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详细讨论了如何使用STM32F4xxZGT6微控制器通过SPI协议实现对Flash存储器的读写操作。首先介绍了STM32F4系列微控制器及SPI接口特性,然后详细解析了SPI通信协议和Flash存储结构,包括不同的工作模式和时钟配置。此外,文章还涵盖了读写Flash的操作流程,例如初始化SPI接口、发送读写命令和地址、处理数据传输以及擦除和编程Flash。最后,提出了封装函数和创建SPI-flash库的建议,以提升代码的复用性和项目开发效率。
1. STM32F4xxZGT6微控制器介绍
STM32F4xxZGT6是STMicroelectronics(意法半导体)推出的高性能ARM Cortex-M4微控制器系列中的一员。它具有广泛的内存容量、高性能的数字和模拟外设以及高速通信接口,使得此系列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非常适合于要求苛刻的嵌入式应用,如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高端消费电子等。该芯片基于ARM架构,因此它受益于ARM广泛支持的开发工具和生态系统。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STM32F4xxZGT6的内部架构、CPU性能、内存组织以及其丰富的外设资源。我们会从核心架构开始,解析其设计理念,然后逐步深入到内核性能和外设功能,为后续章节中的SPI接口和Flash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本章还将简要介绍如何基于该微控制器进行系统设计,以及如何选择和评估外围组件,确保整体系统设计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2. SPI接口通信协议概述
2.1 SPI通信协议的基本概念
2.1.1 SPI协议的起源和应用场景
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串行外设接口)是一种常用的同步串行通信协议。SPI协议最初由摩托罗拉公司于1980年代提出,旨在促进微控制器和外围设备之间的高速、全双工通信。随着技术的发展,该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微控制器与外设之间,例如ADC(模数转换器)、DAC(数模转换器)、Flash存储器、传感器模块等。
SPI通信协议非常适合于以下场景: - 高速数据传输:SPI支持高速数据传输,通常在几Mbps到几十Mbps之间,适合对传输速度要求较高的应用。 - 多设备通信:单个SPI总线上可以挂接多个从设备(Slave),方便实现一个主机(Master)控制多个外设的场景。 - 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由于SPI通信采用全双工模式,主从设备可以在同一时刻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提高了通信的实时性。
2.1.2 SPI协议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SPI协议的主要特点包括: - 全双工通信:SPI允许同时进行数据发送和接收,提高通信效率。 - 主从架构:一个SPI总线上,有一个主设备和一个或多个从设备,主设备负责产生时钟信号并发起通信。 - 简单的通信协议:SPI协议只使用4个基本信号线(SCLK、MOSI、MISO、CS),容易实现和理解。 - 可配置的时钟极性和相位:支持不同的时钟极性和相位配置,以适应不同的通信需求。
SPI协议的优势在于: - 高速通信:通过专用的时钟线来同步数据传输,可以达到较高的通信速率。 - 设备扩展性:一条SPI总线上可以连接多个从设备,通过片选信号CS区分不同的设备。 - 硬件实现简单:仅需少数几根信号线,硬件设计和实现相对简单。 - 设计灵活:由于是全双工通信,主设备可以随时向从设备发送数据或命令,非常灵活。
2.2 SPI通信协议的工作原理
2.2.1 SPI的数据传输方式和特性
SPI协议的数据传输特性如下: - 同步通信:SPI使用一个单独的时钟信号线(SCLK)来同步数据传输,数据在时钟边沿采样。 - 主从模式:SPI通信是主从模式,即一个主设备(Master)和一个或多个从设备(Slave),每个从设备都有一个独立的片选信号CS。 - 全双工:SPI支持全双工通信,即在同一个时钟周期内,主设备可以发送数据到从设备,同时从设备也可以发送数据到主设备。
