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PLC是核心控制单元,而串口通信是PLC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的重要方式。本实验聚焦三菱PLC的串口通讯功能,重点讲解如何通过MODBUS协议实现与PC之间的稳定通信。内容涵盖串口参数配置、MODBUS功能码编写、PC端通信程序开发、错误处理机制设计及通信稳定性优化。通过本实验,学习者可掌握PLC与上位机之间的完整通信流程,为SCADA系统、设备诊断和远程控制等应用打下基础。
1. PLC串口通信基础
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过串口通信与各类传感器、执行器及上位机进行数据交换,是实现设备间信息互通的关键技术。本章将从串口通信的基本原理出发,逐步深入探讨其在PLC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1.1 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的区别
通信方式 | 数据传输方式 | 传输速率 | 适用距离 | 线缆复杂度 |
---|---|---|---|---|
串行通信 | 逐位传输 | 较低 | 较长(RS-485可达1200米) | 低 |
并行通信 | 多位同时传输 | 高 | 短(通常小于10米) | 高 |
说明:
- 串行通信 适用于远距离、抗干扰强的工业环境,常见接口标准有 RS-232、RS-422、RS-485 。
- 并行通信 适用于高速、短距离的数据传输,如早期打印机接口。
2. MODBUS协议与通信模式详解
MODBUS协议是工业自动化领域最广泛使用的通信协议之一,具有结构简单、开放性强、兼容性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PLC、传感器、变频器、HMI等设备之间的通信。本章将深入剖析MODBUS协议的核心机制,包括其协议结构、通信模式(ASCII与RTU)、帧格式、校验机制以及在多从站环境中的应用策略,帮助读者构建完整的MODBUS通信知识体系,并为后续实际工程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2.1 MODBUS协议概述
2.1.1 MODBUS协议的发展与工业应用
MODBUS协议最初由Modicon公司于1979年提出,用于PLC之间的通信。作为一种开放的串行通信协议,MODBUS不依赖于特定的硬件平台,支持多种物理层(如RS-232、RS-485)和传输介质,因此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MODBUS协议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
应用场景 | 描述 |
---|---|
PLC与HMI通信 | 实现人机界面与PLC之间的数据交互 |
传感器数据采集 | 获取温度、压力、流量等模拟量数据 |
变频器控制 | 对电机频率、转速等参数进行远程控制 |
SCADA系统集成 | 作为通用协议实现上位机与下位机的数据采集与控制 |
MODBUS协议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开放性与兼容性,几乎所有的工业设备制造商都支持该协议,使其成为工业通信中的“通用语言”。
2.1.2 主从结构通信模型
MODBUS采用主从(Master-Slave)通信模型,即只有一个主设备(Master)可以主动发起通信请求,多个从设备(Slave)只能被动响应主设备的请求。
通信模型特点如下:
- 主设备 :发起请求,如PC、HMI、主PLC。
- 从设备 :响应请求,如从PLC、传感器、执行器。
- 单主多从 :一个主设备可连接最多247个从设备(地址范围1~247)。
- 半双工通信 :同一时刻只能一个设备发送数据。
使用Mermaid流程图表示MODBUS主从通信过程如下:
sequenceDiagram
主设备->>从设备1: 发送请求
从设备1-->>主设备: 返回响应
主设备->>从设备2: 发送请求
从设备2-->>主设备: 返回响应
2.2 MODBUS通信模式
MODBUS协议支持两种通信模式:ASCII(可读字符)模式和RTU(二进制)模式。两者在数据格式、通信效率和使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
2.2.1 ASCII模式的格式与特点
ASCII模式使用可读的ASCII字符进行数据传输,便于调试和日志记录,但通信效率较低。
ASCII帧结构示例:
:start_char:01:03:00:01:00:01:LRC_check:end_char
-
:start_char
:起始字符为冒号“:”; -
01
:从设备地址; -
03
:功能码; -
00 01
:起始地址; -
00 01
:寄存器数量; -
LRC_check
:LRC校验值; -
end_char
:结束字符为CRLF(回车换行)。
ASCII模式优点:
- 易于调试,适合人工读取;
- 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低速通信。
缺点:
- 通信效率低,占用更多带宽;
- 传输速度慢,不适合高速通信。
2.2.2 RTU模式的格式与优势
RTU(Remote Terminal Unit)模式采用二进制编码,数据以字节形式传输,通信效率高,是工业现场最常用的模式。
RTU帧结构示例:
[从站地址][功能码][数据域][CRC校验]
例如读取保持寄存器(功能码03)请求帧:
01 03 00 01 00 01 55 88
-
01
:从站地址; -
03
:功能码; -
00 01
:起始地址; -
00 01
:读取寄存器数量; -
55 88
:CRC校验值。
RTU模式优点:
- 数据传输效率高;
- 适合高速通信;
- 占用较少的带宽。
缺点:
- 数据不可读,调试难度大;
- 需要CRC校验确保数据完整性。
2.2.3 ASCII与RTU模式的对比分析
特性 | ASCII模式 | RTU模式 |
---|---|---|
编码方式 | ASCII字符 | 二进制字节 |
起始/结束符 | : / CRLF | 无 |
校验方式 | LRC | CRC |
