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der()

原地址


很多朋友对于长篇大论看不下去,有的呢是有接触过这些,所以我们今天吧总结写在前边。需要的朋友可以往下看: 
总结: 
1. render方法的实质就是生成template模板; 
2. 通过调用一个方法来生成,而这个方法是通过render方法的参数传递给它的; 
3. 这个方法有三个参数,分别提供标签名,标签相关属性,标签内部的html内容 
4. 通过这三个参数,可以生成一个完整的木模板

备注:

  1. render方法可以使用JSX语法,但需要Babel plugin插件;
  2. render方法里的第三个参数可以使用函数来生成多个组件(特别是如果他们相同的话),只要生成结果是一个数组,且数组元素都是VNode即可;

注意: 
render函数室友限制的,Vue.js 2.X支持,但是1.X无法使用。

说明: 
我们接着来,我们今天先来粗略的了解下render函数,后面我会用大量的代码进行说明,便于大家先简单的了解,后边我们在进行深入了解。

基础

什么是render函数呢?Vue官方给我们已经说明。 
VUE推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template来创建我们的HTML。然而在一些场景中,我们真的需要JavaScript的完全编程的能力,这就是render函数,它比template更接近编译器。


  
  1. <h1>
  2. <a name="hello-world" href="#hello-world">
  3. Hello world!
  4. </a>
  5. </h1>

在HTML层,我们决定这样定义组件接口:

<anchored-heading :level="1">Hello world!</anchored-heading>
  

当我们开始写一个通过levelprop 动态生成heading 标签的组件,你可能很快想到这样实现:


  
  1. <script type="text/x-template" id="anchored-heading-template">
  2. <h1 v-if="level === 1">
  3. <slot> </slot>
  4. </h1>
  5. <h2 v-else-if="level === 2">
  6. <slot> </slot>
  7. </h2>
  8. <h3 v-else-if="level === 3">
  9. <slot> </slot>
  10. </h3>
  11. <h4 v-else-if="level === 4">
  12. <slot> </slot>
  13. </h4>
  14. <h5 v-else-if="level === 5">
  15. <slot> </slot>
  16. </h5>
  17. <h6 v-else-if="level === 6">
  18. <slot> </slot>
  19. </h6>
  20. </script>


  
  1. Vue.component( 'anchored-heading', {
  2. template: '#anchored-heading-template',
  3. props: {
  4. level: {
  5. type: Number,
  6. required: true
  7. }
  8. }
  9. })

在这种场景中使用 template 并不是最好的选择:首先代码冗长,为了在不同级别的标题中插入锚点元素,我们需要重复地使用<slot></slot>

虽然模板在大多数组件中都非常好用,但是在这里它就不是很简洁的了。那么,我们来尝试使用render函数重写上面的例子:


  
  1. Vue.component( 'anchored-heading', {
  2. render: function (createElement) {
  3. return createElement(
  4. 'h' + this.level, // tag name 标签名称
  5. this.$slots.default // 子组件中的阵列
  6. )
  7. },
  8. props: {
  9. level: {
  10. type: Number,
  11. required: true
  12. }
  13. }
  14. })

简单清晰很多!简单来说,这样代码精简很多,但是需要非常熟悉 Vue 的实例属性。在这个例子中,你需要知道当你不使用slot 属性向组件中传递内容时,比如 anchored-heading 中的 Hello world!, 这些子元素被存储在组件实例中的 $slots.default中。如果你还不了解, 在深入 render 函数之前推荐阅读实例属性API。

我们来一个生成模板对比,便于学习 
非使用render方法的情况下


  
  1. < div id = "app" >
  2. <child :level= "1" >Hello world! </child>
  3. </ div >
  4. < script type= "text/x-template" id = "template" >
  5. < div >
  6. <h1 v- if = "level === 1" >
  7. <slot> </slot>
  8. </h1>
  9. <h2 v- if = "level === 2" >
  10. <slot> </slot>
  11. </h2>
  12. <h3 v- if = "level === 3" >
  13. <slot> </slot>
  14. </h3>
  15. <h4 v- if = "level === 4" >
  16. <slot> </slot>
  17. </h4>
  18. <h5 v- if = "level === 5" >
  19. <slot> </slot>
  20. </h5>
  21. <h6 v- if = "level === 6" >
  22. <slot> </slot>
  23. </h6>
  24. </ div >
  25. </ script >
  26. < script type= "text/javascript" >
  27. Vue.component( 'child', {
  28. template: ' #template',
  29. props: {
  30. level: {
  31. type: Number,
  32. required: true
  33. }
  34. }
  35. })
  36. new Vue({
  37. el: "#app"
  38. })
  39. </ script >

