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650)
- 收藏
- 关注
原创 Brain Stimulation| 电刺激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可抑制人类前庭信号:一项基于BOLD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摘要:本研究探讨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对随机性前庭电刺激(sGVS)诱发的前庭错觉及自主神经反应的调控作用。通过fMRI监测20名健康受试者在三种刺激条件(sGVS、tACS、联合刺激)下的脑活动变化。结果显示:1)联合刺激显著降低sGVS引发的晃动感;2)dlPFC刺激改变了前庭相关脑区(岛叶/顶盖区、丘脑、孤束核)的激活模式;3)脑干反应呈现双向调节特征。表明dlPFC通过特定神经环路对前庭系统发挥自上而下的抑制作用,为前庭-自主神经整合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2025-07-10 10:31:33
891
原创 解码人工耳蜗儿童语言发育的脑科学密码 —— 不对称半球间通信如何重塑语言网络
摘要: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fNIRS技术追踪50名人工耳蜗植入幼儿的语言网络发育,发现植入后一年内左前颞叶的言语处理优势快速形成,且行为改善与不对称半球间通信(右半球向左脑高级区域的信号传递)密切相关。机器学习模型显示,静息态跨半球连接对语言能力提升的预测效果优于半球内连接(AUC>0.82),揭示偏侧化语言网络通过全局协作而非局部分离形成。该研究为耳聋儿童康复提供了"促进跨半球整合"的新干预思路,成果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IF=1
2025-07-10 10:27:50
839
原创 Prog Neurobiol|跨频耦合在认知控制不同成分中的因果作用
摘要: 研究探讨认知控制中跨频耦合的因果作用,发现前额叶皮层通过δ-β和θ-γ耦合分别协调抽象规则处理与记忆集维持。实验采用分层认知控制任务,操纵任务抽象程度和规则集大小,结合跨频经颅交流电刺激(CF-tACS)。结果显示,CF-tACS增强目标相位-幅度耦合,并特异性调节相关行为表现:δ-β耦合提升抽象任务表现,θ-γ耦合改善高记忆集任务。时频分析及功能连接证实,δ-β耦合重组运动控制网络,而θ-γ耦合影响记忆相关活动。研究为跨频耦合在认知控制中的分异机制提供了直接因果证据。
2025-07-10 10:18:40
486
原创 Nature Mental Health |复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团队揭示精神分裂症脑结构变异新机制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通过3000多例脑部MRI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质性随病程呈动态变化:早期广泛异质(涉及73个脑区),后期逐渐收敛(28个脑区)。研究还识别出9种神经结构空间表型,并发现海马可能是异常传播起始点。这些发现揭示了精神分裂症病理进展的"早广晚收"模式,为疾病亚型识别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依据。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子刊。
2025-07-03 11:41:22
710
原创 Biological Psychiatry:使用规范模型绘制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异质脑结构表型
摘要:本研究利用自闭症脑成像数据交换系统(ABIDE)的T1加权MRI数据,通过非负矩阵分解(NMF)和规范模型方法,探索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脑结构异质性。将灰质体积分解为6个潜在因子,发现ASD患者在5个因子上的权重显著增加。通过聚类分析识别出3种具有不同神经解剖偏移模式的ASD亚型,各亚型在临床症状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亚型1和3表现为正偏差,亚型2为负偏差,且社会沟通障碍表现各异。研究提出了一个定量评估ASD异质性的框架,为理解神经发育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新视角,并可能促进个性化诊断和治疗的
2025-07-03 11:38:30
441
原创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采用精准方法提高大脑-行为关系预测
