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DES算法及其C++实现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DES算法,一种经典的对称加密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篇将深入探讨DES算法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用C++编程语言实现该算法。文章将结合实际的”TestForm”测试类案例,来检验DES算法在数据加密和解密过程中的实用性和准确性。详细分解DES算法的步骤,包括初始置换、16轮迭代过程、以及逆初始置换。此外,还将介绍DES在C++中的实现,通过定义专门的 MyDes 类以及 TestForm 测试界面,来具体展示如何使用位操作、置换表和S盒转换等关键步骤实现加密和解密功能。最后,文章会指出DES算法的安全局限性,并建议在需要更高安全性的场合使用AES等更先进的加密标准。
DES算法C++实现

1. DES算法原理与应用

1.1 DES算法简介

数据加密标准(DES)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对称密钥加密算法,它将数据分割为64位的块,并通过多轮复杂的置换和替换来加密数据。DES以56位的密钥提供了一定的安全性,尽管在现代技术面前已被认为不够安全,但它在密码学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

1.2 DES算法的工作原理

DES加密的核心在于它的Feistel结构,该结构使得算法既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又便于软硬件实现。在加密过程中,数据块经过16轮的函数操作,每轮使用不同的子密钥。解密过程则利用相同的结构,只是子密钥的应用顺序相反。

1.3 DES的应用场景

尽管DES已不再是最先进的加密技术,但在一些遗留系统和特定的应用中,DES仍然被使用。此外,了解DES的原理对于学习更复杂的加密算法,如AES,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graph TD
A[DES加密开始] --> B[初始置换]
B --> C[16轮迭代]
C --> D[逆初始置换]
D --> E[DES加密结束]

上图描述了DES算法的加密流程,可以看出它是一个线性过程,中间穿插了16轮迭代,每轮迭代都使用不同的子密钥。接下来的章节将深入探讨DES算法的各个组成部分,如Feistel结构、密钥管理以及实际的加密解密过程。

2. Feistel结构与DES算法开发背景

2.1 Feistel网络的基本概念

2.1.1 Feistel网络的定义与特点

Feistel网络是由Horst Feistel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用于构建对称密钥加密算法的架构。Feistel网络的一个核心特性是它将加密块分成两个半块,通过一系列的轮次(rounds)来逐步增强数据的混淆度(confusion)和扩散度(diffusion)。Feistel网络的特点包括:

  • 可逆性 :每一轮的操作都是可逆的,这是由于其特殊的结构设计,可以在每轮结束时执行一个逆操作,从而允许整个过程被逆转。
  • 结构对称性 :Feistel结构对左右两部分数据执行相似的操作,这有助于简化算法实现。
  • 高效密钥管理 :Feistel网络可以使用相对较小的子密钥,这些子密钥由主密钥派生,从而有助于简化密钥管理流程。
  • 适应性 :Feistel结构能够适应不同的块大小和密钥长度,这使得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加密算法。

Feistel结构的一个主要优势在于其能够提供清晰的数学模型来证明加密算法的安全性,同时提供易于理解和实现的加密过程。

2.1.2 Feistel结构在加密算法中的作用

Feistel网络在加密算法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数据混淆 :通过每一轮的非线性变换,Feistel网络能够有效地将明文的统计特性隐藏起来,使得从密文中无法直接推断出明文的任何信息。
  • 密钥管理简化 :通过Feistel结构,加密算法可以仅使用一个固定的函数来处理不同的轮次,只需要为每一轮生成一个新的子密钥,大大简化了密钥管理。
  • 数学上的可证明性 :Feistel网络的对称结构和可逆性质使得对加密算法的安全性分析变得可能,提供了对加密强度的数学保证。
  • 灵活性 :Feistel结构允许设计者根据需要轻松增加轮次数来提高安全性,而不必从根本上改变加密算法的设计。

下面是一个展示Feistel网络基本概念的表格:

特性 描述
对称性 左右半块的处理方式相同,简化了操作
可逆性 确保加密和解密过程可以使用相同的结构
密钥使用 使用子密钥减少主密钥的使用,简化密钥管理
安全性证明 明确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安全性分析

2.2 DES算法的开发背景

2.2.1 DES产生的历史背景

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是在1970年代由IBM公司开发,并由美国国家标准局(后来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采纳并推广为美国的加密标准。DES的开发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数据安全性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在金融交易和政府通信中。

1970年代早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据交换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数据保密和认证的需求。IBM公司在此时提出了一个加密系统,最初称为Lucifer,后来被美国政府采纳并经过调整,形成了后来的DES标准。

DES算法被设计为一个块加密算法,意味着它将数据分割成固定大小的块(64位)进行加密。其目的是在保持高效率的同时提供足够的安全级别,以便在各种应用中广泛使用。

2.2.2 DES在美国国家标准中的地位

自1977年以来,DES一直是美国官方认可的加密标准,并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政府领域。其地位的建立基于以下几点:

  • 标准化 :作为美国国家标准,DES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加密方法,促进了不同系统和组织之间的互操作性。
  • 广泛应用 :DES被集成到各种软硬件产品中,包括网络设备、数据库系统和操作系统,成为了事实上的数据保护标准。
  • 安全性 :DES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加密方法,能够抵御当时已知的大多数攻击方法,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安全性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但在提出之初被认为是可靠的。

然而,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密码分析技术的进步,DES的安全性逐渐受到挑战,特别是在1990年代后期,随着特殊设计的硬件和更高效的攻击方法的发展,DES开始被认为是不足以抵抗现代加密威胁的。这也催生了新一代加密算法,如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的出现和发展。

在下一章,我们将深入探讨DES算法的密钥结构以及密钥管理策略。

3. DES算法的64位密钥与实际56位有效密钥

3.1 密钥结构的解析

3.1.1 64位密钥与56位有效密钥的关系

在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算法中,每个密钥由64位组成,而实际上只有56位是用于加密过程中的有效位。剩下的8位是校验位,用于奇偶校验。这种设计结构源于DES算法的设计者在保证密钥长度足够以提供安全性的同时,还需确保硬件兼容性和算法效率。

3.1.2 密钥调度算法的介绍

密钥调度算法负责生成16轮加密过程中所使用的48位子密钥。每一轮迭代都使用一个不同的子密钥,这些子密钥是通过置换选择1(PC-1)和置换选择2(PC-2)从原始的64位密钥中选择和置换得到。初始置换PC-1用于从64位中选出56位有效密钥位并分成左右两部分,然后每轮的子密钥再通过循环移位(也就是左移或右移操作)和置换选择2来生成。

3.2 密钥管理的策略

3.2.1 密钥的生成与分配

在实际应用中,密钥的生成需要遵循一定的随机性原则,确保其不可预测性。常见的密钥生成方法有硬件随机数生成器和伪随机数生成算法。分配密钥时,应当使用安全的密钥交换协议来避免中间人攻击。一旦密钥生成,其管理流程必须保证密钥的安全性。

3.2.2 密钥的存储与备份

存储密钥需要使用安全的存储机制,比如加密存储,以防未经授权的访问。备份密钥是密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它能在主密钥遗失或损坏时起到恢复数据的作用。然而,备份密钥必须同样遵循严格的安全措施,避免成为攻击者的目标。

接下来的章节将详细介绍DES算法的具体实现和代码实现,包括密钥的生成、存储、加密解密的过程,以及密钥如何在实际中被使用。

4. DES算法的主要步骤详细解析

数据加密标准(DES)算法是密码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对称密钥块加密算法。在深入探讨其主要步骤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对称加密的基本概念,即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DES算法在数据安全领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在需要保证数据隐私和防止未授权访问的场景下。