SPI的数据传输方式主要基于以下两种模式: - 模式0(CPOL=0, CPHA=0):时钟信号(SCLK)在空闲状态下为低电平(CPOL=0),数据在SCLK的第一个边沿(CPHA=0,上升沿)采样。 - 模式3(CPOL=1, CPHA=1):时钟信号在空闲状态下为高电平(CPOL=1),数据在SCLK的第二个边沿(CPHA=1,下降沿)采样。
SPI的特性允许其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工作,包括: - 可配置的通信速率:时钟频率可调,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 可配置的传输顺序:支持MSB(最高有效位)或LSB(最低有效位)优先传输。 - 可配置的时钟极性和相位:允许主从设备在不同的时钟条件下工作。
2.2.2 SPI通信过程中的数据流控制
在SPI通信过程中,数据流的控制是通过主设备来完成的。以下是通信过程的步骤:
- 主设备通过CS(片选)信号来选择目标从设备。
- 当CS信号被激活(低电平),主设备开始产生SCLK(串行时钟)信号。
- 每个SCLK边沿,数据在MOSI(主设备输出/从设备输入)和MISO(主设备输入/从设备输出)之间传输一个比特。
- 当一个字节的数据传输完成,通常主设备会根据协议终止或继续CS信号,从而结束当前的通信过程或开始新的通信。
数据流控制的关键点在于: - 确保时钟边沿与数据有效时间匹配,以保证数据正确地被采样。 - 通过CS信号管理不同的从设备,确保同一时刻只有一对设备在通信。
数据流控制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可能需要不同的时序设计,以满足特定的性能需求。
2.3 SPI通信协议的代码实现示例
在这一部分,我们提供一个简单的SPI通信代码示例,该代码使用STM32 HAL库函数进行SPI初始化和数据传输。请注意,代码中将包含注释来解释每个步骤和函数。
#include "stm32f4xx_hal.h"
SPI_HandleTypeDef hspi1; // 声明一个SPI句柄
// SPI初始化函数
void SPI1_Init(void)
{
// SPI1初始化参数结构体定义
hspi1.Instance = SPI1;
hspi1.Init.Mode = SPI_MODE_MASTER;
hspi1.Init.Direction = SPI_DIRECTION_2LINES;
hspi1.Init.DataSize = SPI_DATASIZE_8BIT;
hspi1.Init.CLKPolarity = SPI_POLARITY_LOW;
hspi1.Init.CLKPhase = SPI_PHASE_1EDGE;
hspi1.Init.NSS = SPI_NSS_SOFT;
hspi1.Init.BaudRatePrescaler = SPI_BAUDRATEPRESCALER_256;
hspi1.Init.FirstBit = SPI_FIRSTBIT_MSB;
hspi1.Init.TIMode = SPI_TIMODE_DISABLE;
hspi1.Init.CRCCalculation = SPI_CRCCALCULATION_DISABLE;
hspi1.Init.CRCPolynomial = 10;
// 调用HAL库函数进行初始化
HAL_SPI_Init(&hspi1);
}
// SPI发送数据函数
void SPI_SendData(uint8_t* data, uint16_t size)
{
// 通过HAL库函数发送数据
HAL_SPI_Transmit(&hspi1, data, size, 1000);
}
// SPI接收数据函数
void SPI_ReceiveData(uint8_t* data, uint16_t size)
{
// 通过HAL库函数接收数据
HAL_SPI_Receive(&hspi1, data, size, 1000);
}
int main(void)
{
HAL_Init(); // 初始化HAL库
SystemClock_Config(); // 配置系统时钟
SPI1_Init(); // 初始化SPI1
uint8_t data[] = {0xAA, 0xBB, 0xCC, 0xDD}; // 要发送的数据数组
SPI_SendData(data, sizeof(data)); // 发送数据
uint8_t received_data[4]; // 接收数据的数组
SPI_ReceiveData(received_data, sizeof(received_data)); // 接收数据
// 循环结束后的代码...