本文探讨了提升脑行为预测可靠性的精准方法。研究发现当前全脑关联研究(BWAS)面临两大瓶颈:测量噪声过大和有效信号微弱。通过精准测量方法(如增加个体数据量、密集采样)可最小化噪声,而优化实验设计、采用个体化测量和计算建模能最大化信号。研究建议将精准方法与大规模联盟研究结合,既保证个体水平精度又维持样本代表性。这种双路径整合有望突破现有BWAS的预测性能限制,为临床诊断和教育评估等应用提供更可靠的基础。
2025-07-03 11:36:07
760
原创 EEG微状态分析方法的可靠性评估
EEG微状态特性研究显示:微状态持续时间、出现次数和覆盖率具有良好至优秀的短期和长期重测可靠性(ICC值>0.75),但转换概率可靠性较差(ICC<0.50)。基于德国DVS大样本数据,采用k-means和AAHC两种聚类方法证实了五种微状态模板的稳定性。研究表明微状态特性可作为稳定的神经特质标志物,支持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学上,全局均值拟合优于个体拟合,为微状态研究标准化提供了依据。该发现推进了EEG微状态在精神和神经疾病研究中的可靠性验证。
2025-07-03 11:33:41
314
原创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采用精准方法提高大脑-行为关系预测
【摘要】本研究探讨如何提升大脑特征预测个体行为的准确性。研究发现当前全脑关联研究(BWAS)面临两大瓶颈:测量噪声过大和有效信号微弱。通过分析联盟数据,发现功能性脑成像和任务态fMRI表现更优,但样本量不足和任务设计缺陷仍限制预测性能。研究提出"精准方法"解决方案:一方面通过增加个体数据采集量(如延长fMRI扫描时间)降低噪声;另一方面采用任务优化、个体化测量和计算建模增强信号。最后建议将精准方法与大规模研究相结合,先通过小样本精准研究识别特征,再用大样本验证普适性,以突破当前BWAS的
2025-06-30 17:06:39
702
原创 EEG微状态分析方法的可靠性评估
本文研究了脑电图(EEG)微状态方法的可靠性,发现微状态持续时间、出现次数和覆盖率具有良好到优秀的重测可靠性,而转换概率可靠性较差。研究基于多特蒙德生命研究的大规模数据,采用两种聚类方法和两种拟合程序,证实微状态特性可作为稳定的神经特质标志物。结果表明EEG微状态方法具有稳健的可靠性,为精神神经疾病研究提供了可靠工具,并推动了该领域的标准化进程。
2025-06-30 17:04:22
275
原创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在工作记忆任务中共同和独特的fMRI反应
【摘要】本研究通过系统荟萃分析比较了精神分裂症(SZ)和重度抑郁症(MDD)患者在执行工作记忆(WM)任务时的脑功能差异。分析纳入34项SZ研究和18项MDD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默认模式网络(DMN)的右侧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和前扣带皮层(ACC)均表现出比健康对照组更强的fMRI反应,且SZ的异常程度更显著,涉及前额-颞-扣带-纹状体-小脑区域。MDD患者则在右侧额中回(MFG)表现出特异性减弱反应。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脑区反应强度显著相关。这些发现提示SZ和MDD存在共同的神经机制异常,可能作为辅助
2025-06-30 17:01:30
800
原创 Cell Reports Medicine|北师大舒妮团队发文综述AI赋能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精神疾病精准医学中的应用
《神经精神疾病多模态AI诊疗研究综述》指出,神经精神疾病因病理机制复杂、临床异质性强,早期诊断面临挑战。北京师范大学舒妮教授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综述,系统阐述了多模态神经影像与AI融合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诊断、预后预测和患者分层中的应用现状,强调跨模态数据融合对解析疾病异质性的重要性。研究同时剖析了数据可用性、模型可解释性等六大挑战及解决方案,并展望了AI大模型驱动下的精准诊疗范式变革,强调需建立更合理的临床有效性评估体系。该成果为神经精神疾病精准医学提供了重要研究框架。
2025-06-26 10:04:43
464
原创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将周期成分中的β与θ功率比作为MCI和A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同时进一步证实了MCI组与HC组在枕叶区域β/θ功率比上的显著差异,且周期成分分析相较于全功率谱分析能更有效地凸显这一差异,说明排除非周期成分的干扰后,周期成分中的β/θ功率比在疾病区分上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图4,比较基于周期成分和全功率谱的β/θ功率比在区分AD、MCI和HC组参与者时的分类性能,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分的分类性能,通过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进行评估。图5展示基于周期成分和全功率谱计算的枕叶β/θ功率比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分之间的关联。
