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数据库原理系列(2)---并发控制原理

本文深入探讨了数据库并发控制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事务的概念、并发问题及解决策略,包括锁机制、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等,并分析了它们在实际数据库系统中的应用,帮助读者理解如何确保数据库在高并发场景下的数据一致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并发控制原理
作者:杨万富
 
   事务之间的相互影响可能导致数据库状态的不一致,即使各个事务能保持状态的正确性,而且也没有任何故障发生。因此,不同事务中各个步骤的执行顺序必须以某种方式进行规范。控制这些步骤的功能由 DBMS 的调度器部件完成,而保证并发执行的事务能保持一致性的整个过程称为并发控制。调度器的作用如图 1 所示。

   首先讨论如何保证并发执行的事务能保持数据库状态的正确性。抽象的要求称为可串行性,另外还有一个更强的、重要的条件为冲突可串行性,它是大多数调度器所真正实现的。我们考虑实现调度器的最重要技术:封锁、时间戳和有效性确认。
1.串行调度和可串行化调度
1.1 调度
   调度是一个或多个事务的重要操作按时间排序的一个序列。
   1 考虑两个事务以及它们的动作按照某些顺序执行时的数据库的影响。 T1 T2 的重要动作如表 1 所示。
1 两个事务
T1
T2
READ(A,t)
READ(A,s)
t := t + 100
s := s*2
WRITE(A,t)
WRITE(A,s)
READ(B,t)
READ(B,s)
t := t + 100
s := s*2
WRTIE(B,t)
WRITE(B,s)
 
1.2 串行调度
   如果一个调度的动作首先是一个事务的所有动作,然后是另一个事务的所有动作,以此类推,而没有动作的混合,那么我们说这一调度是串行的。
   2 对表 1 中的事务而言,两个串口调度,一个是 T1 T2 前,而另一个是 T2 T1 之前,初态为 A=B=25
2 T1 T2 前的串行调度
T1
T2
A
B
 
 
25
25
READ(A,t)
 
 
 
t := t + 100
 
 
 
WRITE(A,t)
 
125
 
READ(B,t)
 
 
 
t := t + 100
 
 
 
WRTIE(B,t)
 
 
125
 
READ(A,s)
 
 
 
s := s*2
 
 
 
WRITE(A,s)
250
 
 
READ(B,s)
 
 
 
s := s*2
 
 
 
WRITE(B,s)
 
250
 
3 T2 T1 前的串行调度
T1
T2
A
B
 
 
25
25
 
READ(A,t)
 
 
 
t := t + 100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