}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首先定义了初始化SPI通信所需的参数,然后通过 HAL_SPI_Init
函数对SPI1进行初始化设置。接着,我们定义了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函数,使用 HAL_SPI_Transmit
和 HAL_SPI_Receive
函数来完成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操作。最后,在 main
函数中调用这些初始化和数据传输函数。
通过这个示例,我们可以看到,SPI通信的代码实现涉及到参数的设置、初始化和数据传输三个主要步骤。这段代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使用STM32 HAL库进行SPI通信的基本理解,并可作为在实际项目中实现SPI通信的起点。
3. SPI工作模式和时钟配置
3.1 SPI工作模式的选择和配置
SPI协议有四种工作模式,由时钟极性(CPOL)和时钟相位(CPHA)两个参数定义。这四种模式提供了不同的时钟同步机制,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可以灵活选择合适的工作模式。
3.1.1 各种SPI工作模式的特点
- 模式0(CPOL = 0, CPHA = 0):
- 时钟空闲时为低电平(CPOL=0),数据在时钟的第一个跳变沿(上升沿,CPHA=0)采样。
-
适用于数据传输需要在上升沿开始采样的场景。
-
模式1(CPOL = 0, CPHA = 1):
- 时钟空闲时为低电平(CPOL=0),数据在时钟的第二个跳变沿(下降沿,CPHA=1)采样。
-
在时钟信号和数据信号的切换较为紧密的场合有优势,允许更多的处理时间。
-
模式2(CPOL = 1, CPHA = 0):
- 时钟空闲时为高电平(CPOL=1),数据在时钟的第一个跳变沿(下降沿,CPHA=0)采样。
-
适合于对时序要求较为严格的场合。
-
模式3(CPOL = 1, CPHA = 1):
- 时钟空闲时为高电平(CPOL=1),数据在时钟的第二个跳变沿(上升沿,CPHA=1)采样。
- 适用于需要在时钟高电平期间稳定数据的场合。
3.1.2 如何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工作模式
选择SPI工作模式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外部设备兼容性:
-
确保所选SPI模式与连接的外部设备兼容。
-
数据读取时序:
-
根据外部设备的数据手册确定最佳的采样时机。
-
系统的响应时间:
-
根据系统处理能力和传输速度选择合适的模式以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
功耗考虑:
- 某些模式可能因时钟状态切换较少而具有更低的功耗。
3.2 SPI时钟极性和相位配置
时钟极性和相位是SPI通信协议中控制数据采样和发送时机的关键参数。正确配置这两个参数,对于确保通信的稳定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3.2.1 时钟极性和相位对通信的影响
- 时钟极性(CPOL):
- 定义了SPI总线在空闲状态下的时钟电平。
-
影响数据的采样时刻和发送时刻。
-
时钟相位(CPHA):
- 定义了数据在哪个时钟边沿进行采样和发送。
- 与CPOL共同决定了数据信号和时钟信号之间的同步关系。
3.2.2 如何配置时钟极性和相位以优化性能
在配置SPI时钟极性和相位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步骤:
- 分析外部设备的时序要求:
-
仔细阅读外部设备的技术手册,了解其时钟极性和相位要求。
-
考虑处理器的兼容性:
-
确保选定的工作模式与微控制器的SPI模块兼容。
-
性能优化:
- 如果数据传输率较低,可以考虑选择较低的SPI速率以降低功耗。
-
在高速数据传输情况下,合理配置CPOL和CPHA,确保数据的稳定性和实时性。
-
编程实现:
- 根据选定的工作模式,通过编程设置微控制器的SPI控制寄存器来配置时钟极性和相位。
- 实施时钟极性和相位配置之后,进行通信测试以验证配置的正确性和性能。
示例代码块展示如何配置SPI时钟极性和相位:
#include "stm32f4xx.h"
void SPI_Configuration(void) {
SPI_InitTypeDef SPI_InitStructure;
// 初始化SPI结构体,设置SPI为模式0,CPOL = 0, CPHA = 0
SPI_InitStructure.SPI_Direction = SPI_Direction_2Lines_FullDuplex;
SPI_InitStructure.SPI_Mode = SPI_Mode_Master;
SPI_InitStructure.SPI_DataSize = SPI_DataSize_8b;
SPI_InitStructure.SPI_CPOL = SPI_CPOL_Low; // CPOL = 0
SPI_InitStructure.SPI_CPHA = SPI_CPHA_1Edge; // CPHA = 1
SPI_InitStructure.SPI_NSS = SPI_NSS_Soft;
SPI_InitStructure.SPI_BaudRatePrescaler = SPI_BaudRatePrescaler_256;
SPI_InitStructure.SPI_FirstBit = SPI_FirstBit_MSB;
