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地球科学体系
-
地球科学:研究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综合学科,包括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等
-
海洋科学特点:
-
研究对象:全球71%的海洋水体及其边界
-
独特性质:高盐度、高压、黑暗环境
-
研究方法:依赖卫星遥感和深海探测技术
-
1.2 发展历程
-
重要里程碑:
-
1872年"挑战者号"首次环球科考
-
20世纪声呐技术实现海底测绘
-
现代:卫星遥感监测全球海洋变化
-
第二章 地球与海洋基础
2.1 地球结构
-
圈层划分:
-
地壳(5-70km)
-
地幔(2900km)
-
地核(液态外核+固态内核)
-
-
板块构造:
-
六大板块持续移动(2-10cm/年)
-
形成大洋中脊和海沟
-
2.2 海洋特征
-
海水组成:
-
96.5%水+3.5%溶解盐(NaCl为主)
-
平均盐度35psu(实用盐度单位)
-
-
海洋分区:
-
洋(主体部分)
-
海(边缘部分)
-
-
海湾/海峡(特殊形态)
-
-
第三章 海水物理特性
3.1 基本性质
-
温度:
-
表层:-2℃(极地)~30℃(热带)
-
深层:普遍1-4℃
-
-
密度:
-
受温盐共同影响
-
平均1025kg/m³
-
3.2 海冰特征
-
形成条件:
-
温度低于-1.8℃(因盐度降低冰点)
-
北极年覆盖面积变化:4-15百万km²
-
-
生态意义:
-
极地生态系统基础
-
影响全球气候系统
-
第四章 海水化学特性
4.1 主要成分
-
常量元素:
-
Cl⁻(55%)、Na⁺(30.6%)
-
SO₄²⁻(7.7%)、Mg²⁺(3.7%)
-
-
气体溶解:
-
O₂(表层饱和)
-
CO₂(形成碳酸系统)
-
4.2 营养盐循环
-
关键元素:
-
N(硝酸盐)
-
P(磷酸盐)
-
Si(硅酸盐)
-
-
分布特征:
-
表层因生物利用而减少
-
深层因有机物分解而富集
-
动态的海洋系统
第五章 海洋环流
海洋环流是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是海水最重要的运动形式之一。本章将详细解析海洋环流的形成机制、类型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1 海流基本概念
海流具有三大特征:
-
空间尺度大:可达数百至数千千米,甚至全球范围
-
相对稳定:在较长时间内(月、季、年或多年)流动方向、速率和路径大致相似
-
三维特性:既有水平流动,也有垂直方向的上升流和下降流
海流的表示方法:
-
流速单位:m/s
-
流向表示:以地理方位角表示海水流去的方向(与风向定义相反)
-
图示方法:箭矢符号,长度表示流速大小,箭头方向表示流向
5.2 海流成因与分类
海流形成主要有两种原因:
1. 风生海流(漂流)
-
由海面风力驱动形成
-
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影响深度通常几百米
-
包括:风海流、地转流、惯性流等
2. 热盐环流
-
由海水温盐变化引起
-
密度差异导致压力场变化而产生流动
-
影响深度可达数千米
5.3 地转流详解
地转流是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平衡时的定常流动,具有以下特点:
形成机制:
-
水平压强梯度力使海水在受力方向上产生运动
-
科氏力不断改变海水流动方向
-
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形成稳定地转流
空间结构:
-
北半球:流动方向垂直于压强梯度力指向右方
-
南半球:流动方向垂直于压强梯度力指向左方
-
赤道地区(φ=0°)不适用,因科氏力为零
计算公式:
地转流速公式:v = (1/ρf)(∂p/∂x)
其中f=2ωsinφ为科氏参量,ρ为海水密度,p为压力
5.4 世界大洋环流系统
全球大洋环流可分为以下几类:
1. 风生大洋环流
-
主要由风驱动形成
-
包括赤道流系、西边界流(如黑潮、湾流)、西风漂流等
-
具有"西向强化"特征(洋流在西岸流线密集、流速大)
2. 热盐环流
-
由温盐变化引起
-
主要包括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的运动
-
典型例子:南极底层水的形成与扩散
环流与水团关系:
-
表层水:高温、相对低盐
-
次表层水:高盐特征
-
中层水:低盐特征(南极中层水)
-
深层水:贫氧特征(北大西洋深层水)
-
底层水:高密特征(南极底层水)
第六章 海洋波动现象
海洋波动是海水重要的运动形式,本章将系统介绍各类波浪的特征、形成机制及其传播规律。
6.1 波浪基本要素
波浪要素是描述波浪特征的基本参数:
