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层协议模型
应用层:http dns TFTP 、Telnet 、FTP、SMTP、NFS、Rlogin、 SNMP(UDP)……
传输层:TCP、UDP
网络层: ICMP(ping tracerute) RIP(路由协议使用UDP)
数据链路层:ARP、RARP、ppp
物理层:比特流
运行于TCP协议之上的协议:
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普通浏览
HTTPS协议: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身披SSL外衣的HTTP协议
FTP协议:文件传输协议,用于文件传输
POP3协议:邮局协议,收邮件使用
SMTP协议: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用来发送电子邮件
Telent协议:远程登陆协议,通过一个终端登陆到网络
SSH协议:安全外壳协议,用于加密安全登陆,替代安全性差的Telent协议运行于UDP协议之上的协议:
DHCP协议: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动态配置IP地址
NTP协议:网络时间协议,用于网络时间同步
BOOTP协议:引导程序协议,DHCP协议的前身,用于无盘工作站从中心服务器上获取IP地址
举一个例子:
我们用HTTP 举例来说明:
首先作为发送端的客户端在应用层(HTTP 协议)发出一个想看某个Web 页面的HTTP 请求。
接着,为了传输方便,在传输层(TCP 协议)把从应用层处收到的数据(HTTP 请求报文)进行分割,并在各个报文上打上标记序号及端口号后转发给网络层。
在网络层(IP 协议),增加作为通信目的地的MAC 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媒体通过控制地址,也称局域网地址,MAC地址用于在网络中唯一标示一个网卡,一台设备若有一或多个网卡,则每个网卡都需要并会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后转发给链路层。
这样一来,发往网络的通信请求就准备齐全了。接收端的服务器在链路层接收到数据,按序往上层发送,一直到应用层。当传输到应用层,才能算真正接收到由客户端发送过来的HTTP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