通信效率 | 低 | 高 |
适用场景 | 调试、低速通信 | 工业现场、高速通信 |
数据可读性 | 高 | 低 |
在实际工程中,通常优先选择RTU模式,除非需要人工调试或与旧设备兼容。
2.3 协议帧结构解析
MODBUS协议帧结构由地址域、功能码、数据域和校验域组成,构成了完整的通信报文。
2.3.1 地址域、功能码、数据域与校验域的构成
地址域(Slave Address)
占1个字节,表示目标从设备的地址,取值范围为0~255,其中:
- 0x00:广播地址;
- 0x01~0xF7(1~247):有效从站地址;
- 0xF8~0xFF:保留地址。
功能码(Function Code)
占1个字节,表示主设备请求的操作类型,常见的功能码包括:
功能码 | 描述 |
---|---|
0x01 | 读取线圈 |
0x03 | 读取保持寄存器 |
0x05 | 写单个线圈 |
0x06 | 写单个寄存器 |
0x10 | 写多个寄存器 |
数据域(Data Field)
长度可变,具体取决于功能码和请求内容。例如读取寄存器时,数据域包含起始地址和寄存器数量。
校验域(Checksum)
根据通信模式不同,采用LRC(ASCII)或CRC(RTU)校验机制,确保数据完整性。
2.3.2 CRC与LRC校验机制
LRC校验(纵向冗余校验)
用于ASCII模式,计算方法如下:
def calculate_lrc(data):
lrc = 0
for byte in data:
lrc = (lrc + byte) & 0xFF
lrc = ((lrc ^ 0xFF) + 1) & 0xFF
return lrc
代码逻辑分析:
-
data
:输入的字节数据列表; - 对所有字节进行累加;
- 取反后加1,得到LRC校验值。
CRC校验(循环冗余校验)
用于RTU模式,广泛使用的16位CRC-16算法如下:
def calculate_crc(data):
crc = 0xFFFF
for byte in data:
crc ^= byte
for _ in range(8):
if crc & 0x0001:
crc >>= 1
crc ^= 0xA001
else:
crc >>= 1
return crc
代码逻辑分析:
- 初始化CRC寄存器为0xFFFF;
- 每个字节与CRC异或;
- 循环右移8次,若最低位为1,则异或多项式0xA001;
- 返回最终CRC值。
CRC具有更高的校验强度,适用于工业现场复杂环境。
2.4 实际通信中的MODBUS应用
2.4.1 通信握手过程与响应机制
MODBUS通信采用请求-响应机制,主设备发送请求后等待从设备响应,若超时未收到响应则重发请求或报错。
握手过程如下:
sequenceDiagram
主设备->>从设备: 请求帧
从设备-->>主设备: 响应帧或异常码
响应帧结构:
[从站地址][功能码][数据域][CRC校验]
例如读取保持寄存器的响应帧:
01 03 02 0A 0B 44 C3
-
01
:从站地址; -
03
:功能码; -
02
:返回字节数; -
0A 0B
:数据值; -
44 C3
:CRC校验值。
异常响应格式:
[从站地址][功能码 | 0x80][异常码][CRC校验]
例如从设备非法数据地址的响应:
01 83 02 44 C3
-
83
:功能码0x03异常; -
02
:异常码(非法数据地址)。
2.4.2 多从站通信与轮询策略
在多从站系统中,主设备通过轮询方式依次与各个从设备通信。为确保通信稳定,需合理设置轮询间隔和超时机制。
轮询流程图:
graph TD
A[主设备开始轮询] --> B[发送请求给从站1]
B --> C{收到响应?}
C -- 是 --> D[处理数据]
C -- 否 --> E[记录错误/重试]
D --> F[发送请求给从站2]
E --> F
F --> G{所有从站完成?}
G -- 否 --> B
G -- 是 --> H[轮询周期结束]
轮询策略建议:
- 轮询间隔应大于通信延迟与响应时间;
- 设置合理的超时时间(通常为100ms~1s);
- 支持异常处理与自动重试机制;
- 对于高优先级从站,可设置优先轮询机制。
本章系统讲解了MODBUS协议的通信模型、通信模式、帧结构、校验机制及其在多从站环境中的实际应用,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内容体系。下一章将深入讲解PLC串口通信参数配置与编程软件使用,进一步提升读者的工程实践能力。
3. PLC串口参数配置与编程软件使用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广泛用于实现串口通信功能,尤其是在与各类传感器、执行器、变频器等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时。本章将围绕三菱PLC的串口通信参数配置展开,结合GX Developer编程软件,详细讲解通信参数的设置、通信程序的编写与调试技巧,以及程序下载与在线监控的操作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掌握如何在实际项目中正确配置PLC串口参数,并利用编程软件高效地进行开发与调试工作。
3.1 三菱PLC串口通信参数设置
在工业控制现场,PLC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串口通信是否稳定、高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串口参数的配置是否合理。三菱PLC提供了丰富的串口通信参数设置选项,用户可以根据实际设备的通信需求灵活调整。
3.1.1 常用PLC型号的串口配置方法
三菱PLC常见的串口通信模块包括FX系列的FX3U-485ADP、FX5U系列的内置串口,以及Q系列PLC的QJ71C24N等。不同型号的PLC其串口设置方式略有差异,但基本配置流程一致。
以FX5U系列PLC为例,其串口通信参数可通过GX Works3软件进行设置。以下是配置步骤:
- 打开GX Works3,进入“参数设置”界面。
- 选择“串口模块”或“内置串口”对应的端口。
- 设置波特率(Baud Rate)、数据位(Data Bits)、停止位(Stop Bits)、校验方式(Parity)等参数。
- 确认参数后,将配置写入PLC。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串口通信参数设置表:
