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洪流中的“垃圾效应”
1、信息过载:被动喂养的困境。
哈佛商学院的一个教授提出过一个观点:“我们并非生活在信息匮乏的时代,而是过滤器匮乏的时代。”
我们每天通过互联网接触的信息量,早已超过大脑的处理极限。据统计,一个普通用户每天接收的信息量相当于174份报纸的内容。
这些信息中,超过80%是低价值的“信息噪声”——八卦、碎片化娱乐内容,甚至情绪化的煽动的文字、文章、或者短视频。
2、算法推送:我们都在吃“别人挑剩的饭”,甚至是“咀嚼过的饭”。
任何社交媒体和新闻平台的算法设计,都是优先推荐能抓住眼球的根据个人个性化推荐的信息,而不是对我们有价值的内容。这种机制有两个问题:
1)信息同质化:我们看到的东西,其实和绝大多数用户一样,完全没有“稀缺性”。
2)情绪偏向性:研究表明,人们对负面和夸张信息的点击率更高。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某些自媒体博主为了吸引眼球,吸引流量,制造争议性言论,引起骂战。因此,平台更倾向于推送这类内容,让你沉迷于短期刺激,忽略深度思考。
这种情绪偏向性,对于社交平台或者新闻媒体来讲,在平台创建初期还未能商业化时,为博眼球和争夺流量,对这种内容也是“支持”态度。而当平台形成规模进行商业化时,则会对这种引流行为进行限制。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精力被无限拉扯进争议或者骂战中,哪还会有精力阅读平台的广告或者购买平台的商品?
平台能够站在上帝的视角去看待一切。因为它是规则制定者,能用算法裹挟所有的使用者。哪怕你是超级大网红,它亦可轻易拿捏你的命运。
3、信息劣币驱逐良币:深度内容被埋没。
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其实同样适用于信息传播。
1)浅显、煽情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占据更多用户注意力;
2)深度、复杂的信息需要时间消化,却很难在快节奏环境中“生存”。
《娱乐至死》中说,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事物。
4、APP中的交互:让我们成瘾。
APP中的页面的展示和交互、按钮位置、大小、颜色、是左右刷、还是上下刷,等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而成。目的是让我们在沉浸在内容的同时,不自觉陷入不自觉的操作中。甚至可以做到让我们看下一条信息,忘记上一条信息。
当我们沉浸在这些免费的信息中,舒适的交互中时,我们却忽略了,让人欲罢不能的免费的娱乐方式或者娱乐信息,其实往往是最贵的。正如《断头王后》中所说,所有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二、为何“第一手信息”总是离我们很远?
1、信息不对称:资源决定认知。
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信息的分布本质上是不均衡的。
1)“红利信息”通常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比如企业高管、行业领袖,他们通过私密圈子或独家渠道获得市场动向,而普通用户只能接触到延迟的、经过加工的信息。
2)信息进入门槛高:第一手数据的获取往往需要资金、人脉甚至专业能力,而大部分人没有这些资源。
2、传播过程中的扭曲效应。
《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的认知偏差会导致误解甚至错误决策:
1)信息的每一次转述,都可能被加入叙述者的情绪和利益倾向,导致偏离事实。
2)最终到达大众的信息,往往是“情绪化”的版本,而不是“理性化”的真相。
3、圈子封闭:外行的信息鸿沟。
社会学家曾提出的“弱联系”理论表明,人们的决策质量和获取的信息多样性,与我们的社交网络紧密相关。如果我们只接触熟人或同类圈子,很难突破现有认知框架,而行业领袖的圈子恰好截然不同。
三、我们要如何在信息时代抓住“红利”?
1、提高信息素养:主动筛选有用的信息,而非被动接受垃圾信息。
1)选择权威来源:订阅学术期刊、行业报告或权威媒体,减少对短视频和标题党的依赖。
2)学会批判性思考:针对每条信息,多问几个“为什么”:它的来源是什么?是否经过多方验证?
2、构建多元化的信息渠道。
1)加入行业论坛、专业社群,主动接触行业大咖和一线实践者,靠近信息源头。
2)培养“弱联系网络”,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获取多样视角。
3、深耕领域,积累认知壁垒。
“第一手信息”不仅取决于渠道,更取决于我们的能力。深入钻研某一领域,让自己成为专家,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才能更快捕捉机遇。
4、利用技术工具提高效率。
使用RSS订阅器或学术搜索引擎,帮助我们追踪权威的最新动态,而非沉迷于社交媒体。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时代信息洪流中,面对过载信息,我们更应该成为能筛选、能分析、能应用的人。用理性和行动,抓住属于我们自己的信息红利。而不能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