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念漂移”到千亿市场:谁将主导这场硬核科技革命?
下一个科技爆发点!脑机接口投资机遇及从业指南
一、一枚硬币,一场革命
2025年6月17日,上海阶梯医疗科技实验室里,一段视频刷屏全网:一枚硬币大小的芯片嵌入颅骨,两根比发丝细百倍的电极深入大脑,屏幕上的赛车随着无声的意念在弯道上划出完美弧线。
2025年3月25日,上海华山医院手术室内,一位四肢截肢的年轻男子在清醒状态下接受了一场改变命运的手术。当医生将两根超柔性电极植入他的大脑运动皮层时,他按指令反复想象移动双手的动作。
术后仅三周,这位因高压电事故失去四肢的患者已经能通过意念下象棋、玩赛车游戏,操作水平接近普通人使用电脑触摸板。这一刻,中国脑机接口技术正式迈入“侵入式临床应用”时代。他颅骨上镶嵌的植入体直径仅26毫米,厚度不到6毫米,相当于一枚一元硬币的大小,内部却承载着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改写全球竞争格局的雄心。
“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千亿级市场的破冰信号。”行业分析师李明指出,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突破千亿美元,而中国凭借政策红利与临床突破,继美国后正成为这场生死竞速的主战场。
二、市场格局:三足鼎立,上海医疗高地加速产业集聚
随着首例临床试验成功,中国脑机接口市场格局初现雏形,三家企业凭借差异化技术路线崭露头角。
1. 上海阶梯医疗:柔性电极的“微创革命”
作为首例临床试验主导方,国内侵入式技术领军者,2025年初宣布完成3.5亿元B轮融资,创下国内该领域单笔融资最高纪录。公司已与顶尖医院合作完成50余例临床试验,成为继Neuralink之后全球第二家进入临床阶段的侵入式脑机接口公司,计划2028年上市运动功能重建产品,目标覆盖高位截瘫、渐冻症患者。
创始人赵郑拓大胆预言:“未来脑机接口将颠覆人机交互效率,甚至联合大模型与机器人,探索智能化协同新路径。”
挑战:量产成本仍高达20万元/套,商业化落地面临成本压力
2. 创新医疗:非侵入式与侵入式的“双轨博弈”
通过参股博灵脑机,创新医疗布局两大路线:
非侵入式:消费级脑电头环已进入医院康复场景,但信号精度不足(识别准确率<70%)
侵入式:研发64通道颅内电极阵列,运动意图解码准确率达92%,但三类医疗器械认证需3年以上。
痛点:医疗主业占比超99%,脑机业务短期难盈利,研发投入挤压利润空间
3. 三博脑科:临床资源的“护城河”
作为神经专科龙头,与清华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完成800余例脑机精准定位手术,术中误差<2mm;产品管线以半侵入式设备“北脑一号”进入Ⅲ期临床,目标2027年获批上市
挑战:依赖单一神经外科场景,消费级产品开发滞后
4. 复旦复华:依托上海顶尖医学院资源
技术已帮助残障人士恢复部分运动功能,被投资机构评为“未来潜力巨大的价值标的”。公司深度参与上海市脑机接口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区域产业生态的关键节点。
在这场竞速赛中,上海正全力打造“脑机之都”。 张江科学城聚集了阶梯医疗、博睿康、联影医疗等上下游企业,形成“研发-临床-制造”闭环。2025年1月发布的《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勾勒出清晰路线图:2027年前,推动5款以上侵入式、半侵入式产品完成临床试验,引育5家以上核心技术创新企业,10家以上产业链骨干企业。
2030年前实现“高质量控脑”,产品全面临床应用,打造全球脑机接口创新高地。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正建设脑机接口柔性电极微纳加工平台、动物实验平台等基础设施,加速技术转化。华山医院与中科院形成的 “楼上手术楼下研发”协同模式,已成为产学研融合的典范。
5.其他潜力股
上海博睿康(NEO设备):计划2025年底前入组30-50名脊髓损伤患者
杭州佳量医疗:全球首个“脊髓神经接口+闭环反馈系统”,截瘫患者可通过脑控激活肌肉群,癫痫治疗设备已完成100例临床植入,预计2026年获批上市。获阿里健康与高瓴资本加持,估值超5亿美元。
北京芯智达:“北脑一号”已完成3例人体植入,瘫痪患者可控制机械臂倒水、输出中文词句;计划2026年启动50人临床试验,目标人群为脊髓损伤与渐冻症患者。获北京脑科学研究所与红杉资本联合注资,估值达8亿美元。
诚益通:采取“侵入式与非侵入式双轨并行”战略。在非侵入领域,公司去年7月发布3款融合脑机接口技术的康复设备样机,目前筹备注册申报;面向消费市场,今年4月推出首款C端产品样机。这种分层布局使其成为产业化进程最快的企业之一。
三、资本竞逐: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引爆投资热潮
2025年,脑机接口领域迎来政策红利“大爆炸”。国家层面,3月药监局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首次建立脑机接口专项收费标准,涵盖82项主项。
6月,工信部宣布成立脑机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筹基础标准与伦理规范建设。地方政策更是密集落地。除上海方案外,北京提出到2030年培育3-5家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四川计划2027年前完成3款侵入式和5款非侵入式产品研发注册。