参数名称 | 可选值 | 示例值 |
---|---|---|
波特率 | 2400, 4800, 9600, 19200, 38400, 115200 | 9600 |
数据位 | 7位、8位 | 8位 |
停止位 | 1位、2位 | 1位 |
校验方式 | 无校验、偶校验、奇校验 | 偶校验 |
控制方式 | 无、RTS/CTS、XON/XOFF | RTS/CTS |
⚠️ 注意:PLC与通信设备(如变频器)的串口参数必须完全一致,否则会导致通信失败。
3.1.2 参数配置工具与通信协议选择
三菱PLC的串口通信支持多种协议,包括MODBUS RTU、MC协议、自定义协议等。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对于通信程序的编写至关重要。
在GX Works3中,用户可以在“串口参数设置”中选择通信协议:
[通信协议选择示例]
协议类型:MODBUS RTU
数据格式:8N1(8位数据位、无校验、1位停止位)
流控制:RTS/CTS
此外,三菱PLC还支持通过专用指令(如 RS
指令)进行串口通信控制,用户可在程序中动态修改串口参数。
3.2 GX Developer编程环境介绍
GX Developer是三菱PLC开发中最常用的编程软件之一,广泛用于FX、Q、A系列PLC的程序编写与调试。虽然现在GX Works3更为流行,但GX Developer在工业现场仍被大量使用。本节将介绍GX Developer的基本界面、安装方法以及与串口通信相关的指令库使用方法。
3.2.1 软件安装与基本界面操作
GX Developer的安装较为简单,下载安装包后按照提示逐步完成即可。安装完成后,打开软件会看到如下界面:
- 左侧为“项目管理器”,用于管理PLC型号、程序块、软元件等;
- 中间为“梯形图编辑区”,用于编写PLC程序;
- 右侧为“软元件监控窗口”,可用于在线监控PLC内部变量状态。
以下是创建一个新项目的步骤:
- 点击“文件” → “新建工程”;
- 选择PLC型号(如FX2N、FX5U等);
- 设置通信端口(如COM1);
- 点击“确定”后进入编辑界面。
3.2.2 串口通信相关指令库使用
GX Developer内置了多个与串口通信相关的指令,如 RS
、 FROM
、 TO
等。这些指令可以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换。
示例:使用 RS
指令实现串口发送
RS D100 D102 K4 K1
代码逻辑分析:
-
D100
:发送数据起始地址; -
D102
:接收数据起始地址; -
K4
:发送字节数; -
K1
:通信端口号(1表示COM1)。
该指令表示通过COM1端口发送D100开始的4个字节数据,并将接收到的数据存储到D102开始的区域。
⚠️ 注意:使用
RS
指令前需确保串口参数已正确配置,否则无法通信。
3.3 通信参数与PLC程序的集成
在实际工程中,通信参数不仅需要在软件中设置,还需与PLC程序集成,以实现灵活的通信控制。本节将介绍如何在GX Developer中设置串口参数,并结合通信程序进行编写与调试。
3.3.1 使用GX Developer设置串口参数
在GX Developer中设置串口参数的步骤如下:
- 点击菜单“PLC” → “串口设置”;
- 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校验方式等;
- 确认设置后点击“写入PLC”按钮,将参数写入PLC。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串口参数设置界面截图说明(此处为文字模拟):
[串口设置界面]
波特率:9600
数据位:8
停止位:1
校验:偶校验
流控制:RTS/CTS
3.3.2 通信程序的编写与调试技巧
通信程序的编写应遵循以下步骤:
- 初始化串口参数;
- 构建通信协议(如MODBUS RTU);
- 发送请求数据;
- 接收响应数据;
- 数据解析与处理。
示例:MODBUS RTU读取寄存器程序片段
LD M8000
MOV K1 D8120 ; 设置通信协议为MODBUS RTU
MOV K1 D8121 ; 设置端口号为COM1
MOV K9600 D8122 ; 设置波特率为9600
MOV K8 D8123 ; 设置数据位为8位
MOV K1 D8124 ; 设置停止位为1位
MOV K2 D8125 ; 设置校验方式为偶校验
代码逻辑分析:
-
M8000
:PLC运行标志位; -
D8120~D8125
:为串口通信参数寄存器,用于设定通信协议、波特率、数据位等; -
K1
、K9600
等为参数值,分别代表端口号、波特率等设置。
调试通信程序时建议使用“软元件监控”功能,实时查看发送与接收的数据,便于排查通信问题。
3.4 程序下载与在线监控
完成程序编写后,下一步是将程序下载到PLC中,并进行在线监控以确保通信功能正常运行。
3.4.1 下载PLC程序至设备
在GX Developer中下载程序的步骤如下:
- 点击“在线” → “PLC写入”;
- 选择“程序”和“参数”选项;
- 点击“执行”按钮,等待下载完成。
⚠️ 注意:下载前需确认PLC处于“STOP”模式,否则无法写入程序。
3.4.2 在线监控通信状态与变量变化
GX Developer提供了强大的在线监控功能,可以实时查看PLC内部变量的变化情况。
示例:在线监控D100寄存器
- 点击“监控” → “软元件监控”;
- 输入“D100”并添加;
- 点击“开始监控”;
- 查看D100的值变化。
此外,GX Developer还支持“强制ON/OFF”功能,可用于调试通信过程中的输入信号。
总结与扩展
本章详细介绍了三菱PLC的串口通信参数配置方法、GX Developer编程软件的使用技巧、通信程序的编写与调试,以及程序下载与在线监控操作。通过实际示例和参数说明,读者可以掌握从参数设置到程序调试的完整流程。
下一章将围绕MODBUS协议的功能码实现与数据交互展开,讲解如何在PLC中实现MODBUS读写操作,并构建完整的通信报文流程。
4. MODBUS功能码实现与数据交互
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MODBUS协议作为广泛使用的通信协议,其功能码是实现PLC与外部设备数据交互的核心机制。本章将围绕MODBUS协议中最常用的功能码进行深入解析,包括读取保持寄存器(0x03)、写单个线圈(0x06)、写多个寄存器(0x10)等,并结合数据交互逻辑、PLC端响应机制,完整演示一次通信交互流程,帮助开发者和工程师理解MODBUS数据交换的实现原理与实际操作。
