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常用参数对照表_chuanguan1820的博客-CSDN博客
https传输过程及原理_修炼到救赎的博客-CSDN博客_https传输过程
一、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internet),又称国际网络,指的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这就是互联网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在这些网络中如阿帕网、因特网,而最常用的是因特网,所以通常用Internet来泛指互联网
二、什么是互联网协议
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 Suite ,IPS),是一系列协议或一组规则,用于路由和寻址数据包,以便它们可以跨网络传播并到达正确的目的地。个人觉得,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在网上完成某一件事儿而定义的规则,各部落按照规矩各尽其职,完成网络数据的传输使用等
三、互联网的五层模型
(一)五层模型
我们来分层理解互联网,自上而下,越上面越靠近用户,越下面越靠近硬件,用户可以明确感知的是应用层和实体层,中间就是传输层、网络层、链接层,其实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 互联网分成若干层就可以了。
(二)层与协议
既有五层模型,那么就要了解这五层是如何划分和工作的,它们是遵守了一定的协议和规则的,就叫做"协议"(protocol),互联网的每一层,都定义了很多协议。这些协议的总称,就叫做"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 Suite)。它们是互联网的核心,下面介绍每一层的功能,主要就是介绍每一层的主要协议。(这样一说就很好的解释了互联网及其协议的关系,互联网就是不同岗位上的干活的人的群体总称,协议就是约束干活的人的规章制度,我这里先简单理解为公司成员及其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好了😉)
四、实体层
电脑要组网,首先是先建立链接,使用人们肉眼可见的或者不可见的如 电缆、光线、双绞线、无线电波等
这就叫做"实体层"(physical layer),它就是把电脑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它主要规定了网络的一些电气特性,作用是负责传送0和1的电信号。
五、链接层
确定了(传输形式+多台主机):
以太网协议(定义数据格式、长度)+MAC地址(标识要发送的位置)+广播(数据发送方式)
"链接层"就可以在多台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
(一)定义
单纯的0,1信号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规定解读方式:多少个电信号算一组?每个信号位有何意义?
链接层的功能:在"实体层"的上方,确定了0和1的分组方式。
(二)“以太网”协议
早期的时候,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电信号分组方式。后来,一种叫做"以太网"(Ethernet)的协议,占据了主导地位。
以太网规定,一组电信号构成一个数据包,叫做"帧"(Frame)。每一帧分成两个部分:标头(Head)和数据(Data)。
Head:"标头"包含数据包的一些说明项,比如发送者、接受者、数据类型等等;固定为18字节
Data:"数据"则是数据包的具体内容。最短为46字节,最长为1500字节
Frame: = Head+Data,64 <= 长度 <= 1518, 如果数据超过1518,就必须分割成多个帧进行发送。
(三)“MAC”地址
上面提到,以太网数据包的"标头",包含了发送者和接受者的信息。那么,发送者和接受者如何标识区分呢?
以太网规定,连入网络的所有设备,都必须具有"网卡"接口。数据包必须是从一块网卡,传送到另一块网卡。网卡的地址,就是数据包的发送地址和接收地址,这叫做MAC地址。
每块网卡出厂的时候,都有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MAC地址,长度是48个二进制位,通常用12个十六进制数表示。
前6个十六进制数是厂商编号,后6个是该厂商的网卡流水号。有了MAC地址,就可以定位网卡和数据包的路径了
(四)广播
定义地址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更多的步骤。
首先,一块网卡怎么会知道另一块网卡的MAC地址?
回答是有一种ARP协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留到后面介绍,这里只需要知道,以太网数据包必须知道接收方的MAC地址,然后才能发送。
其次,就算有了MAC地址,系统怎样才能把数据包准确送到接收方?
回答是以太网采用了一种很"原始"的方式,它不是把数据包准确送到接收方,而是向本网络内所有计算机发送,让每台计算机自己判断,是否为接收方。
上图中,1号计算机向2号计算机发送一个数据包,同一个子网络的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