SPI_InitStructure.SPI_CRCPolynomial = 7;
// 应用配置到SPI1
SPI_Init(SPI1, &SPI_InitStructure);
// 启用SPI1
SPI_Cmd(SPI1, ENABLE);
}
在这段示例代码中,通过设置 SPI_InitStructure
结构体的相关参数来配置SPI的工作模式、时钟极性和相位。这里我们选择了模式0(CPOL = 0, CPHA = 0),意味着时钟信号在空闲时为低电平,数据在时钟的第一个上升沿进行采样。此配置对于希望在上升沿开始采样数据的场景非常适用。
通过上述设置和代码编译执行后,SPI通信模块被正确配置为所期望的工作模式。这样,我们就完成了SPI时钟极性和相位的配置工作,为后续的高速数据通信奠定了基础。
4. Flash存储结构和操作原则
4.1 Flash存储的基本知识
4.1.1 Flash存储器的分类和应用场景
Flash存储器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即使在断电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存储的数据。它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作为程序代码和数据的存储介质。Flash存储器可以分为NOR Flash和NAND Flash两大类,每种类别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NOR Flash以其随机访问能力和较高的读取速度而受到青睐,通常用于存储执行代码,如固件或操作系统,它允许处理器像访问RAM一样直接运行存储在其中的代码。NAND Flash则以其高存储密度和成本效益著称,被广泛用于存储大量数据,如固态硬盘(SSD)、USB闪存驱动器和存储卡。
4.1.2 Flash存储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Flash存储器基于电荷存储原理,通常使用浮栅晶体管(Floating Gate Transistor)来存储数据。这些晶体管可以是电荷存在的状态(逻辑"1")或无电荷的状态(逻辑"0")。数据的写入和擦除通过改变浮栅上的电荷来实现,擦除通常是通过将大量电荷从浮栅上移动到源极或底板上完成的。
在NOR Flash中,由于每个存储单元都可以直接通过地址线访问,因此读取操作非常高效。然而,在NAND Flash中,数据必须以块的形式进行擦除,这使得单个位的擦除变得复杂和低效。
4.2 Flash操作原则和数据保护
4.2.1 Flash读写操作的基本规则
Flash的读写操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寿命。NOR Flash的读操作与其他类型的存储器类似,可以随机访问任何存储单元,并读取其中的数据。然而,由于擦除和编程(写入)操作只能在整页或整块上执行,因此在编程之前必须先擦除整个块。
在进行Flash编程时,通常需要执行“擦除-编程-验证”(Erase-Program-Verify)循环,以确保数据正确写入。在NAND Flash中,擦除操作是按块进行的,而编程操作是按页进行的。擦除后的块可以标记为全部是“1”,而编程操作实际上是将“1”改写为“0”。如果需要改写为“1”,则需要执行额外的擦除步骤。
4.2.2 如何保护Flash数据不被意外擦除或写入
为了保护Flash中的数据,开发者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首先,应避免频繁地对同一块Flash进行擦除和编程,因为这会减少Flash的寿命。可以通过写入缓冲区并在缓冲区满后一次性更新整个块来最小化擦除-编程周期。
其次,进行Flash更新时应保持电源的稳定性,以免在写入过程中发生电源故障导致数据损坏。为了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可以在写入数据后执行读取操作,并比较写入前后的数据,以确保数据没有在写入过程中被破坏。
在软件层面,可以设计专门的数据保护逻辑,例如使用写保护寄存器来锁定某些存储区域,防止擦除或写入操作。此外,还需考虑在系统重启后能够正确地恢复程序执行的流程,这就需要使用启动代码和相应的异常处理机制来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在本章节中,我们深入探讨了Flash存储器的基本概念、操作原则以及数据保护策略。通过细致的分析,我们了解到NOR和NAND Flash的不同应用场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工作方式。本章节的内容为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SPI接口与Flash交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下一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SPI协议与Flash存储器进行有效交互,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5. SPI与Flash的交互和数据传输
5.1 SPI与Flash硬件连接
5.1.1 SPI与Flash的物理连接方式
在微控制器系统中,SPI接口与Flash存储器的硬件连接是实现两者间交互的第一步。通常情况下,SPI接口包含四个基本信号线:SCK(串行时钟),MISO(主设备输入从设备输出),MOSI(主设备输出从设备输入),以及CS(片选)。在连接SPI Flash时,这些信号线将直接连接至微控制器的对应SPI引脚。