4.1 MODBUS常用功能码解析
MODBUS协议定义了多种功能码用于不同类型的读写操作。在实际应用中,以下三个功能码最为常用,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通信需求。
4.1.1 功能码0x03:读取保持寄存器
功能码 0x03
用于从从站设备(如PLC)中读取一个或多个保持寄存器(Holding Registers)的值。这是MODBUS协议中最常用的读取功能码之一,广泛应用于获取设备状态、传感器数据等场景。
请求报文结构:
字段 | 字节数 | 说明 |
---|---|---|
从站地址 | 1 | 从站设备的唯一标识(0x01~0xF7) |
功能码 | 1 | 0x03(读取保持寄存器) |
起始寄存器地址 | 2 | 要读取的第一个寄存器地址(高位在前) |
寄存器数量 | 2 | 要读取的寄存器个数 |
CRC校验码 | 2 | 循环冗余校验值 |
示例请求:
01 03 00 00 00 02 C4 0B
代码解释:
-
01
:从站地址为1 -
03
:功能码为读取保持寄存器 -
00 00
:起始寄存器地址为0 -
00 02
:读取2个寄存器 -
C4 0B
:CRC16校验码
响应报文结构:
字段 | 字节数 | 说明 |
---|---|---|
从站地址 | 1 | 与请求一致 |
功能码 | 1 | 0x03 |
字节数 | 1 | 返回的数据字节数 |
数据内容 | N | 实际寄存器值(每寄存器2字节) |
CRC校验码 | 2 | 循环冗余校验值 |
示例响应:
01 03 04 00 0A 00 0B 85 64
代码解释:
-
01
:从站地址 -
03
:功能码 -
04
:返回数据总长度为4字节(即2个寄存器) -
00 0A
:第一个寄存器值为10 -
00 0B
:第二个寄存器值为11 -
85 64
:CRC校验码
4.1.2 功能码0x06:写单个线圈
功能码 0x06
用于向从站设备写入一个线圈(Coil)的状态,通常用于控制设备的开关状态。
请求报文结构:
字段 | 字节数 | 说明 |
---|---|---|
从站地址 | 1 | 从站设备地址 |
功能码 | 1 | 0x06 |
线圈地址 | 2 | 要写入的线圈地址 |
写入值 | 2 | 0xFF00表示ON,0x0000表示OFF |
CRC校验码 | 2 | 循环冗余校验值 |
示例请求:
01 06 00 01 FF 00 8E 34
代码解释:
-
01
:从站地址为1 -
06
:功能码 -
00 01
:线圈地址为1 -
FF 00
:设置为ON -
8E 34
:CRC校验码
响应报文结构:
从站返回的响应与请求内容相同,表示写入成功。
4.1.3 功能码0x10:写多个寄存器
功能码 0x10
用于向从站设备写入多个保持寄存器的值,适用于批量设置设备参数。
请求报文结构:
字段 | 字节数 | 说明 |
---|---|---|
从站地址 | 1 | 从站设备地址 |
功能码 | 1 | 0x10 |
起始寄存器地址 | 2 | 要写入的第一个寄存器地址 |
寄存器数量 | 2 | 要写入的寄存器个数 |
字节数 | 1 | 后续数据总字节数 |
数据内容 | N | 每个寄存器为2字节 |
CRC校验码 | 2 | 循环冗余校验值 |
示例请求:
01 10 00 00 00 02 04 00 0A 00 0B 21 45
代码解释:
-
01
:从站地址 -
10
:功能码 -
00 00
:起始寄存器地址为0 -
00 02
:写入2个寄存器 -
04
:总数据长度为4字节 -
00 0A
和00 0B
:分别写入寄存器值10和11 -
21 45
:CRC校验码
响应报文结构:
字段 | 字节数 | 说明 |
---|---|---|
从站地址 | 1 | 与请求一致 |
功能码 | 1 | 0x10 |
起始寄存器地址 | 2 | 写入的起始地址 |
写入寄存器数量 | 2 | 成功写入的寄存器数量 |
CRC校验码 | 2 | 循环冗余校验值 |
示例响应:
01 10 00 00 00 02 81 80
代码解释:
-
01
:从站地址 -
10
:功能码 -
00 00
:起始地址 -
00 02
:成功写入2个寄存器 -
81 80
:CRC校验码
4.2 数据交互的实现逻辑
MODBUS通信的核心在于主站(如PC或上位机)与从站(如PLC)之间的数据交互。本节将解析请求与响应报文的构建过程,并介绍如何在程序中实现数据的解析与变量映射。
4.2.1 请求与响应报文的构建
在实现MODBUS通信时,主站需构建请求报文并发送,从站接收到请求后进行解析并返回响应。构建报文的过程如下:
graph TD
A[主站开始构建请求] --> B[设置从站地址]
B --> C[选择功能码]
C --> D[填写寄存器/线圈地址及数据]
D --> E[计算CRC校验码]
E --> F[发送请求报文]
F --> G{从站接收请求}
G --> H[从站解析功能码]
H --> I[执行对应操作]
I --> J[构建响应报文]
J --> K[返回响应给主站]
示例代码(Python + PySerial):
import serial
import struct
import crcmod
def build_modbus_request(slave_id, function_code, start_addr, reg_count=None, values=None):
payload = bytearray()
payload.append(slave_id)
payload.append(function_code)
payload.extend(struct.pack('>H', start_addr))
if function_code == 0x03 or function_code == 0x06:
if function_code == 0x03:
payload.extend(struct.pack('>H', reg_count))
elif function_code == 0x06:
payload.extend(struct.pack('>H', values))
elif function_code == 0x10:
payload.extend(struct.pack('>H', reg_count))