2025-06-26 10:01:55
800
原创 NeuroImage|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的极性会影响运动序列的规划和执行
本研究通过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结合脑磁图(MEG)技术,探讨了阳极和阴极刺激对运动控制神经反应的影响。实验发现,运动复杂度显著影响β频段的事件相关去同步化(ERD),复杂任务表现出更强的去同步反应。阳极刺激在简单任务中增强右侧枕颞皮层、前额叶皮层和左侧运动皮层的β波去同步,而阴极和伪刺激效果较弱。结果表明,β波神经振荡动态与运动计划和执行密切相关,且刺激极性对不同脑区的影响存在任务依赖性差异。这些发现为理解神经刺激的作用机制及优化脑卒中康复治疗提供了重要见解。
2025-06-26 09:58:55
914
原创 NC:深度学习在神经影像数据分析中优于机器学习
最近的评论将深度学习(DL)与用于大脑成像数据分析的标准机器学习(SML)方法进行了不利的比较。然而,他们的结论往往基于预先设计的特征,剥夺了DL的主要优势——表征学习。我们在多个分类和回归任务上对结构MRI图像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系统性比较,并显示了表征学习对DL的重要性。结果表明,如果按照流行的DL实践进行训练,DL方法具有特别好的扩展潜力,与SML方法相比有很大的改进,同时也在相对计算时间内呈现出较低的渐近复杂度,尽管它更复杂。我们还证明,DL嵌入跨越了可理解的任务特异性投射谱,并且DL始终定位任务-识别
2025-05-28 11:06:02
615
原创 Brain Stimulation:胼胝体下扣带回DB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纤维束激活分析
背景:胼胝体下扣带皮层(SCC)深部脑刺激(DBS)是一种有前途的研究性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的方法。然而,结果不同,可能是因为DBS的放置不够理想。提出了激发4个SCC白质束的理想位置;然而,没有定量数据将这些靶区激活与反应联系起来。目的:利用组织激活体积(VTA)和概率弥散张量成像(DTI)量化与反应相关的通路激活。方法:对19例接受SCC-DBS治疗的TRD患者进行DTI检查。在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中,我们将临床反应定义为较基线降低48%。根据受试者特定的刺激参数生成双侧VTA。使用全脑概率DTI
2025-05-28 10:59:31
470
原创 Nature Communications:测量噪声如何限制大脑-行为预测的准确性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行为表型测量信度对神经影像预测模型性能的影响。通过模拟和实证分析(HCP-A、UKB等4个数据集),发现低信度行为评估会显著削弱大脑-行为关联的预测准确性:当组内相关系数(ICC)从0.9降至0.6时,决定系数(R²)平均下降25%。实证数据显示,仅信度优秀(ICC>0.8)的表型(如握力、认知能力)能达到R²>0.05的预测性能。大规模样本(n=5000)分析表明,高信度小样本(n=652,ICC=0.81)的预测准确性与中等信度(ICC=0.49)全样本相当。研究强调,测量
2025-05-28 10:57:04
853
原创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研究团队系统比较了针对初级运动皮层的TMS-EEG研究
本文系统分析了137项针对健康人初级运动皮层(M1)的经颅磁刺激-脑电图(TMS-EEG)研究。研究发现:1)方法学报告总体充分,但超过25%的研究缺少TMS设置和EEG预处理等关键信息;2)M1刺激后产生典型的经颅诱发电位(TEP)波形,包括N15、P30、N45等特征性峰值;3)TMS强度、噪声掩蔽和独立成分分析(ICA)等关键方法选择会显著影响TEP振幅:高强度刺激产生更大振幅,主动噪声掩蔽降低总体反应,ICA使用与较小振幅相关。研究建议未来TMS-EEG研究应提高方法透明度,并进一步探讨方法因素的相
2025-05-28 10:53:41
492
原创 Science Advances:跨精神疾病的脑认知功能预测