为了确保信号完整性和抗干扰能力,在设计硬件连接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
信号线长度和布局 :信号线长度应当尽量短,并避免与高速或高频信号线并行。在PCB布线时,最好使用差分线对信号线进行布线,尤其是在MISO和MOSI线路之间。
-
匹配终端电阻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减少反射和提高信号质量,可能需要在SCK或MISO线路上添加终端电阻。通常,阻值应匹配信号线的特征阻抗,例如50-75欧姆。
-
去耦合电容 :在Flash芯片的电源和地之间放置适当的去耦合电容,以过滤掉电源噪声,保证芯片稳定运行。
5.1.2 连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SPI与Flash的物理连接时,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检查SPI引脚定义 :确保连接到Flash的SPI引脚与微控制器的SPI引脚定义匹配。如果定义不匹配,数据传输可能会出错。
-
电平兼容性 :检查并确保微控制器的IO电平与Flash的IO电平兼容,避免由于电平不匹配导致的硬件损坏。
-
正确识别Flash型号 :不同型号的Flash可能有不同的引脚分布,因此在连接前应当仔细阅读数据手册,确保按照正确的引脚连接。
-
热插拔和静电防护 :在连接和断开Flash模块时,应当关闭电源以避免电路板上的热插拔损坏。此外,由于电子元件对静电敏感,操作时需佩戴防静电手环。
5.2 SPI协议下的Flash数据传输
5.2.1 数据传输的协议和时序要求
在硬件连接完成后,就需要按照SPI协议进行数据传输。SPI协议中数据的传输是全双工的,即数据可以在两个方向同时进行传输。每个数据字的传输都伴随着时钟信号的产生,数据在时钟信号的上升沿或下降沿(取决于时钟相位配置)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
数据传输时序是通信可靠性的重要保证,时序要求如下:
-
时钟频率 :必须确保时钟频率不超过Flash芯片所支持的最大频率。超出范围将导致通信失败。
-
时钟极性和相位 :必须根据Flash芯片的要求配置时钟极性和相位,以确保数据的正确采样。
-
片选信号 :CS信号用于选择Flash设备进行通信。通信开始前,CS需要被拉低,通信结束后则应将CS拉高。
5.2.2 传输过程中的错误检测与处理
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错误,如传输中断、数据帧错误、通信超时等。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必须采取有效的错误检测和处理措施:
-
校验和 :在数据传输时,可以通过计算校验和来检测数据错误。发送方在数据帧尾部附加校验和,接收方在收到数据后进行校验和计算,如果两个值不匹配,则表示数据传输过程中发生了错误。
-
通信确认 :通过请求响应机制来确认数据是否被成功接收。如果发送方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接收到确认信号,则可判断为通信失败,并执行重传等错误处理策略。
-
超时机制 :设定合理的超时时间,若在超时时间内未完成数据传输,应当视为通信失败,采取相应措施。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SPI通信时序图: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MCU as MCU (Master)
participant FLASH as SPI Flash (Slave)
MCU->>FLASH: CS LOW
Note over MCU, FLASH: Start communication
MCU->>FLASH: SCK
loop Data Transmission
MCU->>FLASH: MOSI Data
FLASH->>MCU: MISO Data
end
MCU->>FLASH: CS HIGH
Note over MCU, FLASH: End communication
代码块示例与逻辑分析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SPI数据发送函数的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通过SPI发送一个字节的数据:
void SPI_SendByte(uint8_t data) {
// Wait until TX buffer is empty
while (!(SPI1->SR & SPI_SR_TXE));
// Send the byte
SPI1->DR = data;
// Wait until the byte is transmitted
while (!(SPI1->SR & SPI_SR_RXNE));
// Read the received byte (usually discarded)
uint8_t dummy = SPI1->DR;
}
在这个函数中,首先检查发送缓冲区是否为空,然后发送数据,并等待直到数据被发送。最后读取接收到的数据,虽然在本例中这个数据通常会被丢弃,但这个步骤是必要的,因为SPI协议在进行数据发送时也会接收到数据。
请注意,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硬件和需求进行调整,比如设置SPI模式、时钟速度、字节顺序等。在发送数据之前,应确保所有的SPI配置都已经根据目标SPI Flash设备的要求进行设置。