payload.append(len(values) * 2)
for val in values:
payload.extend(struct.pack('>H', val))
crc_func = crcmod.mkCrcFun(0x18005, rev=True, initCrc=0xFFFF, xorOut=0x0000)
crc = crc_func(payload)
payload.extend(struct.pack('<H', crc))
return payload
# 示例调用
req = build_modbus_request(1, 0x03, 0x0000, reg_count=2)
print("请求报文:", req.hex())
逐行分析:
- 第1~3行:导入必要的库
- 第5~15行:函数用于构建MODBUS请求报文
- 第17~21行:处理功能码0x03和0x06
- 第23~25行:处理功能码0x10,支持多个寄存器写入
- 第27~28行:计算CRC16校验码并附加
- 第31行:调用函数并打印结果
4.2.2 数据解析与变量映射
主站接收到从站的响应后,需解析数据并映射到本地变量中。解析流程如下:
graph TD
A[主站接收响应报文] --> B[验证从站地址与功能码]
B --> C[检查CRC校验是否正确]
C --> D[提取数据内容]
D --> E[根据寄存器地址映射到本地变量]
E --> F[完成数据交互]
示例代码(解析0x03响应):
def parse_modbus_response(data):
slave_id = data[0]
function_code = data[1]
if function_code != 0x03:
raise ValueError("不支持的功能码")
byte_count = data[2]
values = []
for i in range(byte_count // 2):
start = 3 + i * 2
val = struct.unpack('>H', data[start:start+2])[0]
values.append(val)
return values
# 示例调用
resp = bytes.fromhex("01 03 04 00 0A 00 0B 85 64")
parsed = parse_modbus_response(resp)
print("解析结果:", parsed)
逐行分析:
- 第1行:定义解析函数
- 第2~4行:获取从站地址和功能码,验证是否为0x03
- 第6~9行:遍历数据段,提取寄存器值
- 第12行:调用函数并输出结果
4.3 PLC侧的MODBUS响应处理
在PLC端,MODBUS通信通常由内置通信模块或通信指令处理。本节将讲解PLC如何接收MODBUS请求、准备数据以及处理异常响应。
4.3.1 接收请求与数据准备
PLC接收到主站的MODBUS请求后,会根据功能码执行相应的操作。例如,收到功能码0x03时,PLC会从其内部寄存器中读取指定地址的数据,并组织成响应报文。
三菱PLC示例(GX Developer):
LD M8122 ; MODBUS通信准备完成标志
RST M8122 ; 清除标志
MOV H03 D0 ; 功能码写入D0
MOV H0000 D1 ; 起始地址写入D1
MOV H0002 D2 ; 寄存器数量写入D2
SET M8123 ; 触发MODBUS读取操作
参数说明:
-
M8122
:MODBUS通信完成标志 -
M8123
:MODBUS通信触发位 -
D0~D2
:存储功能码、起始地址和寄存器数量
4.3.2 异常响应与错误码处理
当从站无法处理请求时,将返回异常响应,功能码最高位被置1,例如0x03变为0x83,并附带错误码。
常见错误码:
错误码 | 含义 |
---|---|
0x01 | 非法功能码 |
0x02 | 非法数据地址 |
0x03 | 非法数据值 |
0x04 | 从站设备故障 |
0x05 | 确认请求 |
0x06 | 从站繁忙 |
0x08 | 存储奇偶校验错误 |
示例异常响应(功能码0x03错误):
01 83 04 ... CRC
处理建议:
- 主站应识别异常功能码(如0x83)并解析错误码
- 根据错误码进行重试、日志记录或用户提示
4.4 实际通信交互流程演示
本节将通过一个完整的MODBUS通信交互流程,演示主站与PLC之间的读写操作。
4.4.1 读写操作的完整流程演示
以主站读取PLC保持寄存器(0x03)并写入多个寄存器(0x10)为例,通信流程如下:
graph TD
A[主站发送0x03请求] --> B[PLC接收并响应]
B --> C[主站解析数据]
C --> D[主站发送0x10写入请求]
D --> E[PLC接收并响应]
E --> F[主站确认写入成功]
示例交互:
- 主站发送读取请求:
plaintext 01 03 00 00 00 02 C4 0B
- PLC响应读取结果:
plaintext 01 03 04 00 0A 00 0B 85 64
-
主站解析数据为 [10, 11]
-
主站发送写入请求:
plaintext 01 10 00 00 00 02 04 00 14 00 1E 21 45
- PLC响应写入成功:
plaintext 01 10 00 00 00 02 81 80
- 主站确认写入完成
4.4.2 数据一致性与通信同步机制
在工业应用中,确保数据一致性至关重要。MODBUS协议本身不提供同步机制,因此通常采用以下方式保证数据一致性:
- 心跳机制 :定期发送心跳包,确保连接正常
- 重试机制 :失败时自动重试,设定最大重试次数
- 时间戳同步 :在数据中附加时间戳,用于数据对齐
- 批量读写 :减少通信次数,提高效率
示例:使用心跳机制检测连接状态(Python)
import time
def modbus_heartbeat(port, interval=5):
while True:
req = build_modbus_request(1, 0x03, 0x0000, reg_count=1)
port.write(req)
time.sleep(interval)
# 启动心跳
ser = serial.Serial('COM1', 9600)
modbus_heartbeat(ser)
代码说明:
- 每5秒发送一次读取请求,用于检测通信状态
- 若无响应,可触发重连机制
