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服务器设置upnp,TP-Link路由器如何设置UPNP开启【设置步骤】

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在三种不同管理界面下设置和检查TP-Link路由器的UPNP功能。UPNP允许设备自动打开所需端口,便于支持UPNP的软件如迅雷进行端口映射。用户可以通过传统界面的‘转发规则’->‘UPNP设置’,新界面的‘高级设置’->‘高级用户’->‘UPNP设置’,以及云界面来确认并开启该功能。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本文介绍了TP-Link路由器设置UPNP开启的方法。UPnP是一种用于电脑和智能设备(或仪器)的常见对等网络连接的体系结构。当路由器打开UPNP功能后,如果用户电脑中的软件也支持UPNP协议,路由器会根据用户软件的需求打开相应的虚拟服务器端口。举例:如Windows7电脑开启迅雷下载后,如果开启路由器的UPNP功能,则路由器会自动开启虚拟服务端口。

TP-Link路由器设置UPNP开启的方法

TP-Link路由器常见的有三种风格的管理界面,而每种管理界面下设置UPNP都是不同的,所以下面我们将分管理界面,为大家介绍不同界面下设置UPNP开启的方法。

另外这三种管理界面下均默认启用UPNP功能,所以如果大家不确定自己的TP-Link路由器是否开启,也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确认。

一、传统界面

成功登录到TP-Link路由器管理界面,点击左侧导航栏里的“转发规则”——>“UPNP设置”中,确认是否处于开启状态。a6a20123edc8f3d088d7ed1d8b202a73.png

二、新界面

成功登录到TP-Link路由器管理界面,在“高级设置”——>“高级用户”——>“UPNP设置”中,确认是否处于开启状态。a6a20123edc8f3d088d7ed1d8b202a73.pnga6a20123edc8f3d088d7ed1d8b202a73.png

三、云界面

云界面TP-Link路由器默认支持UPNP功能,且处于开启状态,目前没有UPNP功能的开关和状态观察。

确认启用后,只需要在局域网支持UPNP的终端上启用支持UPNP的应用,即可使用路由器的UPNP功能。

<think>根据用户需求,用户希望了解如何使用R软件对CB-Dock2分子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CB-Dock2是一种蛋白-配体盲对接工具,其输出结果通常包含对接构象、能量评分等信息。可视化这些结果可以帮助用户直观地分析蛋白-配体相互作用。 在R语言中,我们可以使用`bio3d`和`rgl`等包来处理和可视化分子结构。具体步骤如下: 1. **准备数据**:CB-Dock2的输出通常包含配体的对接构象(如PDB格式)和受体蛋白(PDB格式)。我们需要下载这些文件并保存到本地。 2. **读取分子结构**:使用`bio3d::read.pdb()`函数读取受体和配体的PDB文件。 3. **可视化对接结果**:利用`rgl`包进行3D可视化,展示受体蛋白和配体分子的空间结合模式。 4. **添加相互作用分析**(可选):可以进一步分析氢键、疏水相互作用等,并用图形标注。 下面是一个示例代码,展示如何实现基本可视化:</think>### 如何使用R语言对CB-Dock2分子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 以下是使用R语言可视化CB-Dock2分子对接结果的完整流程: --- #### **1. 准备对接结果文件** CB-Dock2输出文件通常包含: - `protein.pdb`:受体蛋白结构 - `ligand.pdb`:配体分子结构 - `result.txt`:对接评分和结合位点信息 - `best_pose.pdb`:能量最优的对接构象 --- #### **2. 安装必要的R包** ```r install.packages(c("bio3d", "rgl", "ggplot2", "plot3D")) ``` --- #### **3. 基础可视化:受体-配体3D结构** ```r library(bio3d) library(rgl) # 读取结构文件 protein <- read.pdb("protein.pdb") ligand <- read.pdb("best_pose.pdb") # 创建3D可视化 open3d() plot(protein, col = "lightblue", type = "s", radius = 1) # 受体蛋白 plot(ligand, col = "red", type = "s", radius = 2, add = TRUE) # 配体分子 # 添加交互标注 rglwidget() # 生成可旋转的交互式图形 ``` --- #### **4. 结合位点相互作用分析** ```r # 计算氢键相互作用 hbonds <- hbond(protein, ligand, cutoff = 3.5) # 可视化氢键 plot(protein, col = "lightblue") plot(ligand, col = "red", add = TRUE) segments3d( x = hbonds$donor[, 1:3], y = hbonds$acceptor[, 1:3], col = "blue", lwd = 2 ) ``` --- #### **5. 对接结果统计分析** ```r library(ggplot2) # 读取对接评分数据 scores <- read.table("result.txt", header = TRUE) # 绘制评分分布 ggplot(scores, aes(x = Score)) + geom_histogram(fill = "steelblue", bins = 20) + labs(title = "CB-Dock2对接评分分布", x = "结合自由能(kcal/mol)", y = "构象数量") # 绘制结合能-接触面积散点图 ggplot(scores, aes(x = Contact_Area, y = Score)) + geom_point(color = "firebrick", size = 3) + geom_smooth(method = "lm", se = FALSE) + labs(title = "结合能与接触面积关系", x = "接触面积(Ų)", y = "结合能(kcal/mol)") ``` --- #### **6. 高级可视化:结合口袋表面图** ```r library(plot3D) # 生成结合口袋表面 pocket <- binding.site(protein, ligand, cutoff = 5) # 绘制静电势表面 electrostatics <- vmd.charge(protein) scatter3D( pocket$xyz[,1], pocket$xyz[,2], pocket$xyz[,3], colvar = electrostatics[pocket$atom], pch = 16, clab = "静电势", main = "结合口袋静电势分布" ) ``` --- #### **7. 结果解读** - **颜色编码**: - 蓝色:受体蛋白表面 - 红色:配体分子 - 蓝线:氢键相互作用 - **评分标准**: - 结合能 ≤ -6 kcal/mol:强结合 - -6 ~ -4 kcal/mol:中等结合 - ≥ -4 kcal/mol:弱结合 --- #### **注意事项** 1. 文件路径需使用绝对路径(如`C:/CB-Dock/protein.pdb`) 2. 若出现原子类型错误,使用`clean.pdb()`预处理: ```r protein <- clean.pdb(protein, force = TRUE) ``` 3. 对于超大蛋白,使用`atom.select()`聚焦结合区域: ```r binding_region <- atom.select(protein, resno = c(100:120)) ``` > 提示:CB-Dock2的对接结果可视化可帮助识别关键相互作用残基,为药物设计提供结构依据[^1]。AutoDock等工具也可通过类似流程实现可视化[^2]。 --- ### 相关问题 1. 如何用PyMOL分子对接结果进行更高级的可视化? 2. 在R中如何分析分子对接中的疏水相互作用? 3. CB-Dock2与其他分子对接工具(如AutoDock Vina)的结果如何比较? 4. 如何将对接结果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使用? 5. 在药物设计中如何利用对接可视化结果优化分子结构?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