保证应用在高并发场景下的性能,又可以避免因线程过多而导致的资源耗尽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个更复杂的示例,如何结合OkHttp和线程池处理异步请求并更新UI。

// 这是一个在Android中的示例代码,其他环境可能需要不同的UI更新方式

Executor executor = new HandlerExecutor(new Handler(Looper.getMainLooper()));

OkHttpClient client = new OkHttpClient.Builder()
    .dispatcher(new Dispatcher(executor))
    .build();

String url = "https://api.example.com/data";
Request request = new Request.Builder()
        .url(url)
        .build();

client.newCall(request).enqueue(new Callback()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Failure(Call call, IOException e) {
        // 使用executor切换到主线程,更新UI
        executor.execute(() -> {
            // 更新UI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sponse(Call call, 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IOException {
        // 使用executor切换到主线程,更新UI
        executor.execute(() -> {
            // 更新UI
        });
    }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定义了一个 HandlerExecutor 类,它实现自 Executor 接口,使用了Android的 Handler 来确保任务在主线程执行。这样就可以安全地在异步请求的回调中更新UI了。注意,这里的 HandlerExecutor 只是为了演示目的,实际上在OkHttp内部已经默认提供了异步请求与线程池的结合使用机制,通常情况下,你不需要手动实现这样的工具类。

总结来说,通过合理的使用线程池和异步请求机制,可以极大提高应用处理网络请求的效率和响应性。同时,线程池的引入还能有效控制并发执行的任务数,保证应用在高负载情况下仍然稳定运行。

6. 连接池和HTTP/2支持

6.1 连接池的工作机制

6.1.1 连接池的基本概念

连接池是网络编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管理多个网络连接的复用和共享。在没有连接池的情况下,每次发起网络请求都需要建立新的连接,然后断开,这无疑会增加网络延迟和资源消耗。连接池允许应用程序创建一组预先配置的连接,并在需要时重用这些连接。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创建连接所需的时间,还可以减少系统的资源消耗。

6.1.2 OkHttp连接池的配置和应用

在OkHttp中,连接池是通过 ConnectionPool 类来管理的。默认情况下,OkHttp已经为我们配置了一个连接池,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定义。以下是一个自定义 ConnectionPool 的示例代码:

val connectionPool = ConnectionPool(
    5,                // 最大空闲连接数
    5,                // 每个主机地址的空闲连接数
    TimeUnit.MINUTES  // 空闲连接存活时间
)

val client = OkHttpClient.Builder()
    .connectionPool(connectionPool)
    .build()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创建了一个 ConnectionPool 实例,指定了最多有5个空闲连接,每个主机地址最多5个空闲连接,并且这些空闲连接可以在5分钟后被回收。这个配置对于大多数应用来说已经足够了,但对于需要处理大量并发连接的应用,可能需要更多的定制。

6.2 HTTP/2的支持与优化

6.2.1 HTTP/2在OkHttp中的实现

HTTP/2是一种新的网络协议,它在HTTP/1.x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如多路复用、头部压缩、服务器推送等。OkHttp从3.8版本开始默认支持HTTP/2。在客户端代码中,我们不需要做任何特别的配置就可以使用HTTP/2,因为OkHttp会自动选择最佳的协议进行通信。如果需要明确指定使用HTTP/2,可以这样配置:

val client = OkHttpClient.Builder()
    .protocols(listOf(Protocol.HTTP_2, Protocol.HTTP_1_1))
    .build()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通过 protocols 方法指定了客户端支持的协议列表,首先尝试使用HTTP/2,如果失败则回退到HTTP/1.1。

6.2.2 使用HTTP/2带来的优势

使用HTTP/2主要带来了以下几个优势:

  • 多路复用 :在同一个TCP连接中可以并行处理多个请求和响应,从而减少延迟。
  • 头部压缩 :使用HPACK算法压缩头部信息,减少传输的开销。
  • 服务器推送 :服务器可以推送资源给客户端,减少客户端的请求次数。

使用HTTP/2可以极大提高网络通信的效率,尤其是在高延迟的网络环境下,效果更加明显。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服务器也必须支持HTTP/2才能实现这些优势。在开发中,确保服务端和客户端都支持HTTP/2,才能充分利用这一新协议的优势。

以上章节详细介绍了OkHttp中连接池和HTTP/2支持的工作机制,以及如何配置和应用这些高级特性。理解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应用的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7. 响应缓存应用与网络请求性能优化