本章从MODBUS协议最常用的功能码入手,深入解析其报文结构、数据交互逻辑,并结合PLC响应机制与实际通信流程,展示了MODBUS在工业控制中的具体实现方式。下一章将继续深入,讲解如何在PC端开发MODBUS客户端,实现与PLC的高效通信。
5. PC端MODBUS客户端开发实践
随着工业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发展,MODBUS协议作为工业控制领域中最广泛使用的通信协议之一,其客户端开发在PC端也变得愈发重要。本章将围绕PC端MODBUS客户端的开发实践展开,重点介绍开发语言与工具选择、串口通信接口编程、MODBUS客户端的具体实现方式,以及程序的优化与调试方法。通过本章内容,读者将能够掌握从零构建一个完整的MODBUS客户端程序的能力。
5.1 开发语言与工具选择
在PC端实现MODBUS客户端程序,开发者可以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开发语言和工具。常见的开发语言包括Python和C#,它们在串口通信与协议解析方面都有良好的支持。
5.1.1 Python与PySerial库简介
Python是一种简洁高效的编程语言,在工业通信领域也有广泛应用。PySerial 是 Python 中用于串口通信的标准库,支持 Windows、Linux 和 macOS 系统,接口简单且功能强大。
示例代码:使用 PySerial 打开串口
import serial
# 创建串口对象
ser = serial.Serial(
port='COM3', # 端口号
baudrate=9600, # 波特率
parity=serial.PARITY_NONE, # 校验位
stopbits=serial.STOPBITS_ONE, # 停止位
bytesize=serial.EIGHTBITS, # 数据位
timeout=1 # 读取超时时间
)
# 打开端口
if ser.isOpen():
print('串口已打开:', ser.name)
else:
print('无法打开串口')
代码解析:
-
port
:指定串口号,如COM3
(Windows)或/dev/ttyUSB0
(Linux)。 -
baudrate
:设置波特率,需与PLC配置一致。 -
parity
:校验位设置,通常为PARITY_NONE
。 -
stopbits
:停止位设置,通常为STOPBITS_ONE
。 -
bytesize
:数据位设置,通常为EIGHTBITS
。 -
timeout
:设置读取等待时间,避免程序阻塞。
PySerial 的优势在于其跨平台兼容性好、代码简洁、易于调试,适合快速开发与测试场景。
5.1.2 C#与SerialPort组件应用
C# 是 Windows 平台下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适用于图形界面开发。在 .NET 框架中, System.IO.Ports
命名空间提供了 SerialPort
类,用于串口通信。
示例代码:使用 C# 打开串口
using System.IO.Ports;
SerialPort sp = new SerialPort();
sp.PortName = "COM3";
sp.BaudRate = 9600;
sp.Parity = Parity.None;
sp.StopBits = StopBits.One;
sp.DataBits = 8;
sp.Handshake = Handshake.None;
sp.Open();
if (sp.IsOpen)
{
Console.WriteLine("串口已打开");
}
代码解析:
-
PortName
:设置串口号。 -
BaudRate
:波特率设置。 -
Parity
、StopBits
、DataBits
:分别设置校验位、停止位、数据位。 -
Handshake
:流控制设置,一般设为None
。 -
Open()
:打开串口。
C# 的 SerialPort
类适合用于开发具有图形界面的MODBUS客户端,尤其适用于需要实时显示通信状态与数据的场景。
5.2 串口通信接口编程
串口通信是MODBUS客户端的基础,掌握串口通信的编程方法是实现客户端程序的关键。
5.2.1 打开端口与设置参数
在进行串口通信之前,必须正确配置串口参数,包括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校验方式等,这些参数必须与PLC侧保持一致,否则通信将失败。
参数配置表格:
参数名称 | 常见取值 | 说明 |
---|---|---|
波特率 | 9600, 19200, 38400, 57600, 115200 | 通信速率 |
数据位 | 8 | 通常为8位 |
停止位 | 1 | 通常为1位 |
校验位 | None | 通常为无校验 |
流控制 | None | 通常为无流控 |
5.2.2 数据发送与接收处理
在串口通信中,数据发送与接收是两个核心操作。以下为Python与C#中的实现方式。
Python 发送与接收数据示例:
# 发送数据
request = bytes([0x01, 0x03, 0x00, 0x00, 0x00, 0x02, 0xC4, 0x0B])
ser.write(request)
# 接收数据
response = ser.read(20) # 最多读取20字节
print("响应数据:", response.hex())
C# 接收数据示例:
sp.DataReceived += new SerialDataReceivedEventHandler(DataReceivedHandler);
private void DataReceivedHandler(object sender, SerialDataReceivedEventArgs e)
{
SerialPort sp = (SerialPort)sender;
string indata = sp.ReadExisting();
Console.WriteLine("接收到数据:" + indata);
}
通信流程图(mermaid):
graph TD
A[打开串口] --> B[设置参数]
B --> C[发送请求]
C --> D[等待响应]
D --> E{响应是否成功?}
E -->|是| F[解析数据]
E -->|否| G[重试或报错]
5.3 MODBUS客户端实现
MODBUS客户端的核心任务是构建请求报文、发送请求、接收响应并解析数据。
5.3.1 构建请求报文与发送