代码说明: 
1. 最下面的new Vue方法很明显,是new了一个Vue的实例,挂载点#app这个dom; 
2. Vue.component这部分代码,第一个参数表示注册了一个Vue的组件,标签名是child(即 <child> 标签会被替换); 
3. 第二个参数中,template属性表示取找id=“template”的标签(另注,这个标签是<script>,或者是<div>,或者是template,或者是其他,没有影响),然后将这个标签作为组件的模板; 
4. props表示传递给这个组件的变量,通过标签中的v-bind:level这种形式传递变量level的值等于1。在这里的写法是限制变量类型为number,并且强制需要; 
5. slot表示内容分发,具体来说,就是把组件替换的源html标签里的内容(如 <child> 标签里面的内容,不包含 <child> 标签本身,这里是Hello world!),发在 <slot> 标签所在的位置(即放在<h1>-<h2> 这样的标签内); 
6. 如果还不理解,可以运行该段代码查看结果,或者去看vue的官方文档说明; 
7. 总的来说,顺序如下:注册一个组件,这个组件有模板,这个模板里有一个变量,变量的值通过父组件来传递,然后根据变量的值,通过v-if命令显示对应的html标签内容,然后在父组件里使用这个组件,让子组件显示需要显示的内容。

这样的代码有一个缺陷,就是需要大量重复的代码。如<h1>~<h6>共六种情况。如果这样的模板比较复杂,比如<hx>标签里还有很多其他内容,显然会让人十分困扰,既不美观又不好用。 
使用render方法的情况


  
  1. <div id="app">
  2. <child v-bind:level="2">Hello world! </child>
  3. </div>
  4.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5. Vue.component( 'child' , {
  6. render: function (createElement) {
  7. return createElement(
  8. 'h' + this .level, // tag name 标签名称
  9. this .$slots.default // 子组件中的阵列
  10. )
  11. },
  12. props: {
  13. level: {
  14. type: Number ,
  15. required: true
  16. }
  17. }
  18. })
  19. new Vue({
  20. el: "#app"
  21. })
  22. </script>

码说明:

  1. 这里的代码和上面区别之处有两点: 
    其一,没有显式的模板内容,而是通过render方法生成; 
    其二,使用了createElement方法。
  2. 关于createElement方法,他是通过render函数的参数传递进来的,这个方法有三个参数: 
    第一个参数主要用于提供dom的html内容,类型可以是字符串、对象或函数。比如”div”就是创建一个 <div>标签 
    第二个参数(类型是对象)主要用于设置这个dom的一些样式、属性、传的组件的参数、绑定事件之类,具体可以参考 官方文档 里这一小节的说明 
    第三个参数(类型是数组,数组元素类型是VNode)主要用于说是该结点下有其他结点的话,就放在这里。

比如说,有需要分发的标签 <slot>,则通过 this.$slots.default 来获得,或许还有其他组件之类,可能需要被使用的,应该也是放在这里。 
个人初步理解是,在原本被替换的地方,例如例上面代码中的 <child> 标签,在其下的每个次一级标签为一个元素,放在 this.$slots.default这个数组中,例如上面的话,这个数组只有一个元素,但是以下代码: 

<child v-bind:level="2"><div>Hello</div><div> world!</div></child> 

这个数组中则有两个元素,分别是 <div>Hello</div> 和 <div> world!</div>例如 this.$slots.default[0] 则表示第一个标签。

另外,假如这2个元素中间有空格、换行符之类,那么数组中则有三个元素,那个空格、换行符则为第二个元素。这个属性有点类似dom的 childNodes属性,不是单纯以标签才算作子节点的。(但注意,不是完全相同)