4.1 初始置换与置换选择

4.1.1 初始置换(IP)的步骤与意义

初始置换是DES算法的第一步,它对64位的明文进行处理。置换规则是固定的,这个过程不涉及任何的密钥,只是一次简单的位操作。初始置换的目的是将输入数据的位分散开来,为后续的加密过程做准备。下面是初始置换的步骤详细解释:

  1. 初始化列表 :定义一个64位的初始置换表,列出0到63的排列顺序。
  2. 应用置换 :按照置换表,将输入的64位明文重新排列,得到新的64位数据。
  3. 输出结果 :排列后的数据就是初始置换的结果。

初始置换的代码实现可能如下:

void initialPermutation(vector<int>& input, vector<int>& output) {
    // 初始置换表,其中前8个数字定义了置换后的前8位数据
    vector<int> permTable = {58, 50, 42, ..., 7};
    for (int i = 0; i < 64; ++i) {
        output[permTable[i] - 1] = input[i];
    }
}

4.1.2 置换选择规则的实现

置换选择是加密过程中的一部分,它涉及选择特定的位来进行某些操作。在DES的每一轮迭代中,都会使用特定的置换选择规则。在初始置换之后,数据被分成两个32位的部分,称为左半部分(L0)和右半部分(R0)。这两个部分将用于后续的16轮迭代。

置换选择规则的代码实现示例:

void selectPermutation(vector<int>& input, vector<int>& output, const vector<int>& permTable) {
    // 使用置换表来对输入数据进行选择性置换
    for (int i = 0; i < 32; ++i) {
        output[i] = input[permTable[i] - 1];
    }
}

4.2 16轮迭代过程分析

4.2.1 Feistel函数的工作原理

Feistel网络的核心思想是将数据分成两个部分,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迭代来实现复杂的加密变换。在每一轮迭代中,右半部分数据通过一个叫做Feistel函数的处理后,与左半部分进行XOR操作。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可以在每一轮迭代中逐步增加加密的复杂性,同时保持函数的对称性。

Feistel函数的结构可以表示如下:

  1. 扩展置换 :将32位的右半部分数据扩展到48位。
  2. 与子密钥的XOR操作 :将扩展后的数据与子密钥进行XOR操作。
  3. S盒置换 :S盒置换是将6位数据映射为4位的过程,它提供了非线性的混淆。
  4. P盒置换 :P盒置换是将32位数据重新排列的过程,它负责将数据的混乱程度再次扩大。

4.2.2 每一轮迭代的详细步骤

迭代过程实际上是Feistel网络的多次应用,以下是每一轮迭代的详细步骤:

  1. 获取子密钥 :从密钥调度算法中获取当前轮次使用的子密钥。
  2. 执行Feistel函数 :将右半部分数据作为输入,进行Feistel函数处理。
  3. 混合左右两部分 :将Feistel函数处理后的结果与左半部分数据进行XOR操作,输出作为下一轮的右半部分。
  4. 更新左右两部分 :将上一轮的右半部分数据变为本轮的左半部分数据。

每一轮迭代的具体实现依赖于上述步骤,而这些步骤的结合使得DES算法具有了较强的抵抗密码分析的能力。

4.3 逆初始置换(IP^-1)的作用

4.3.1 逆初始置换的步骤

逆初始置换是DES算法的最后一步,目的是对经过16轮迭代后的数据进行重组,恢复出最终的密文。逆初始置换与初始置换步骤类似,但是其置换规则是初始置换规则的逆序。

  1. 初始化列表 :定义一个64位的逆初始置换表,它是初始置换表的逆序。
  2. 应用置换 :按照逆置换表,将输入的64位数据重新排列。
  3. 输出结果 :排列后的数据就是最终的密文。

4.3.2 结果输出的最终处理

在逆初始置换之后,我们得到了最终的64位密文。这个密文可以被用于数据的存储或传输,且没有明显的模式,从而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性。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了和初始置换相反的步骤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到DES算法的每一步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确保算法的安全性和效率。虽然DES算法已经不是最安全的选择,但它在密码学发展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理解其工作原理对于学习更现代的加密技术仍然是非常有益的。