在政策与技术双重驱动下,资本市场热情高涨。6月17日,A股脑机接口概念板块集体走强,江苏爱朋医疗、南京熊猫等公司股价涨停。
全球市场前景更为惊人。麦肯锡预测,2030-2040年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市场规模将达400亿至1450亿美元。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市场规模2024年已达32亿元,2027年有望突破55亿元。
“2025年正成为脑机接口技术临床转化的关键节点,”一位金融分析人士指出,“政策、技术、资本的协同作用,正推动行业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加速迈进。”
四、生死竞速:商业化征途上的三重关卡
尽管前景光明,企业在冲刺商业化的道路上仍面临严峻挑战。
技术稳定性关首当其冲。神经电极信号衰减是行业长期痛点,赵郑拓坦言:“目前系统设计应用5年,预期5年内可持续稳定工作。”如何延长植入体寿命,将成为产品市场化的重要门槛。
成本控制关同样棘手。清华大学洪波教授透露:在临床试验阶段,一例微创脑机接口试验需花费30万-50万元。大规模临床试验需要入组数十例患者,成本压力巨大。阶梯医疗计划明年开启30-40名受试者参与的多中心试验,成本控制能力将直接决定企业生存。同时三类医疗器械认证平均耗时5-8年,企业现金流压力巨大
伦理合规关则是社会接受度的关键。今年2月科技部发布《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明确要求重点发展“修复型”技术,对增强型应用严格限制。脑隐私保护、神经数据安全等议题持续引发公众关注。
面对三重关卡,领先企业已开始战略布局。阶梯医疗计划建立国内首条MEMS医疗器械级别产线,实现电极量产化以降低成本;诚益通则通过消费级产品反哺医疗研发,构建资金循环;上海在政策中专门部署伦理审查机制,要求建立专家复核工作机制。
五、未来战场:从医疗康复到人机融合的万亿想象
首例临床试验的成功只是起点。研究团队已在规划下一步:让受试者使用机械臂完成抓握、拿杯子等物理操作,并控制机器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设备。
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正在打开。随着上海提出2027年实现“高质量脑控”、2030年实现“高质量控脑”的目标,技术路线图已延伸至语言重建、神经疾病治疗等复杂领域。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将催生全新产业生态。南京熊猫正在开发的“脑机接口智能交互显示终端”,预示了消费电子领域的革命;汤姆猫布局的“情感陪伴大模型”,则探索了娱乐产业新形态。
随着2030年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的预期临近,一场围绕人机融合未来的产业竞速已全面展开。华山医院手术室内那枚硬币大小的植入体,正成为中国撬动这一未来的技术支点。
2025-2030年关键节点:
• 2026年:阶梯医疗、芯智达完成50例以上临床试验,推动设备上市
• 2027年:癫痫治疗设备率先获批,打开商业化大门
• 2030年:脑控机械臂、脑控电动车等消费级产品进入大众市场
国际竞争格局:
• 美国:Neuralink计划2025年植入20-30例,Neuralink估值已达90亿美元
• 中国:阶梯医疗、芯智达等企业若能突破伦理与成本瓶颈,有望弯道超车
六、从业者行动指南
1. 研发机构:聚焦柔性电极量产工艺与神经解码AI算法,破解“实验室-临床”转化瓶颈
2. 医疗机构:建立脑机接口伦理审查快速通道,组建跨学科手术团队
3. 投资者:警惕概念炒作,关注2025年Q3临床试验数据披露窗口期,把握估值重构机遇
4. 康复机构:提前布局机械臂操作训练课程,积累临床适配经验
5. 监管部门:推进脑电数据安全标准制定,构建神经隐私保护框架
6. 生态合作:联合车企、游戏厂商开发消费级应用,降低市场教育成本
下一个科技爆发点!脑机接口投资机遇:
细分赛道:柔性电极(如阶梯医疗)、解码算法(如科大讯飞)、外围设备(如机械臂)
医疗康复赛道:脊髓损伤(400万患者)、渐冻症(50万患者)、癫痫(900万患者)等刚需场景
政策红利:上海、北京等地对脑机接口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临床试验补贴
跨界融合:AI大模型(如腾讯混元、华为盘古)提升神经解码效率,缩短训练周期,或催生“脑控万物”新生态
消费电子延伸:脑控VR/AR、脑波游戏、教育注意力监测等新兴市场
王磊的机械臂最后一次松开水杯时,监测屏上的神经信号曲线划出一道完美的闭环。这不仅是他重获“手”的瞬间,更象征着中国脑机接口产业从0到1的惊险跨越。
在这条万亿级赛道上,有人押注技术颠覆,有人死磕临床转化,有人借政策东风卡位。但无论如何,当“意念控制”从科幻走进现实,人类终将面对一个终极命题:我们改造身体的极限在哪里?而科技,又该为生命保留多少尊严?
答案,或许藏在下一个临床试验的电极之中。
当赛车在屏幕上划过完美弧线,硬币大小的中国芯片正悄然改变人机交互的规则。技术突破、资本竞逐、政策加持——三重浪潮交汇下,一场定义人类增强新维度的产业革命已拉开帷幕。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告、卫健委政策文件、华山医院联合报告
✨原创声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由医链智核GHH独家观察,转载需授权,侵权必究。关注我,解锁更多“硬核科技+医疗”的未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