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用 Figma,脑暴用 Miro,但当我把这两个工具推荐给技术团队协作时,得到的反馈是:
“画起来确实酷,但我们不是在玩画图,我们在落地系统。”
这句话点醒了我。
对技术团队来说,协作工具不只是用来“表达创意”,而是用来 沉淀结构化信息,构建 技术共识,推进 任务落地 的。
于是,我们换上了一款「更适合技术团队使用」的白板协作工具。它有几个关键能力,技术同学用了都说“上头”:
🔍 1. 多人同步协作,不卡顿,不掉线
不需要安装插件,扫码 or 通过会议链接一键加入,谁画、谁写、谁修改都实时同步,远程会议照样配合顺畅。
📌 2. 支持结构化组件(思维导图、流程图、看板等)
技术讨论不是脑暴乱线条,而是明确结构和逻辑。这款白板支持流程图、系统模块图、接口关系图、依赖图一键建模,拖拽调整还很舒服。
🧩 3. 可以和会议/任务系统深度绑定
一个白板讨论完成,可以直接沉淀为任务节点、PRD草图,甚至可以挂载到 Sprint 看板里,避免“聊得爽但没人记得下次要干嘛”的常见会议结局。
📂 4. 所有白板可归档、可搜索、可追溯
回顾需求演化时,只要搜索关键词,就能精准定位到那个讨论节点。告别翻群聊、扒纪要、靠记忆瞎猜的低效时光。
🎯 5. 不再只是“画”,而是共创“落点”
画出来 → 写下来 → 建结构 → 出任务,这才是技术团队真正需要的协作工具链。而不是停留在“画得多漂亮”层面。
✅ 场景用法实录:
-
Sprint 0 阶段:白板共建产品+研发共识
-
技术方案评审:画出架构/流程/数据流,逻辑链一目了然
-
跨部门会议:白板图替代长篇纪要,让信息“可传可用”
-
远程团队协作:白板共享,不在一个屋,也能对齐节奏
写在最后
Figma 是设计师的 playground,Miro 是脑暴创意的 canvas,
但如果你是技术 Leader、架构师、项目 Owner,
你更需要的是 —— 一块能「推进协作落地」的白板。
不只是协作,更是结果。
不只是画图,更是共识。
这,就是我们技术团队换白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