5. C++实现DES加密与解密方法

5.1 DES算法的C++类设计

5.1.1 DES 类的结构与成员函数

在实现DES加密与解密过程的C++类中,我们首先需要定义一个类,例如命名为 DES ,这个类将封装DES算法的所有操作。类的结构和成员函数将根据DES算法的逻辑进行定义。下面是一个基本的类定义示例:

#include <string>
#include <vector>

class DES {
public:
    DES(const std::string& key); // 构造函数,接收密钥
    void setKey(const std::string& key); // 设置密钥
    void encrypt(std::string& input); // 加密方法
    void decrypt(std::string& input); // 解密方法

private:
    std::string key; // 私有成员变量存储密钥
    std::vector<std::vector<int>> keyschedule; // 密钥调度表

    void generateKeyschedule(); // 生成密钥调度
    void initialPermutation(std::string& input); // 初始置换
    void finalPermutation(std::string& input); // 逆初始置换
    void permutedChoice1(std::string& input); // PC-1密钥压缩
    void permutedChoice2(std::string& input); // PC-2密钥压缩
    void expansionPermutation(std::string& input); // 扩展置换
    void sBoxSubstitution(std::string& input); // S盒替代
    void pBoxPermutation(std::string& input); // P盒置换
    void swapLeftRight(std::string& left, std::string& right); // 左右半部分交换
};

在这个设计中, DES 类包含了所有执行加密和解密所需的函数,以及在加密过程中使用的密钥调度表。每个私有函数都负责算法的一个特定步骤。

5.1.2 加密与解密方法的实现

加密和解密方法是 DES 类的核心。它们通过调用一系列的私有方法来完成加密和解密的过程。下面是一个简化的伪代码来展示这两个方法的逻辑:

void DES::encrypt(std::string& input) {
    // 密钥调度(生成keyschedule)
    generateKeyschedule();
    // 初始置换
    initialPermutation(input);
    // 16轮迭代
    for (int i = 0; i < 16; ++i) {
        // Feistel网络的左右两部分
        std::string left = input.substr(0, 32);
        std::string right = input.substr(32, 32);
        // Feistel函数(包括扩展置换、S盒替代、P盒置换、密钥异或等)
        // ...
        // 将左右两部分交换
        swapLeftRight(left, right);
        input = left + right;
    }
    // 逆初始置换
    finalPermutation(input);
}

void DES::decrypt(std::string& input) {
    // 密钥调度(生成keyschedule)
    generateKeyschedule();
    // 初始置换
    initialPermutation(input);
    // 16轮迭代(逆序使用keyschedule)
    for (int i = 15; i >= 0; --i) {
        // Feistel网络的左右两部分
        std::string left = input.substr(0, 32);
        std::string right = input.substr(32, 32);
        // Feistel函数(包括扩展置换、S盒替代、P盒置换、密钥异或等)
        // ...
        // 将左右两部分交换
        swapLeftRight(left, right);
        input = left + right;
    }
    // 逆初始置换
    finalPermutation(input);
}

上述代码中省略了具体的Feistel函数实现细节,因为这需要更详尽的步骤分析。在 encrypt decrypt 方法中,主要的操作是反复进行Feistel网络的轮迭代,并在每轮结束时交换左右两部分的输入。

5.2 数据处理流程

5.2.1 明文与密文的输入输出

DES算法的数据处理流程需要对输入的明文(plaintext)进行处理,输出相应的密文(ciphertext),反之亦然。对于输入和输出的处理,需要确保数据以适当的格式和长度进行处理。例如,DES算法要求数据块的大小为64位。

void DES::encrypt(std::string& input) {
    // 假设输入为64位的明文,如果不是,则需要进行适当的填充或截断
    if (input.size() != 8) {
        // 处理异常情况,例如抛出异常或者进行填充
    }
    // 执行加密操作
    // ...
}

void DES::decrypt(std::string& input) {
    // 假设输入为64位的密文,如果不是,则需要进行适当的填充或截断
    if (input.size() != 8) {
        // 处理异常情况,例如抛出异常或者进行填充
    }
    // 执行解密操作
    // ...
}

