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建设和革新探索(共3022字)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建设和革新探索(共3022字)
1.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现状剖析
1.1专业定位欠准确,职业方向不明确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多,每个职业岗位在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上各有侧重,计算机知识、技能体系较庞大,学生在三年时间内不太可能面面俱到、样样精通。学生毕业后似乎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样样可做,但一涉及到具体岗位时却似曾相识,很难较快进入角色。
1.2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由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乃至课程内容大多参照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过多地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理论性强,甚至课程内容更新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急需的,应用前沿所需的课程没能及时地融入到课程体系中,造成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1.3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实训方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学生动手机会较少,而且这种“动手”多为一种模拟的或是辅助理论学习的过程,真正的动手或实践教学占的比重就更少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方针。当前,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与实际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脱节,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内容往往没有与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完全对口,甚至存在着学生到工厂车间的流水线实习或顶岗实习的现象,这就导致大多数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等难以较快适应行业的工作要求和技术环境。
1.4教材选用偏重理论,缺乏职业针对性
很多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多选用通用的相关教材,甚至选用本科院校的教材。由于通用教材考虑的是理论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而缺少与行业的关联性,没有考虑侧重点,缺乏职业行业针对性。
1.5考核方式陈旧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尽管一些院校对课程的考核方式作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课程考试方式仍然较为传统,考核内容更注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涉及的较少。上述考核方式和社会对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不相吻合,目前社会急需的是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弱的就是动手能力,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困难。1.6师资队伍结构欠合理,教师专业素质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快,知识更新换代迅速,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但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中高职称和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缺乏或无行业从业经验,动手能力欠缺,难以满足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教学需要。1.7学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偏低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一边是用人单位或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另一边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其原因是大多数毕业生不能较快适应单位或企业的工作要求和技术环境,快则需要两三个月,慢则需要半年到一年的培训或适应期,而单位或企业一般又不乐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经费来培训。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近几年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毕业生大幅增加;其次,学生就业的心理预期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再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发展,既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又满足不了社会的人才需求。要改变这种现状,应从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
2.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改革构想
2.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突出应用特色,开设应用性强、实用价值高、就业去向明确的实用课程;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深入了解计算机应用类专业适应的职业岗位群,研究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工作规范,明确各岗位所需的岗位能力,根据岗位能力和院校自身目前的师资和设施优势确定课程结构,选定合适的岗位群,确定几个职业方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当然,课程体系设置也要跟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建立动态课程体系,适时更新和调整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2.2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施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各职业方向所需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六个阶段:课堂上机练习或实验、课程综合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