7.1 响应缓存的实现与策略

7.1.1 缓存的原理和类型

在现代网络应用中,缓存是提高响应速度、减少服务器负载和节省带宽的重要技术。缓存的原理主要基于存储临时数据,以供重复使用,避免每次都从远程服务器重新获取。缓存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私有缓存 :由单一用户使用,不与其他用户共享。浏览器缓存通常属于私有缓存。
  • 共享缓存 :由多个用户共享。例如,CDN(内容分发网络)缓存和代理服务器缓存就是典型的共享缓存。
  • 内存缓存 :数据临时存储在内存中,速度快但容量有限。
  • 磁盘缓存 :数据存储在硬盘上,容量大但速度较慢。

缓存策略通常涉及缓存的读取、存储、失效和更新等机制,包括:

  • 缓存命中 :请求的数据在缓存中找到,直接从缓存读取。
  • 缓存失效 :请求的数据不在缓存中,需要从远程服务器获取。
  • 缓存过期 :即使数据在缓存中,但已经超过了规定的存储时间或版本,需要验证或重新获取。
  • 缓存预取 :在用户实际请求之前,预先加载可能需要的数据。

7.1.2 OkHttp中的缓存控制

OkHttp提供了一套灵活的缓存控制机制,开发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定制缓存行为。以下是如何在OkHttp中实现缓存控制:

首先,需要配置OkHttpClient实例,使其支持缓存:

val cacheDirectory = File(context.cacheDir, "httpCache")
val cacheSize = 10 * 1024 * 1024 // 10 MiB
val cache = Cache(cacheDirectory, cacheSize.toLong())

val client = OkHttpClient.Builder()
    .cache(cache)
    .addInterceptor(cacheControlInterceptor())
    .build()

上述代码创建了一个缓存目录,并定义了缓存大小。 cacheControlInterceptor 是一个拦截器,可以用来决定如何根据服务器响应来缓存请求:

private val cacheControlInterceptor = Interceptor { chain ->
    val originalResponse = chain.proceed(chain.request())
    val maxStale = 60 * 60 * 24 // tolerate 1-day stale data when network is off
    originalResponse.newBuilder()
        .header("Cache-Control", "public, max-age=${maxAge}")
        .header("Expires", Date(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maxAge * 1000).toString())
        .build()
}

在上面的拦截器中,通过修改响应头来控制缓存。 Cache-Control Expires 是关键的HTTP头部,用于告诉客户端和中间件该资源的缓存有效期。

7.2 网络请求性能的优化方法

7.2.1 性能基准测试与监控

在对网络请求性能进行优化之前,必须了解当前的性能基准。基准测试可以通过模拟用户请求来评估网络应用的性能,包括:

  • 响应时间 :从发起请求到接收到响应的时间。
  • 吞吐量 :在单位时间内处理的请求数量。
  • 成功率 :请求成功完成的比例。

监控工具可以帮助持续跟踪性能指标,例如:

  • Google PageSpeed Insights :用于分析网页性能。
  • New Relic :提供实时监控和分析。
  • Firebase Performance Monitoring :用于移动应用的性能追踪。

7.2.2 优化网络请求的实践技巧

  • 使用HTTPS :HTTPS能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现代浏览器会优先使用HTTPS连接。
  • 压缩传输数据 :通过压缩请求和响应体来减少传输的数据量,常用的压缩算法有Gzip。
  • 优化图片资源 :对图片进行压缩,使用WebP等高效格式。
  • 减少重定向次数 :重定向会导致额外的网络往返,应当尽量减少或合并。
  • 使用CDN :内容分发网络可以将内容缓存到全球多个节点,加快资源的加载速度。

除了上述实践技巧,还可以使用OkHttp提供的连接池和HTTP/2支持来进一步优化性能。

通过结合缓存策略和性能优化技巧,可以显著提高网络请求的效率,改善用户体验。开发者应当持续监控应用性能,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措施,以确保应用在网络条件多变的环境下仍能保持最佳表现。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OkHttp是Square公司开发的高效HTTP客户端库,用于Android应用开发。本实例深入演示了如何在Android项目中高效使用OkHttp,包括引入库依赖、创建OkHttpClient实例、进行同步和异步请求、并发处理、以及利用OkHttp的高级功能如连接池、HTTP/2支持、响应缓存和拦截器来提升网络请求性能和用户体验。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