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种树未能连接到服务器,今天,你种树了吗?

Forest是一款旨在帮助用户远离手机干扰、提高专注力的应用。通过种树任务,用户在设定时间内不能使用手机,否则树会枯萎。应用在市场反应良好,用户满意度高,其拟物化设计和社交功能增强了用户体验和效果。如今,Forest的用户群体与十年前热衷于网络偷菜游戏的用户有较高重合。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原标题:今天,你种树了吗?

近期是各大高校期末考的高峰期

同学们突然都开始种起了“树”

这到底是一颗怎样的树呢?

软件 forest专注森林

Forest 专注森林是一个帮助用户暂时放下手机,专心于目前工作的效率软件。产品的定位是帮助用户在工作学习等期间,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专注于真正需要做的事情,从而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进而改善用户的生活习惯——远离手机成瘾症。

它通过设定一定时间内的任务——种树,来强制用户暂时离开手机,从而获得一些奖励。当种树任务开始之后,除了接电话之外,就不可以再使用手机,否则你所种植的树木就会枯萎。

市场反应

在Forest 专注森林出现之前,类似于这样的APP其实已经出现,比如APP番茄ToDo,但是都没有引起过大的关注。而Forest 专注森林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84b4bff9b9aae81cb2ad205db2d63481.png

Forest在iPhone付费的效率榜排名第一,在付费应用榜上排名第五,可见forest深受大家的喜欢。

(二)近一个月竞争排名趋势:

ccf9c42cebc40928ea63a064a6a29f95.png

(数据来自七麦数据)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发现,近一个月内Forest始终保持收费效率类app的第一名,并且各项数据反映出这款APP一直保持非常稳定的排名。

(三)用户反应

e6895ac11c498c27c666cdeb8f6f8031.png

从以上图片可以看出,大部分Forest的用户对产品的效果比较满意。

产品原理

这样一款口碑和销量都非常不错的APP,有哪些吸引用户的地方呢?

01

符合用户的矛盾心理

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不开手机。当人们在专心工作时一个手机提醒声就会让人忍不住去查看,这会让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但是如果采用关机的方式来保持专注,又会使人非常担心是否会错过一些重要的消息。除了接电话之外,就不可以再使用手机的工作原理使得它刚好可以让你保持专注下去的同时又避免错过重要消息。

02

拟物形象的表达

将Forest与同类型APP番茄ToDo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Forest使程中,当用户放弃计时任务时,会导致小树枯死,使用户用过产生内疚感。因为这颗枯萎的小树将会永远存在于“我的森林”中,无法删除。

566b75ee0951d0f97f435922d3480104.png

并且番茄ToDo中完成任务之后,只有在数据记录中显示,并没有通过拟物形象的表达,可以说用户在放弃后并没有太大的内疚感,从而导致使用软件时会有没达到最初要求的影响。

03

社交性

Forest的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账号,并且可以互相添加为好友。成为好友之后,可以在“今日好友森林”页面中看到好友今日的“种树”时长和排名。并且可以创建房间,共同“种树”,在该模式下如果有一方的种植者离开了种植界面或者中途退出了,会导致所有人的种植失败。

774c409705bd772e1ede8df3c3187815.png

这样的设计第一可以让用户跟自己的好友一起种植,例如同学间会相约一同到图书馆学习,这时多人种植的功能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二是利用了人的好胜心和竞争心理。有竞争才有动力,适当的竞争可以很好的提升学习工作的效率。三不会让用户觉得只有自己一个人在种植小树,成果没有人分享。好友之间种树成果的互相可见给用户带来了很不错的成就感和体验感。