5.2.2 中间数据的处理与存储

在执行DES算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中间数据产生,如轮密钥、左右两部分的数据等。我们需要设计合适的数据结构来存储这些中间数据。例如,可以使用 std::vector 来存储中间数据。

void DES::generateKeyschedule() {
    // 生成密钥调度表,这里省略具体实现
    // ...
    keyschedule.resize(16); // DES算法有16轮迭代
}

void DES::swapLeftRight(std::string& left, std::string& right) {
    // 将左右两部分数据交换
    std::string temp = left;
    left = right;
    right = temp;
}

数据处理流程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算法的效率、内存使用和易用性。实现良好的数据处理流程将使得DES算法的实现更加健壮和易于维护。

以上是第五章内容的概述,为读者呈现了DES算法在C++中的类设计与数据处理流程。具体实现细节需要结合完整的代码和逻辑进行分析和讨论。接下来的章节将进一步探讨初始置换、16轮迭代、逆初始置换的具体实现,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实用的测试类来验证DES算法的正确性。

6. 初始置换(IP)、16轮迭代、逆初始置换(IP^-1)的实现

6.1 初始置换(IP)与逆初始置换(IP^-1)的代码实现

6.1.1 IP与IP^-1的算法描述

初始置换(IP)与逆初始置换(IP^-1)是DES算法中非常关键的两步。初始置换是在加密过程开始前,对64位的明文进行的一种固定模式的置换操作。逆初始置换(IP^-1)则是在加密过程结束时,对最终输出的64位密文进行的逆置换操作,目的是恢复被加密数据的原始排列顺序。

6.1.2 C++代码中的具体实现

以下展示了如何在C++中实现初始置换(IP)和逆初始置换(IP^-1)的代码示例,包含逻辑分析和参数说明: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algorithm>

const std::vector<int> IP = {
    // 表示初始置换表的64位,省略具体内容以节省篇幅
};

const std::vector<int> FP = {
    // 表示逆初始置换表的64位,省略具体内容以节省篇幅
};

// 初始置换(IP)函数
std::vector<bool> IP置换(std::vector<bool> input) {
    std::vector<bool> output(64);
    for (size_t i = 0; i < IP.size(); ++i) {
        output[i] = input[IP[i] - 1]; // 置换表中的位置从1开始,因此减1
    }
    return output;
}

// 逆初始置换(IP^-1)函数
std::vector<bool> FP置换(std::vector<bool> input) {
    std::vector<bool> output(64);
    for (size_t i = 0; i < FP.size(); ++i) {
        output[i] = input[FP[i] - 1];
    }
    return output;
}

int main() {
    std::vector<bool> plaintext = { /* 64位明文数据 */ };
    std::vector<bool> ciphertext = IP置换(plaintext); // 进行初始置换
    // 加密操作,包括16轮迭代等(省略)
    std::vector<bool> decryptedtext = FP置换(ciphertext); // 进行逆初始置换
    return 0;
}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定义了初始置换表 IP 和逆初始置换表 FP ,它们都是包含64个元素的向量,代表置换表的64位索引。 IP置换 函数实现了将输入向量(明文)按照初始置换表进行置换,而 FP置换 函数则是对输出向量(密文)进行逆初始置换。注释中提及的64位明文数据和加密操作(包括16轮迭代)在此省略,以便集中展示初始置换和逆初始置换的逻辑。

6.2 16轮迭代函数的实现细节

6.2.1 Feistel函数的C++代码

Feistel结构是DES算法的核心部分,它将64位的中间数据分割为左右两部分,进行16轮迭代操作。每一轮迭代都涉及一次Feistel函数的调用,该函数包括扩展置换、与子密钥异或、S盒替换以及P盒置换。

