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三极管的基本介绍
1.基本介绍
三极管是一种电流控制电流的半导体器件,其作用是把微弱的电信号放大成幅度较大的电信号。三极管分为两类,PNP和NPN两种,其电路符号如下:
可以看到,中间的就是基极B,带箭头的就是发射极E,不带箭头的就是集电极C。箭头表示发射结正偏时,电流的实际流向。
二,三极管的基本性质
1.三极管处于放大区
三极管的放大作用表现为小的基极电流可以控制大的集电极电流。公式表达为
其中B为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系数,一般为一二百倍。对NPN型:Ic定义为从集电极流向发射极的电流,是被控制的经过放大的电流,Ib定义为集电极流向发射极的电流,是输入的原始电流。
2,三极管处于饱和/截止区
一般来讲,三极管有两种基本类型:放大电路和开关电路。在嵌入式中,主要使用它的开关电路,即让三极管在截止区-放大区-饱和区来回切换时(切换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尽量减少三极管处于放大区的时间(此时Vce较大,影响开关状态),只使用三极管截止区和饱和区的电路特性,所以三极管需要工作在可靠的饱和区中。
此时三极管表现为一个电子开关,即饱和时,BJT逐渐失去放大作用(失控),CE间相当于开关闭合(短路),Ib电流只作为控制用途,Ic与Ib无关,Ib只受电源影响;截止时,CE间相当与开关断开。
三.怎样确保三极管处于深度饱和。
1.饱和状态的现象。
三级管饱和时不满足放大区的公式Ic=B*Ib,此时三极管“失控”,Ib不受公式的约束,集电极电流随Uce增大而增大,近似为线性。
2.进入饱和状态的方法
在实际中,使用Ib*β=V/R作为临界饱和条件。V为电源电压,R为集电极电阻(负载),β为该三极管放大倍数,然后就能算出使三极管能够进入饱和区(临界饱和区)的基极最小电流Ib。
而在将三极管用作开关电路时,应使三级管进入深度饱和状态。此时,基极电流应至少大于此值的2倍,且使用该基极电流折算后的电流增益远小于放大增益。
对NPN管,Vce=V-Ib*hFE*R,hFE为直流电流增益。随着Ib的增大Vce减小,当Vce<0.6V时,B-C结进入正偏,Ice已经很难继续增大,就可以认为已经进入饱和状态了。当然Ib如果继续增大,会使Vce再减小一些,例如降至0.3V甚至更低,此时就是深度饱和。由公式,负载电阻越小,进入饱和状态所需要的Ib值就越大,饱和状态下的C-E压降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