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初始类簇的选取?
答:k-means++算法选择初始seeds的基本思想就是:初始的聚类中心之间的相互距离要尽可能的远。
1. 从输入的数据点集合中随机选择一个点作为第一个聚类中心
2. 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一个点x,计算它与最近聚类中心(指已选择的聚类中心)的距离D(x)
3. 选择一个新的数据点作为新的聚类中心,选择的原则是:D(x)较大的点,被选取作为聚类中心的概率较大
4. 重复2和3直到k个聚类中心被选出来
5. 利用这k个初始的聚类中心来运行标准的k-means算法
KNN和KMEANS聚类(kmeans clustering)有什么不同?
答:你应该知道,这两种算法之间的根本区别是,KMEANS本质上是无监督学习而KNN是监督学习。KMEANS是聚类算法。KNN是分类(或回归)算法。
KMEAN算法把一个数据集分割成簇,使得形成的簇是同构的,每个簇里的点相互靠近。该算法试图维持这些簇之间有足够的可分离性。由于无监督的性质,这些簇没有任何标签。KNN算法尝试基于其k(可以是任何数目)个周围邻居来对未标记的观察进行分类。它也被称为懒惰学习法,因为它涉及最小的模型训练。因此,它不用训练数据对未看见的数据集进行泛化。
给你一个缺失值多于30%的数据集?比方说,在50个变量中,有8个变量的缺失值都多于30%。你对此如何处理?
答: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处理:
1.把缺失值分成单独的一类,这些缺失值说不定会包含一些趋势信息。
2.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删除它们。
3.我们可以用目标变量来检查它们的分布,如果发现任何模式,我们将保留那些缺失值并给它们一个新的分类,同时删除其他缺失值。
“买了这个的客户,也买了......”亚马逊的建议是哪种算法的结果?
答:这种推荐引擎的基本想法来自于协同过滤。
协同过滤算法考虑用于推荐项目的“用户行为”。它们利用的是其他用户的购买行为和针对商品的交易历史记录、评分、选择和购买信息。针对商品的其他用户的行为和偏好用来推荐项目(商品)给新用户。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商品)的特征是未知的。
(基于用户的推荐行为,买了这本书的用户也买了另一本书,则可以根据用户之间的相似度,把另一本书推荐给相似的用户)
注意:了解更多关于推荐系统的知识。
什么是病态问题?
答:训练完的模型,测试样本稍作修改就会得到差别很大的结果,就是病态问题,模型对未知数据的预测能力很差,即泛化误差大。(泛化能力很差)
KNN最近邻分类过程?
答:1. 计算测试样本和训练样本中每个样本点的距离(常见的距离度量有欧式距离,马氏距离等);
2. 对上面所有的距离值进行排序;
3. 选前 k 个最小距离的样本;
4. 根据这 k 个样本的标签进行投票,得到最后的分类类别;
请简要说说一个完整机器学习项目的流程
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这里的抽象成数学问题,指的我们明确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样的数据,目标是一个分类还是回归或者是聚类的问题,如果都不是的话,如果划归为其中的某类问题(以此来确定可以用什么算法)
.获取数据
获取数据包括获取原始数据以及从原始数据中经过特征工程从原始数据中提取训练、测试数据。机器学习比赛中原始数据都是直接提供的,但是实际问题需要自己获得原始数据。“ 数据决定机器学习结果的上限,而算法只是尽可能的逼近这个上限”,可见数据在机器学习中的作用。总的来说数据要有具有“代表性”,对于分类问题,数据偏斜不能过于严重,不同类别的数据数量不要有数个数量级的差距。不仅如此还要对评估数据的量级,样本数量、特征数量,估算训练模型对内存的消耗。如果数据量太大可以考虑减少训练样本、降维或者使用分布式机器学习系统。
特征工程
特征工程包括从原始数据中特征构建、特征提取、特征选择。特征工程做的好能发挥原始数据的最大效力,往往能够使得算法的效果和性能得到显著的提升,有时能使简单的模型的效果比复杂的模型效果好。数据挖掘的大部分时间就花在特征工程上面,是机器学习非常基础而又必备的步骤。数据预处理、数据清洗、筛选显著特征、摒弃非显著特征等等都非常重要。
训练模型、诊断、调优
模型诊断中至关重要的是判断过拟合、欠拟合,常见的方法是绘制学习曲线,交叉验证。通过增加训练的数据量、降低模型复杂度来降低过拟合的风险,提高特征的数量和质量、增加模型复杂来防止欠拟合。诊断后的模型需要进行进一步调优,调优后的新模型需要重新诊断,这是一个反复迭代不断逼近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尝试,进而达到最优的状态。
模型验证、误差分析
通过测试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观察误差样本,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往往能使得我们找到提升算法性能的突破点。误差分析主要是分析出误差来源与数据、特征、算法。
模型融合
提升算法的准确度主要方法是模型的前端(特征工程、清洗、预处理、采样)和后端的模型融合。在机器学习比赛中模型融合非常常见,基本都能使得效果有一定的提升。
上线运行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跟工程实现的相关性比较大。工程上是结果导向,模型在线上运行的效果直接决定模型的成败。 不单纯包括其准确程度、误差等情况,还包括其运行的速度(时间复杂度)、资源消耗程度(空间复杂度)、稳定性是否可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流程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机器学习流程经验,并不是每个项目都包含完整的流程。
作者:meetliuxin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b63e6cb25386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