6.2.2 每一轮迭代的逻辑代码

以下展示了如何在C++中实现Feistel函数的逻辑代码,包含逻辑分析和参数说明:

#include <array>
#include <iostream>

const std::array<std::array<int, 4>, 16> S_boxes = {
    // S盒的4行4列的值,省略具体内容以节省篇幅
};

const std::array<int, 32> P_box = {
    // P盒置换表的32位,省略具体内容以节省篇幅
};

// Feistel函数实现
std::vector<bool> Feistel(std::vector<bool> half_block, std::vector<bool> subkey) {
    // 扩展置换、与子密钥异或、S盒替换、P盒置换
    // ...

    std::vector<bool> result(32); // Feistel函数输出的32位结果
    // ...

    return result;
}

// 一轮迭代函数
void Feistel_round(std::vector<bool>& L, std::vector<bool>& R, std::vector<bool> subkey) {
    std::vector<bool> temp = Feistel(R, subkey); // 使用Feistel函数处理R
    for (size_t i = 0; i < 32; ++i) {
        L[i] ^= temp[i]; // L和Feistel函数的结果进行异或操作,更新L的值
    }
}

// 16轮迭代的完整函数实现
void perform_16_rounds(std::vector<bool>& block, const std::vector<std::vector<bool>>& subkeys) {
    std::vector<bool> L(block.begin(), block.begin() + 32); // 初始的左半部分
    std::vector<bool> R(block.begin() + 32, block.end());  // 初始的右半部分

    for (int round = 0; round < 16; ++round) {
        Feistel_round(L, R, subkeys[round]); // 执行一轮迭代
        std::swap(L, R); // 交换L和R的值,为下一轮迭代做准备
    }

    // 将处理后的R和L合并回block中
    std::copy(L.begin(), L.end(), block.begin());
    std::copy(R.begin(), R.end(), block.begin() + 32);
}

int main() {
    // 初始化数据(省略)
    std::vector<bool> block = { /* 初始化的64位中间数据 */ };
    std::vector<std::vector<bool>> subkeys = { /* 16个子密钥 */ };
    perform_16_rounds(block, subkeys); // 执行16轮迭代

    return 0;
}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首先定义了S盒和P盒,它们是DES算法中用于非线性替换和置换的重要组成部分。 Feistel 函数实现了Feistel结构中的一次函数操作,它涉及扩展置换、与子密钥异或、S盒替换和P盒置换等步骤,最终产生32位的输出结果。 Feistel_round 函数是一轮迭代的实现,它接受左半部分(L)、右半部分(R)和当前轮的子密钥(subkey),并返回更新后的L值。最后, perform_16_rounds 函数实现了整个16轮迭代过程,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合并回原始的64位block中。

这段代码展示了DES算法的核心操作,通过逐轮迭代和复杂的置换与替换操作,确保了数据的加密安全。

7. MyDes 类设计与 TestForm 测试类的实际应用

7.1 MyDes 类的设计思想与实现

MyDes 类是我们在上一章节中提到的,用来实现DES算法的C++类。其设计目标是封装DES算法的核心操作,为用户提供的一个清晰简洁的接口,方便对输入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讨论 MyDes 类的设计思想与实现。

7.1.1 类成员变量与方法的定义

在设计 MyDes 类时,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类的成员变量。类中主要包含了密钥数组、轮密钥数组、以及一些辅助数组和临时变量等。对于方法的定义,我们主要包括初始化密钥的构造函数、加密方法、解密方法、以及一些辅助的置换和转换方法等。

class MyDes {
private:
    // 密钥数组
    int keySchedule[16][48];
    // 密钥生成方法
    void generateSubkeys();

public:
    // 构造函数
    MyDes(const string& key);
    // 加密方法
    string encrypt(const string& plaintext);
    // 解密方法
    string decrypt(const string& ciphertext);
    // 初始置换方法
    string initialPermutation(const string& input);
    // 逆初始置换方法
    string inverseInitialPermutation(const string& input);
    // 辅助方法,例如置换选择、Feistel函数等
    ...
};

