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小孩疗愈:放下错误角色
每一个经历过创伤的孩子,都会在内心深处建立起某种心理防御机制,以应对那些无法承受的痛苦。恶劣的生存环境,来自家人或他人的伤害,迫使我们学会用麻木、逃避和回避来保护自己。童年的创伤太过沉重,唯有依靠这些自我保护的方式,我们才能在压迫与伤害中艰难地存活下来。
2020年,网络上流传着一段令人震惊的视频:一位冷酷的母亲不断用巴掌将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打倒在地,甚至用脚踢她。小女孩一次次爬起,又一次次被击倒,直到母亲的情绪彻底释放。她始终面无表情,被打倒后默默起身,像一个机器人,既不求饶也不躲避,仿佛她的身体并不属于自己。
她的麻木,是一种自我保护,是为了避免内心彻底崩溃。身体的伤痛或许还能忍耐,但精神的摧残几乎无法承受。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选择关闭情感,逃避现实的痛苦,哪怕这意味着要失去对世界的感知。
这些“防御机制”虽然在童年时期保护了我们的生存,但也容易让我们陷入无意识的模式,直到成年后,仍然悄然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从内在小孩到成人的觉醒
成年的你,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不再是那个弱小无助的孩子。然而,内在小孩的恐惧与焦虑仍潜藏在内心深处,随时可能在压力和不安全的情境中被激活。当你面对挑战时,内在小孩或许会放大威胁,让你感到焦虑、不安甚至自卑。这种情绪反应,并非因为你无法应对这些挑战,而是因为那个内在的小孩依然用过去的视角看待世界。这些防御机制仍在影响着我们——那个曾经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扛起重担的内在小孩,依然在默默守护我们。
要真正关爱内在小孩,我们需要允许他放下那些旧有的角色。在原生家庭中,为了维持平衡或填补缺失,我们常常被迫扮演某些角色。然而,这些童年形成的应对模式,到了成年后往往已不再适用,甚至成为前行的阻碍。
以下是一些源自童年的常见角色范例:
1. “小大人”
● 特点:扮演家庭中的“父母角色”,承担家庭成员的情感或实际责任,比如照顾兄弟姐妹、安慰情绪不稳定的父母。
● 成因:父母可能忙碌、缺位,或情感上不成熟,孩子被迫成熟以填补空缺。
● 成年影响:难以放松,总是感到过度负责,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义务,可能忽视自己的身心健康。
2. “和平使者”
● 特点:在家庭冲突中扮演调解者,试图平息争吵,保持和谐。
● 成因:父母争执频繁或家庭气氛紧张,孩子通过取悦或妥协来缓解压力。
● 成年影响:倾向回避冲突,过度迎合他人,忽略自身感受。
3. “替罪羊”
● 特点:在家庭中承担“问题”的象征,常常被责备是家中冲突的根源。
● 成因:家庭需要一个发泄对象来转移内部矛盾,孩子被推到这个位置。
● 成年影响:可能自我价值感低下,容易认为问题总是出在自己身上,甚至对他人负面情绪过分负责。
4. “隐形人”
● 特点:保持低调,避免引起注意,不表达需求以减少麻烦。
● 成因:可能成长于一个充满矛盾或父母忽视的环境中,选择“隐形”来保护自己。
● 成年影响:缺乏存在感,不擅长表达自我,内心孤独。
5. “英雄”
● 特点:表现优秀(如学业、行为),成为家庭的骄傲,试图证明家庭“没问题”。
● 成因:家庭可能存在混乱或危机,孩子通过自己的优秀表现来弥补家庭破碎感。
● 成年影响:可能对成功上瘾,隐瞒内心的脆弱,却常常感到孤独和压力重重。
6. “叛逆者”
● 表现:通过反抗、叛逆和挑战权威来表达对家庭的不满或争取自我关注。
● 原因:家中规则过于压抑或有不公平对待时,孩子以叛逆为方式表达情绪和需求。
● 成年影响:可能倾向于对抗权威或社会规则,但与此同时也容易感觉迷茫和孤立。
7. “讨好者”
● 表现:努力取悦父母或他人,总是将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上,害怕冲突或让人失望。