摘要:计算精神病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构建预测模型,将大脑功能的个体差异与症状联系起来。认知障碍具有跨诊断性、治疗抵抗性,并与不良预后相关。近期研究表明,准确可靠地预测认知功能可能需要数千名参与者,这使大多数患者数据收集工作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在本研究中,我们运用迁移学习框架,基于英国生物银行的功能性神经影像数据训练了一个模型,用于预测三个跨诊断样本的认知功能。结果显示,该模型在所有三个样本中的预测性能与更大规模预测研究中报告的结果相当,且相较于直接在小样本中训练的传统模型,预测性能提升高达 116%。关键是,该
2025-05-06 11:03:52
1132
原创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研究团队系统比较了针对初级运动皮层的TMS-EEG研究
摘要:经颅磁刺激(TMS)触发时间锁定的皮层活动,该活动可通过脑电图(EEG)记录下来。经颅诱发电位(TEPs)被广泛用于探测大脑对 TMS 的反应。在此,我们系统地回顾了 137 项已发表的实验,这些实验研究了健康个体中 TMS 对人类初级运动皮层(M1)的诱发电位,以探究方法选择的影响。我们仔细审查了常见的方法选择,并评估了它们在已发表论文中的报告一致性。我们从报告的 TEP 中提取振幅和潜伏期,并使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研究之间特定的 TEP 峰值和成分。方法学细节的报告总体上是充分的,但超过 25% 的纳
2025-04-30 12:59:44
557
原创 Nature mental health:青少年抑郁症功能连接和网络异常的大规模分析
摘要:重度抑郁症(MDD)是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残疾的主要原因,但仍未得到充分理解。先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青少年 MDD 患者大脑回路的连接性存在改变,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这可能与样本量有限以及样本和方法的异质性有关。为了描绘青少年 MDD 的可靠神经生物学标志物,我们对 7 个独立队列的 810 名青少年进行了数据驱动的全脑连接组大规模分析,采用横断面和病例对照设计。与健康对照个体(n = 370)相比,青少年 MDD(n = 440)与紧密连接的大脑区域(中枢)的连接性显著改变有关,这些区域主要位于默
2025-04-27 14:26:28
1146
原创 Nature human behaviour:脑-表型预测在外部验证中的可重复性
摘要:脑-表型预测模型致力于识别可重复且具有普适性的脑-表型关联。外部验证,即在外部数据集上评估模型,是评估神经影像模型普适性的金标准。与典型研究不同,外部验证涉及两个样本量:训练样本量和外部样本量。因此,传统的功效计算可能并不适用。在此,我们对功能和结构连接数据进行了超过 9 亿次基于重采样的模拟,以探究训练样本量、外部样本量、表型效应大小、理论功效和模拟功效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分析涵盖了多个数据集,包括健康大脑网络、青少年大脑认知发展研究、人类连接组计划(发育和青年成人阶段)、费城神经发育队列、昆士兰双胞
2025-04-27 14:24:36
918
原创 NeuroImage|EEG引导的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图片命名能力
使用EEG数据识别任务与控制试验差异最大的区域:通过计算任务和对照试验的第一特征变量CCS信号之间的差异波,并计算其整体幅度作为均方根差(RMSD),确定每个参与者的tDCS最佳区域,RMSD最大的区域被选为tDCS的靶区。在实验2中,15参与者首先在第一天进行EEG测量,然后在单盲交叉设计中使用三种不同的刺激条件(假手术,Broca-tDCS和EEG-tDCS)进行为期三天的tDCS干预,每次tDCS干预间隔至少5天的洗脱期。A)任务试验的正确反应的平均反应时间;根据该图确定tDCS电极的位置。
2025-04-17 20:36:31
530
原创 Nature medicine:基于大样本的大脑衰老模式研究
大脑衰老过程受各种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因素,以及与年龄相关的病理的影响。磁共振成像和人工智能方法在理解衰老过程中发生的神经解剖学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规模、多样化的人口研究能够识别由不同但重叠的病理和生物因素导致的全面和有代表性的大脑变化模式,揭示受影响大脑区域和临床表型的交叉和异质性。在此,我们利用最先进的深度表示学习方法 Surreal-GAN,并展示方法学进展和大量实验结果,阐明来自 11 项研究的 49,482 名个体的大脑衰老异质性。
2025-04-17 20:34:17
938
原创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历史挑战与新兴前沿