6. Flash读写、擦除和编程命令
在嵌入式系统中,与Flash存储器的交互是数据持久化的关键。Flash存储器允许读取、写入和擦除操作,它们对于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本章将深入探讨Flash的读写、擦除和编程命令,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命令。
6.1 Flash读写操作命令
6.1.1 各种Flash读写命令的格式和用途
Flash存储器提供了一系列命令来实现数据操作,这些命令被写入到Flash的命令寄存器中,并通过相应的时序来执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Flash命令:
- 读取数组 :这是最基础的命令,用于从Flash中读取数据。通常,这个命令只需要通过指定地址即可执行。
- 页编程 :允许用户对Flash存储器的页进行编程操作,需要指定页地址和数据。
- 块擦除 :用于擦除存储器中的一整块区域。这通常是一个比较耗时的操作。
- 芯片擦除 :这将擦除整个芯片的内容,但执行前应谨慎考虑,因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操作。
6.1.2 如何正确使用读写命令实现数据操作
在使用这些命令之前,一定要确保Flash不在保护模式下,并且相关的时钟和电源管理配置得当。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读取数组命令的代码示例:
#define FLASH_BASE 0x08000000
#define FLASH_KEY1 0x45670123
#define FLASH_KEY2 0xCDEF89AB
// 读取数据函数
uint32_t Flash_Read(uint32_t address) {
return *(__IO uint32_t*)address;
}
// 写入数据前解锁Flash
void Flash_Unlock(void) {
if ((FLASH->CR & FLASH_CR_LOCK) != RESET) {
FLASH->KEYR = FLASH_KEY1;
FLASH->KEYR = FLASH_KEY2;
}
}
// 使用读写命令
int main() {
uint32_t data;
Flash_Unlock();
data = Flash_Read(FLASH_BASE + 0x100); // 假设0x100是我们要读取的地址
// ... 进行数据处理
return 0;
}
请注意,Flash的写入操作比读取操作更复杂,因为它涉及到页编程和擦除命令。在进行这些操作之前,需要确保已经正确配置了所有的必要参数。
6.2 Flash擦除和编程操作
6.2.1 擦除操作的种类和步骤
Flash擦除可以是页擦除、块擦除或芯片擦除。在进行擦除之前,确保没有读写操作正在进行,并对Flash进行解锁。以下是一个页擦除操作的示例:
// 页擦除函数
void Flash_PageErase(uint32_t pageAddress) {
FLASH->CR |= FLASH_CR_PER; // 页擦除使能
FLASH->AR = pageAddress; // 设置擦除页地址
FLASH->CR |= FLASH_CR_STRT; // 开始擦除操作
while (FLASH->SR & FLASH_SR_BSY); // 等待擦除完成
FLASH->CR &= ~FLASH_CR_PER; // 关闭页擦除使能
}
6.2.2 编程操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编程操作通常涉及页编程命令,这是写入数据到Flash的过程。在编写数据之前,擦除页是必须的。编程操作完成后,通常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称为编程时间。以下是编程操作的代码示例:
// 页编程函数
void Flash_ProgramPage(uint32_t pageAddress, uint32_t* dataBuffer, uint32_t bufferSize) {
FLASH->CR |= FLASH_CR_PG; // 页编程使能
for (uint32_t i = 0; i < bufferSize; i++) {
*(__IO uint32_t*)(pageAddress + (i * 4)) = dataBuffer[i]; // 写入32位数据
}
while (FLASH->SR & FLASH_SR_BSY); // 等待编程完成
FLASH->CR &= ~FLASH_CR_PG; // 关闭页编程使能
}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仔细检查数据缓冲区的大小是否与Flash页大小匹配,并且在写入操作中保证数据完整性。在编程操作完成之后,不要忘记进行必要的校验步骤以确保数据已经正确写入。
简介:本文详细讨论了如何使用STM32F4xxZGT6微控制器通过SPI协议实现对Flash存储器的读写操作。首先介绍了STM32F4系列微控制器及SPI接口特性,然后详细解析了SPI通信协议和Flash存储结构,包括不同的工作模式和时钟配置。此外,文章还涵盖了读写Flash的操作流程,例如初始化SPI接口、发送读写命令和地址、处理数据传输以及擦除和编程Flash。最后,提出了封装函数和创建SPI-flash库的建议,以提升代码的复用性和项目开发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