有时候,我们可能想在里面添加其他的组件,例如将abc组件注册在里面。那么,我们首先要注册这个abc组件,然后将abc组件在数组里通过createElement来创建标签,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创建的abc标签,才能被abc组件使用。单纯输入字符串"<abc></abc>" 这样是不可以的。

如以下代码也是可行的(在通过render方法生成的模板中添加别的组件):


  
  1. <div id="app">
  2. <child v-bind:level="2">
  3. <div>Hello </div>
  4. <div> world! </div>
  5. </child>
  6. </div>
  7. <script>
  8. Vue.component( 'abc' , {
  9. template: "<div>abc</div>"
  10. })
  11. Vue.component( 'child' , {
  12. render: function (createElement) {
  13. console.log( this .$slots)
  14. return createElement(
  15. 'h' + this .level, // tag name 标签名称
  16. [ this .$slots.default[ 0 ], createElement( "abc" ), this .$slots.default[ 1 ]] // 子组件中的阵列
  17. )
  18. },
  19. props: {
  20. level: {
  21. type: Number ,
  22. required: true
  23. }
  24. }
  25. })
  26. new Vue({
  27. el: "#app"
  28. })
  29. </script>

显示结果是:

Hello
abc
world!

最后,如果想将原有内容全部使用(而不是只取部分标签),那么直接使用 this.$slots.default 作为第三个参数即可,他本身就是一个数组。

总而言之,createElement方法的作用就是动态的创建一个dom用于被render函数渲染,其中参数二和参数三可以选择性省略,参数二用于设置dom的样式、属性、事件等,参数三用于设置分发的内容,包括新增的其他组件。 
粗略理解的话,可以理解为:createElement( 标签名, 标签属性, 标签里的内容)。

这样的话,我们就有了一个组件的模板所需要的全部内容了。后边我们在深入的了解下render函数。



Vue2.0 render:h => h(App)

1 new Vue({
2 
3   router,
4   store,
5   //components: { App }  vue1.0的写法
6   render: h => h(App)    vue2.0的写法
7 }).$mount('#app')
复制代码

render函数是渲染一个视图,然后提供给el挂载,如果没有render那页面什么都不会出来

vue.2.0的渲染过程:

1.首先需要了解这是 es 6 的语法,表示 Vue 实例选项对象的 render 方法作为一个函数,接受传入的参数 h 函数,返回 h(App) 的函数调用结果。

2.其次,Vue 在创建 Vue 实例时,通过调用 render 方法来渲染实例的 DOM 树。

3.最后,Vue 在调用 render 方法时,会传入一个 createElement 函数作为参数,也就是这里的 h 的实参是 createElement 函数,然后 createElement 会以 APP 为参数进行调用,关于 createElement 函数的参数说明参见:Element-Arguments

结合一下官方文档的代码便可以很清晰的了解Vue2.0 render:h => h(App)的渲染过程。

[官方文档][1]

1 render: function (createElement) {
2     return createElement(
3       'h' + this.level,   // tag name 标签名称
4       this.$slots.default // 子组件中的阵列
5     )
6   }

为了方便仍然有疑惑的人,贴一个链接

大概的翻译下:
render: h => h(App) 是下面内容的缩写:


   
  1. render: function (createElement) {
  2. return createElement(App);
  3. }

进一步缩写为(ES6 语法):


   
  1. render (createElement) {
  2. return createElement(App);
  3. }

再进一步缩写为:


   
  1. render ( h){
  2. return h( App);
  3. }

按照 ES6 箭头函数的写法,就得到了:

render: h => h(App);
   

其中 根据 Vue.js 作者 Even You 的回复,h 的含义如下:

It comes from the term "hyperscript", which is commonly used in many virtual-dom implementations. "Hyperscript" itself stands for "script that generates HTML structures" because HTML is the acronym for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它来自单词 hyperscript,这个单词通常用在 virtual-dom 的实现中。Hyperscript 本身是指
生成HTML 结构的 script 脚本,因为 HTML 是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的缩写(超文本标记语言)

个人理解:createElement 函数是用来生成 HTML DOM 元素的,也就是上文中的 generate HTML structures,也就是 Hyperscript,这样作者才把 createElement 简写成 h。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