● 原因:可能成长在紧张或缺乏安全感的家庭中,通过“乖巧”来获得关注和认可。
● 成年影响:容易失去自我,难以设立边界,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需求。
这些角色在童年时可能是我们用来保护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那时的我们别无选择,它们是我们生存的需要。然而,随着我们逐渐长大,这些角色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我们了。
当我们想要疗愈那个小小的自己时,可以轻轻地对他说:“我知道你曾经为了被爱,拼命做个听话的孩子,把真心藏起来。可这并没有让你感到安心或快乐。”
那个小家伙真正渴望的,是有人爱他、懂他,而不是被迫扮演任何角色,压抑自己的感受。
现在,请坚定地告诉他:“你不用再压抑情绪,也不用总是假装坚强、假装开心、假装没事。我爱你,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你可以做回真实的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不再是那个弱小无助的孩子。我们完全有能力去应对那些曾让我们害怕的情境:父母的责备、老板的挑剔、朋友的嘲讽、同事的冷漠,甚至是在公众面前讲话、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冲突中捍卫自己的立场……这些人生挑战,我们都能够从容面对。
我曾经是个拼命讨好别人的人。
小时候,父母早早外出打工,我成了留守儿童,十来岁就要肩负起照顾弟弟的责任。为了活下去,我学会了察言观色;为了求人帮忙,只能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在大人眼里,我是那个“懂事”的孩子,可没人知道,这份懂事背后藏着多少小心翼翼和自我压抑。
长大后,这种习惯依然难以摆脱。哪怕面对让人反感的无理要求,我还是会硬着头皮忍让、妥协,把真实的感受藏在心底,生怕一拒绝就会失去别人的认可。
为了改变这种讨好型人格,我开始尝试疗愈内心那个“小孩”。我轻声对他说:“谢谢你,仔仔(我内在小孩的名字)。我知道,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你为了生存、为了被接纳,默默委屈自己,努力讨好每一个人。是你保护了我,让我们撑到了今天。但现在,不用再这样了。我已经长大了,这一次,让我来保护你。让我替你守住我们的底线,去争取我们应得的一切。”这句话,不只是说给过去的自己听,更是对现在的自己许下的一个承诺。
你也一样,请轻轻地对心里那个小家伙说:“别怕,我已经长大了,我能扛得住这一切。”
结语
“过去的伤痛教会我坚强,而今天的我将带你走向自由。”
声明
文章内容摘自书籍《智慧大全——从认识自我到超越自我》,这是一本关于智慧的书籍,全书内容丰富充实,逻辑井然,能够引导读者一步步开发心力。这里既有通俗易懂的理论讲述,也有实操性强的操作指南,在冥想、疗愈内心、突破限制信念、处理痛苦、人格整合等各方面帮助你提升自己,打破精神内耗,接纳完整而圆满的自我。几乎可以说,任何生活中的过于影响自己的情绪、无法做出的决定,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解决之法,或许这也是智慧的哲学本身的魅力和意义。愿你读完这本书后,可以真正不被定义地自由地活着,成为本该成为的人,得到无需条件且不被束缚的平静和愉悦。
目前书籍可以通过淘宝、京东搜索“智慧大全”购买纸质版阅读。
作者介绍
李智华,中科院博士,华为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AI算法专家。热爱心理学,持有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师从艾瑞克森催眠大师研习心理疗愈,并随一行禅师深入学习禅宗禅修。“在古圣先贤智慧的无边海滩上,我不过是一个好奇的孩子,俯身拾起那些被浪花冲刷的、闪着光芒的思想贝壳,汇集成这本书籍《智慧大全》,以献给所有追寻生命真谛与内心光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