MODBUS请求报文由地址域、功能码、数据域和校验域组成。以功能码 0x03(读保持寄存器)为例:
请求报文结构:
字段 | 长度 | 示例 |
---|---|---|
地址域 | 1字节 | 0x01 |
功能码 | 1字节 | 0x03 |
起始地址 | 2字节 | 0x00 0x00 |
寄存器数量 | 2字节 | 0x00 0x02 |
校验码 | 2字节 | CRC 计算结果 |
Python 构建请求示例:
def modbus_crc(data):
crc = 0xFFFF
for byte in data:
crc ^= byte
for _ in range(8):
if crc & 0x0001:
crc >>= 1
crc ^= 0xA001
else:
crc >>= 1
return crc.to_bytes(2, 'little')
# 构建请求
request = bytes([0x01, 0x03, 0x00, 0x00, 0x00, 0x02])
crc = modbus_crc(request)
full_request = request + crc
# 发送请求
ser.write(full_request)
5.3.2 接收响应并解析数据
MODBUS响应报文包含地址、功能码、字节数、数据与校验码。
示例响应数据:
01 03 04 00 0A 01 02 52 95
其中:
- 01
:从站地址
- 03
:功能码
- 04
:数据长度(4字节)
- 00 0A 01 02
:数据值
- 52 95
:CRC校验码
数据解析示例(Python):
response = ser.read(100)
if len(response) >= 5:
byte_count = response[2]
data_bytes = response[3:3 + byte_count]
values = []
for i in range(0, byte_count, 2):
value = (data_bytes[i] << 8) | data_bytes[i+1]
values.append(value)
print("解析结果:", values)
5.4 客户端程序优化与调试
在实际应用中,MODBUS客户端程序不仅需要功能完整,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与稳定性能。
5.4.1 数据可视化与日志记录
为便于调试与监控,客户端应具备以下功能:
- 数据可视化 :使用图表展示实时数据变化。
- 日志记录 :记录通信过程中的请求、响应与错误信息。
Python 中使用 logging 模块记录日志:
import logging
logging.basicConfig(filename='modbus_client.log', level=logging.DEBUG)
def send_request(request):
logging.debug("发送请求:" + request.hex())
ser.write(request)
def receive_response():
response = ser.read(100)
logging.debug("接收响应:" + response.hex())
return response
5.4.2 多线程与异步通信处理
为避免界面冻结或通信阻塞,建议使用多线程或异步方式处理通信任务。
Python 多线程通信示例:
import threading
def communication_task():
while True:
send_request(full_request)
time.sleep(1)
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communication_task)
thread.daemon = True
thread.start()
C# 异步通信示例:
private async void StartCommunication()
{
while (true)
{
await Task.Run(() => SendRequest());
await Task.Delay(1000);
}
}
通过多线程或异步机制,可以确保客户端在持续通信的同时不影响主界面的交互体验。
本章内容系统地介绍了MODBUS客户端的开发流程,从语言选择到串口通信实现,再到协议解析与程序优化,覆盖了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本章实践,读者应能够独立开发一个稳定高效的MODBUS客户端程序。
6. PLC串口通信调试与系统应用
6.1 通信测试与调试方法
在PLC串口通信的实际应用中,通信测试与调试是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常见的调试方法包括使用串口助手工具进行通信数据抓取和分析,以及通过日志记录方式对通信过程进行监控。
使用串口助手进行通信测试
常用的串口助手工具包括 XCOM 、 SSCOM 、 RealTerm 等,这些工具可以实时显示PLC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数据,帮助开发者判断通信是否正常。
以SSCOM为例,其使用步骤如下:
- 连接串口线 :将PLC与PC通过RS-232或USB转串口线连接。
- 打开SSCOM :选择对应的串口号(如COM3)、波特率(如9600)、数据位(8)、停止位(1)、校验位(None)。
-
发送MODBUS请求报文 :手动输入十六进制的MODBUS RTU请求帧,例如:
01 03 00 00 00 02 C4 0B
表示向从站地址为01的设备发送读取保持寄存器0x0000开始的2个寄存器的请求。 -
观察返回数据 :如果通信正常,应该能收到类似如下的响应:
01 03 04 00 0A 00 14 56 58
表示读取成功,寄存器值分别为0x000A(10)和0x0014(20)。
通信异常诊断与日志分析
当通信失败时,应首先检查以下几点:
- 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校验位是否匹配;
- 串口线是否接反(TXD/RXD交叉);
- 设备地址是否设置正确;
- MODBUS功能码是否被PLC程序支持;
- CRC校验是否正确。
日志分析可以通过编程实现,例如在Python中使用 logging
模块记录通信数据:
import logging
logging.basicConfig(filename='modbus.log', level=logging.DEBUG)
def log_communication(request, response):
logging.debug(f"Request: {request.hex()}")
logging.debug(f"Response: {response.hex()}")
6.2 通信错误处理与重试机制
在工业现场,通信链路可能受到电磁干扰、设备故障等因素影响,导致通信失败。因此,必须设计完善的错误处理与重试机制。
常见通信错误类型与原因
错误类型 | 原因描述 |
---|---|
CRC校验失败 | 数据传输过程中被干扰或丢失 |
超时无响应 | 设备未启动、地址错误或波特率不匹配 |
功能码不支持 | 从站设备未实现该功能码 |
参数错误 | 寄存器地址越界或数据长度错误 |
自动重试机制与超时控制
通信失败时应设计自动重试机制,并设置合理的超时时间。以下是一个Python中使用 minimalmodbus
库的示例:
import minimalmodbus
import time
instrument = minimalmodbus.Instrument('COM3', 1) # 端口与从站地址
instrument.serial.baudrate = 9600
instrument.serial.timeout = 1 # 超时1秒
max_retries = 3
for attempt in range(max_retries):
try:
value = instrument.read_register(0, functioncode=3) # 读取寄存器0
print(f"Read value: {value}")
break
except IOError as e:
print(f"Attempt {attempt + 1} failed: {e}")
time.sleep(0.5)
else:
print("Failed to communicate after maximum retries.")
该机制通过循环重试最多3次,每次间隔0.5秒,若仍失败则报错退出。
6.3 通信稳定性优化策略
在高可靠性要求的工业环境中,通信稳定性至关重要。常见的优化策略包括心跳检测机制和批量读写优化。
心跳检测机制设计
心跳机制用于检测通信链路是否活跃。例如,PLC可每隔一定时间发送心跳报文,若在指定时间内未收到响应,则判定通信中断并触发报警或自动重启。
示例:心跳报文格式(MODBUS RTU)
01 03 00 00 00 01 84 0A
心跳检测逻辑流程图如下:
graph TD
A[开始心跳检测] --> B{是否收到响应?}
B -->|是| C[继续下一次心跳]
B -->|否| D[记录通信中断]
D --> E[触发报警或自动重连]
批量读写与通信效率提升
频繁的单寄存器读写会增加通信开销。建议使用批量读写功能,如MODBUS功能码0x03(读多个寄存器)或0x10(写多个寄存器),一次性读取或写入多个数据,减少通信轮次。
例如,使用Python读取多个寄存器:
from pymodbus.client import ModbusSerialClient
client = ModbusSerialClient(method='rtu', port='COM3', baudrate=9600)
client.connect()
response = client.read_holding_registers(address=0, count=10, unit=1)
if not response.isError():
print("Registers:", response.registers)
此方式一次读取10个寄存器,提升通信效率约60%以上。
6.4 串口通信在SCADA与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PLC串口通信在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和工业自动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负责现场设备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交换。
SCADA系统中PLC通信的角色
在SCADA系统中,PLC通过串口通信采集现场传感器、执行器的数据,并接收来自HMI(人机界面)或MES系统的控制指令。
典型的SCADA通信结构如下:
graph LR
A[现场设备] --> B(PLC)
B --> C{串口通信}
C --> D[SCADA服务器]
D --> E[HMI]
D --> F[MES系统]
通信接口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典型应用案例
案例:水处理控制系统
在某水处理厂中,PLC通过RS-485串口与多个水质传感器通信,采集PH值、浊度、温度等数据。同时,PLC与变频器通信控制水泵启停与频率调节。
通信参数配置如下:
参数项 | 配置值 |
---|---|
接口类型 | RS-485 |
波特率 | 19200 |
数据位 | 8 |
停止位 | 1 |
校验位 | 偶校验 |
通信协议 | MODBUS RTU |
从站地址范围 | 1~16 |
PLC通过轮询方式依次访问每个从站设备,确保数据采集的实时性与完整性。同时,SCADA系统通过OPC Server获取PLC内部变量,实现远程监控与报警功能。
(本章节未完,下文将继续深入探讨PLC通信在工业物联网中的演进方向)
简介: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PLC是核心控制单元,而串口通信是PLC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的重要方式。本实验聚焦三菱PLC的串口通讯功能,重点讲解如何通过MODBUS协议实现与PC之间的稳定通信。内容涵盖串口参数配置、MODBUS功能码编写、PC端通信程序开发、错误处理机制设计及通信稳定性优化。通过本实验,学习者可掌握PLC与上位机之间的完整通信流程,为SCADA系统、设备诊断和远程控制等应用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