摘要:从遗传学到行为学的多个层面的广泛研究,都试图揭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机制基础,以期为这种疾病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付出了这些努力,但 ADHD的发病机制仍然难以捉摸。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回顾了关于 ADHD 的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提供了一个框架,可能作为未来研究的路线图。我们强调,ADHD 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具有多种病因,需要采用多因素维度的表型,而不是固定的二分概念。我们突出了新的发现,这些发现表明对该疾病的理解应该更倾向于全脑范围的 “整体” 观点,而不是传统的定位主义框架,定位主
2025-04-07 16:44:52
1136
原创 Neuron:优化超声神经调控以实现行为和生理的无创控制
摘要:聚焦超声能够以无创方式调节神经活动,但有效的刺激参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脑区和细胞类型仍不清楚。我们运用聚焦超声结合光纤光度测定法,为大脑的四个不同觉醒中枢确定了最佳神经调节参数,力求引发明显的行为变化。通过坐标下降法,我们发现兴奋或抑制的最佳参数截然不同,其效果在不同脑区和细胞类型中通常是保守的。优化后的刺激能引发清晰、针对特定目标的行为效应,而等效能量的非优化方案则导致行为变化显著减少或无变化。这些结果与听觉干扰无关,并且与预期相反,还伴随着依赖环氧化酶的局部血流和温度的持续降低,且在不同脑区有特定的
2025-04-03 12:08:05
985
原创 Cell Rep. Med. 安徽医科大学卜俊杰实验室发表神经调控研究成果
结果显示,tDCS和tACS对脑电神经振荡信号的调控机制存在差异,具体来说,tDCS对脑电神经振荡表现了广谱效应,即刺激调控后多个脑电频段均发生变化;进一步,两种电刺激方法在PD的运动症状调控上产生了功能分离,tDCS和tACS都能调控PD的僵直-运动迟缓,但tDCS还可以特异性调控PD的震颤。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作为无创神经调控主流技术之一,在改善PD症状方面都显示出一定的临床潜力,但尚不清楚两种方法是否通过一致的神经振荡机制来调控PD的运动症状。
2025-03-31 14:09:45
163
原创 Biological Psychiatry子刊|新乡医学院于毅/赵宗亚团队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和EEG预测rTMS治疗抑郁症的疗效
研究结果表明,将脑电图与临床特征相结合可能获得较好的治疗反应预测性能。但其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对治疗无明显反应,这限制了。和临床特征结合的特征集在各分类模型中取得了较好的分类性能,其中,基于。该研究开发了一个基于脑电和临床特征的多模态可解释的预测框架来预测。,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寻找可靠的基线生物标志物来预测。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该研究的特征选择方法在有效区分。方法来解释每个特征对模型预测的贡献情况(见图。的治疗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研究价值。对模型预测具有较大的影响,在预测。
2025-03-31 14:04:52
838
原创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结构化信息驱动的有向脑连接模型
摘要:了解一个大脑区域如何在体内对另一个区域施加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用于推断或预测定向连接的模型的限制。尽管这种神经相互作用依赖于大脑的解剖结构,但在宏观尺度上,结构(或解剖)连接是否能为定向连接模型提供有用的约束仍不清楚。在这里,我们回顾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当前研究现状,强调了基于推断的有效连接和基于预测的定向功能连接之间的关键区别。我们探讨了将结构连接整合到定向连接模型中的方法:通过先验分布、状态空间模型中的固定参数以及结构学习算法的输入。虽然有证据表明整合结构连接能显著改进定向连接模型,但缺乏对可靠性
2025-03-27 10:02:45
459
原创 脑龄预测:系统评估站点效应、样本年龄范围和样本量