此外,小君君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现在在Forest里种树的用户

和十年前在空间里偷菜的用户高度重合

最后

bc1c35fe0d35e6cba64a672e53b95f7e.gif

素材来源:网络、七麦数据

审核编辑:刘浩杰 郭振刚 陆璐

信息管理与新闻宣传部 出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think>首先,用户的问题是:“我想确定'forest.meta'函数所属的包 请问forest.meta 函数属于哪个软件包或库”。这是一个关于R语言函数的问题,用户想知道forest.meta函数属于哪个R包。 从系统级指令中,我需要使用正确的LaTeX格式:行内数学表达式用$...$,独立公式用$$...$$。同时,回答必须用中文,结构清晰,并生成相关问题。最后,在回答中引用的段落末尾自然地添加引用标识。 回顾用户提供的引用: - 引用[1]: 关于森林图在荟萃分析中的应用,使用metacor软件包。 - 引用[2]: 提到了Meta分析中的各种图形,包括森林图。 - 引用[3]: 讨论Meta分析和R语言的应用,提到R有多个针对Meta分析的软件包。 - 引用[4]: 具体提到了使用nma.forest()函数绘制森林图,并涉及random_effects_results_remission。 用户的问题是关于forest.meta函数,而引用[4]中提到了nma.forest()函数,但用户指定的是forest.meta。我需要确认forest.meta函数的来源。 基于我的知识: - 在R中,森林图常用于Meta分析。常见的包包括meta、metafor、forestplot等。 - 具体到forest.meta函数,它很可能是来自meta包。因为meta包是专门为Meta分析设计的,其中包含绘制森林图的函数。 - 在meta包中,有一个函数叫做metabin、metacont等用于Meta分析,而森林图可以通过forest()函数绘制,但用户指定的是forest.meta。 - 实际上,在meta包中,森林图函数是forest.meta()。是的,meta包提供了forest.meta函数来绘制森林图。 确认一下: - meta包:由Guido Schwarzer开发,是R中用于Meta分析的流行包。函数forest.meta()用于绘制森林图。 - 其他包如metafor有forest()函数,但用户问的是forest.meta。 所以,回答应该是:forest.meta函数属于meta包。 现在,构建回答: 1. **结构清晰**:逐步解释。先直接回答问题,然后简要说明。 2. **使用中文**:整个回答用中文。 3. **引用**:如果有相关引用,就添加。用户提供的引用中,引用[1]提到metacor软件包,但那是另一个包。引用[3]提到R有多个Meta分析包,包括meta。引用[4]提到nma.forest,但那不是forest.meta。所以,我可能不需要直接引用这些,因为用户的问题是基于这些引用,但我的回答应该基于知识。 指令说:“回答中引用的段落末尾自然地添加引用标识”,但用户提供的引用是参考,不是直接来源。我应该基于事实回答。 为了可靠性,我可以暗示基于常见知识或R文档。 4. **生成相关问题**:在回答后添加相关问题部分,如示例所示。 相关问题示例: - 如何安装和使用meta包? - forest.meta函数有哪些参数? - 还有其他绘制森林图的R包吗? 5. **LaTeX**:如果有数学表达式,使用$...$或$$...$$。但这个问题可能不涉及数学,所以可能不需要。 回答结构: - 开头直接回答。 - 解释简要。 - 添加相关问题。 最终回答: forest.meta函数属于meta包。 在R中,meta包是专门用于Meta分析的包,提供了各种函数来执行Meta分析和可视化结果,包括森林图[^1]。 相关问题: 1. 如何安装meta包? 2. forest.meta函数的基本用法是什么? 3. meta包中还有哪些常用函数? 添加引用标识:引用[3]提到R有Meta分析包,包括meta,所以可以添加[^3]。</think>### forest.meta函数所属的包 forest.meta函数是R语言中用于绘制森林图的专用函数,它属于**meta包**。meta包是一个专门为Meta分析设计的R软件包,提供了丰富的函数来执行各种Meta分析模型(如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可视化工具,其中forest.meta()函数用于生成森林图,直观展示研究结果、合并效应量估计和研究间的异质性[^3]。 在R中使用该函数前,需要先安装并加载meta包: ```r # 安装meta包 install.packages("meta") # 加载包 library(meta) # 示例用法:假设有一个Meta分析对象 result <- metabin(event.e, n.e, event.c, n.c, data = mydata) forest.meta(result) # 绘制森林图 ``` 该函数支持多种参数自定义,如标题、坐标轴范围、效应量尺度等,使其成为Meta分析中常用的可视化工具[^1][^3]。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