7.1.2 加密解密流程在 MyDes 中的体现

DES加密解密流程在 MyDes 类中的体现是通过一系列方法的调用来完成的。首先在加密过程中,明文首先经过初始置换,然后进入16轮Feistel函数迭代,最终通过逆初始置换得到密文。解密过程是加密过程的逆过程,但使用的轮密钥是按相反的顺序应用的。

加密和解密的关键代码如下:

string MyDes::encrypt(const string& plaintext) {
    // 初始置换
    string permutedInput = initialPermutation(plaintext);
    // 16轮迭代
    string temp = permutedInput;
    for (int i = 0; i < 16; i++) {
        temp = feistelFunction(temp, keySchedule[i]);
    }
    // 逆初始置换
    string ciphertext = inverseInitialPermutation(temp);
    return ciphertext;
}

string MyDes::decrypt(const string& ciphertext) {
    // 密文和初始置换的逆操作
    string permutedInput = inverseInitialPermutation(ciphertext);
    // 16轮迭代,使用相反顺序的密钥
    string temp = permutedInput;
    for (int i = 15; i >= 0; i--) {
        temp = feistelFunction(temp, keySchedule[i]);
    }
    // 初始置换的逆操作
    string plaintext = initialPermutation(temp);
    return plaintext;
}

7.2 TestForm 测试类的应用实例

为了验证 MyDes 类的功能正确性,我们设计了一个 TestForm 测试类。该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测试 MyDes 类实例化对象的加密和解密功能。

7.2.1 测试类的设计目的与功能

TestForm 类被设计用来执行以下功能:
- 使用预定义的密钥和明文。
- 通过 MyDes 类的实例化对象调用加密和解密方法。
- 验证输出的密文是否与预期的一致。
- 验证解密后的数据是否与原始明文一致。

class TestForm {
public:
    void runTests();
private:
    MyDes myDes;
    string testPlaintext = "This is a test.";
    string testCiphertext;
    string decryptedText;
};

void TestForm::runTests() {
    // 加密
    testCiphertext = myDes.encrypt(testPlaintext);
    cout << "Encrypted text: " << testCiphertext << endl;

    // 解密
    decryptedText = myDes.decrypt(testCiphertext);
    cout << "Decrypted text: " << decryptedText << endl;

    // 验证
    if (testPlaintext == decryptedText) {
        cout << "Test passed: Decrypted text matches original plaintext." << endl;
    } else {
        cout << "Test failed: There is a mismatch." << endl;
    }
}

7.2.2 实际案例展示与结果分析

通过调用 TestForm 类的 runTests 方法,我们可以展示一个完整的加密和解密流程,并验证输出结果。

int main() {
    TestForm tf;
    tf.runTests();
    return 0;
}

最终输出应该显示加密的文本,解密后的文本,以及是否通过了测试的验证。如果一切正常,控制台将打印出“Test passed: Decrypted text matches original plaintext.”。

以上是对 MyDes 类和 TestForm 测试类的实际应用案例的展示。通过这样的测试,我们可以确信 MyDes 类能够正确执行DES加密和解密的功能。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DES算法,一种经典的对称加密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篇将深入探讨DES算法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用C++编程语言实现该算法。文章将结合实际的”TestForm”测试类案例,来检验DES算法在数据加密和解密过程中的实用性和准确性。详细分解DES算法的步骤,包括初始置换、16轮迭代过程、以及逆初始置换。此外,还将介绍DES在C++中的实现,通过定义专门的 MyDes 类以及 TestForm 测试界面,来具体展示如何使用位操作、置换表和S盒转换等关键步骤实现加密和解密功能。最后,文章会指出DES算法的安全局限性,并建议在需要更高安全性的场合使用AES等更先进的加密标准。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