结构神经影像数据已用于计算大脑生物年龄的估计值(脑龄),该年龄与其他具有生物学和行为学意义的大脑发育和衰老测量方法有关。人们对脑龄的持续研究凸显了对基于大量健康个体数据进行预训练的强大且公开的脑龄模型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们之前发布了一个发育性脑年龄模型。在这里,我们扩展了这项工作,以开发、验证和共享一个预训练的脑龄模型来覆盖人类的大部分年龄范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从 35,683 名健康个体(年龄范围:5-90岁;
2025-03-24 11:52:36
924
原创 深部脑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摘要背景:难治性抑郁症(TRD)影响约30%的重度抑郁症(MDD)患者。深部脑刺激(DBS)是一种针对TRD的研究性干预手段,但其疗效存在差异。我们通过本荟萃分析综合不同试验设计、解剖靶点和机构的疗效及副作用数据。方法:我们按照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指南进行了PubMed系统综述。纳入2009年至2020年的7项随机对照试验(RCT,n=198)和8项开放标签试验(n=77)。结局指标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或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量表(MADRS)评分,以及随时间变化的缓解
2025-03-21 13:22:37
691
原创 Nature Communications:人类皮层的微结构不对称性
人类大脑皮层表现出半球间不对称,但这种不对称的微观结构基础仍未完全了解。在这里,我们使用一个死后男性大脑来探测特定层的微观结构不对称。总体而言,前部和后部区域分别表现出向左和向右的不对称,但这种模式在各个皮质层之间有所不同。使用活体人类连接组计划 (N= 1101) 的T1w/T2w 微观结构数据观察到了类似的前后模式,其中平均皮质不对称与死后第三层的不对称 最为相似。此外,发现微观结构不对称是可遗传的,随年龄和性别而变化,并且与内在的功能不对称相对应。
2025-03-19 15:15:44
911
原创 Nature Mental Health:精神分裂症的转录组、脑结构与临床表型的变异性
摘要:理解遗传变异与大脑异常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精神分裂症(SCZ)的跨尺度病理生理机制至关重要。这项横断面研究确定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因表达个体差异的大脑结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本研究收集了 43 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液样本 RNA 测序数据、磁共振成像扫描数据和临床评估数据,以及 60 名健康对照的数据。通过 RNA 测序数据,我们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存在基因水平和亚型水平的表达改变。我们还发现,差异基因表达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组变异相关和差异大脑基因表达。结合基因表达和大脑成像的多变量相关分
2025-03-14 11:28:27
1130
原创 Brain Stimulation|利用双侧顶叶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研究δ波相位在时间测中的作用
在模型中施加 tACS,并模拟不同相位偏移的情况后,发现时间预测准确率呈现典型的正弦波调制模式(Fig. 6B)tACS 诱导的相位变化 直接影响时间预测的准确性,与实验数据一致。在单一模态vs .跨模态时间预测的比较中,单一模态下tACS 影响了时间预测精度,跨模态下tACS 并未显著调制预测能力。整个实验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间歇性施加4 秒,电流斜坡时间为 500 毫秒,相对于视觉事件设置六种不同的相位延迟(0°、60°、120°、180°、240°、300°)。
2025-03-14 11:26:33
1002
原创 TMS-EEG数据预处理的标准化
摘要:将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技术与脑电生理活动记录相结合,在神经科学领域正日益普及。经颅磁刺激(TMS)与脑电图(EEG)的同步组合尤为成功。遗憾的是,为有效与大脑活动相互作用所需的强磁脉冲,不可避免地会在同步 EEG 采集中引入伪影。因此,需要进行细致且有效的预处理,以高效去除伪影。不幸的是,正如文献中已报道的那样,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可能会导致结果出现差异。在这里,我们旨在对目前可用的三种主要 TMS-EEG 预处理流程,即 ARTIST、TESA 和 SOUND/SSP-SIR 进行特征描述,为需要
2025-03-10 13:20:58
977
原创 Brain:阿尔茨海默病无创脑刺激的新兴领域
摘要:治疗认知障碍是现代临床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过去的几年里,无创脑刺激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越来越多地用于改善认知障碍患者的表现,并作为一种辅助方法用于提高认知表现正常的个体的能力。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中,对大脑连接性和功能的更深入理解促进了不同无创脑刺激方案的发展。最近的研究表明,多种模式的经颅刺激方法可以增强大脑可塑性,对认知功能产生有益影响。在转基因小鼠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的临床前研究和认知障碍严重程度不同的临床研究中都显示出了改善。虽然该领域仍在努力解决目标人群标准化、频率、强度、治疗持续
2025-03-06 11:53:01
2220
原创 全生命周期的功能连接变化:一项横断面研究
在功能脑网络时代,我们对健康人群的生命周期中脑网络如何演变的理解仍然有限。在这里,我们使用脑磁图研究了 792 名健康个体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功能连接,这些个体分为青年(13 至 30 岁)、中年(31 至 54 岁)和晚年(55 至 80 岁)。利用校正后的虚相位锁定值,我们绘制了大脑区域间 delta、theta、alpha、beta 和 gamma 经典频带内连接的演变图。
2025-03-03 15:53:22
763
原创 Nature Mental Health:成瘾的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
摘要:作为一种神经生物学过程,成瘾涉及与物质相关的病理性模式以及一系列具有慢性和复发性病程的行为。神经影像学技术能够在从神经递质受体到大规模脑网络的多个尺度上评估大脑活动、结构、生理和代谢情况,为探究物质使用障碍所涉及的核心神经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通过神经影像学识别出的奖赏和显著性处理、反应抑制、内感受和执行功能等神经基础方面的异常,有助于开发药物、神经调节和心理治疗干预措施,以调节紊乱的神经生物学过程。闭环或开环干预可以将这些生物标志物与神经调节实时或离线整合,实现刺激参数的个性化设置,从而进行精准干预
2025-02-28 15:39:26
1429
原创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小脑在社会与情感学习中的作用
摘要:小脑后部在人类的社会和情感学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三个系统及其相关神经网络为小脑的这一功能提供支持:作为扩展感觉运动整合网络一部分的生物动作观察系统;由心理化网络支撑,用于理解他人心理和情感状态的心理化系统;以及支持核心情感(不)愉悦和唤醒过程的边缘网络。在这篇综述中,我将阐述这些系统和网络如何借助在小脑后部与大脑新皮层之间起始和终止的功能性互惠连接,来支持社会和情感学习。有人提出假设,认为小脑后部的一个主要功能是识别和编码事件的时间序列,这或许有助于优化社会和情感学习并使其自动化。我将探讨运用神经影
2025-02-24 15:59:43
723
原创 Science:大规模神经元记录的分析方法
摘要:由于仪器、分子工具和数据处理软件的创新,同时记录数百或数千个神经元的活动已成为常规操作。这些记录可以通过数据科学方法进行分析,但尚不清楚应使用哪些方法或如何将其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我们回顾、分类并展示了多种用于神经群体记录的分析方法,并描述了这些方法如何用于解决神经科学中的长期问题。我们回顾了从数学简单到复杂、从探索性到假设驱动、从新近开发到更成熟的方法。我们还展示了一些在分析大规模神经数据时常见的统计陷阱。1. 引言过去十年中,出现了许多用于研究大脑的新工具。其中包括通过电生理或光学成像方法记录大量
2025-02-21 09:49:04
1144
原创 Science Advances|人类空间导航过程中海马-内嗅复合体的时间干涉电刺激调控
提取目标区域的BOLD(血氧依赖性)活动:(A)每次刺激期间,右侧海马(左侧条形图)和右侧内嗅皮质(右侧条形图)内的平均BOLD活动。tTIS靶向右侧HC-EC相关的行为表现的变化:(A)iTBS组参与者每次试验花费的时间短于cTBS组、(B)对出发时间的进一步分析(直到参与者开始主动运动的持续时间)显示iTBS比cTBS更短的检索尝试时间源于iTBS更短的离开时间、(C)每次试验的导航距离(可能反映导航路径的效率)、(D)距离误差(即,正确位置和重新调用位置之间的距离,反向索引空间存储器的精度)。
2025-02-21 09:47:05
814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