-
波高(H):波峰到波谷的垂直距离
-
波长(λ):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水平距离
-
波周期(T):相邻波峰通过固定点的时间间隔
-
波速(c):波形传播速度,c=λ/T
-
波陡(δ):波高与波长之比,δ=H/λ
-
波峰线:波峰在y方向形成的线
-
波向线:与波峰线垂直指向波浪传播方向的线
6.2 波浪分类体系
海洋波浪可按不同标准分类:
按相对水深(h/λ)分:
-
深水波(短波):h/λ≥0.5
-
浅水波(长波):h/λ<0.02
-
过渡区波:0.02<h/λ<0.5
按波形传播分:
-
前进波:波形向前传播
-
驻波:波形不传播,只有水质点振动
按发生位置分:
-
表面波:发生在海面
-
内波:发生在海洋内部密度不连续面
-
边缘波:发生在近岸区域
按成因分:
-
风浪:由风直接引起
-
涌浪:风停后或传播到无风区的波浪
-
地震波:由海底地震引起
6.3 小振幅重力波理论
小振幅波(正弦波)是最基本的波浪理论,其特性如下:
波形方程:
ζ = a sin(kx-σt)
其中a为振幅,k=2π/λ为波数,σ=2π/T为频率
频散关系:
σ² = kg tanh(kh)
波速公式:
c = √(gλ/2π)·tanh(kh)
水质点运动:
-
深水波:轨迹为圆,随深度增加半径指数减小
-
浅水波:轨迹为椭圆,随深度增加短轴迅速减小
6.4 有限振幅波特性
与实际海浪更接近的有限振幅波(如斯托克斯波)具有以下特点:
波剖面:
-
非简谐曲线,不对称于横轴
-
水质点振动中心高于平均水面
波速公式:
c² = (gλ/2π)(1+k²a²) = (gλ/2π)(1+π²δ²)
波速略大于小振幅波,且与波高有关
水质点运动:
-
轨迹接近圆形但不封闭
-
存在净水平位移("波流"),导致海水运输
6.5 特殊波动现象
海洋内波:
-
发生在海水密度层结稳定的海洋中
-
最大振幅出现在海面以下
-
恢复力为科氏力与弱化重力(重力与浮力之差)
-
频率介于惯性频率(f)与Brunt-Väisälä频率(N)之间
开尔文波:
-
长周期重力波,同时受重力和科氏力作用
-
北半球:水道左岸波幅小于右岸
-
南半球:相反
罗斯贝波(行星波):
-
低频波(f<σ<N)
-
恢复力为科氏力随纬度变化率(β效应)
-
传播方向始终偏向西方
-
波速极慢(约0.16m/s)
第七章 潮汐现象
潮汐是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的周期性运动,本章将深入解析潮汐现象及其形成机制。
7.1 潮汐基本要素
描述潮汐现象的基本要素包括:
-
高潮时:海面升到最高的时刻
-
低潮时:海面降到最低的时刻
-
涨潮时:从低潮到高潮的时间间隔
-
落潮时:从高潮到低潮的时间间隔
-
高潮高:海面涨到最高位置时的高度
-
低潮高:海面降到最低位置时的高度
-
潮差:相邻高潮高与低潮高之差
7.2 潮汐不等现象
潮汐具有复杂的周期性变化:
日不等现象:
-
一天中两次潮的潮差不等
-
高潮中较高的称"高高潮",较低的称"低高潮"
-
低潮中较低的称"低低潮",较高的称"高低潮"
半月变化:
-
"朔"、"望"后2-3天潮差最大(大潮)
-
上、下弦后潮差最小(小潮)
7.3 引潮力理论
引潮力是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运动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
引潮力公式:
铅直分量:F_v = (gMr³)/(ED³)(3cos²θ-1)
水平分量:F_h = (3/2)(gMr³)/(ED³)sin2θ
引潮力特点:
-
与天体质量成正比
-
与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
-
月球引潮力约为太阳的2.17倍
7.4 平衡潮理论
平衡潮理论(潮汐静力理论)的基本假设:
-
地球完全被等深海水覆盖
-
海水无粘滞性,无惯性
-
忽略科氏力和摩擦力
主要结论:
-
赤道永远出现正规半日潮
-
月赤纬≠0时,高纬地区(|φ|>90°-|δ|)出现正规日潮
-
朔望时形成大潮,上/下弦时形成小潮
局限性:
-
与实际海洋边界不符
-
忽略海水运动惯性
-
无法解释潮流现象
-
无法解释无潮点现象
7.5 潮汐动力理论
潮汐动力理论从动力学角度研究潮汐形成:
基本思想:
-
考虑实际海洋边界形状和深度的影响
-
研究潮波在海洋中的传播和变形
-
强调科氏力对潮波运动的影响
典型海区潮汐:
-
长海峡中的潮汐和潮流
-
前进波性质
-
北半球:右岸潮差大于左岸
-
-
窄长半封闭海湾
-
驻波性质
-
存在波腹(潮差最大)和波节(无潮)
-
-
半封闭宽海湾
-
受科氏力影响显著
-
形成旋转潮波系统
-
第八章 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
大气与海洋的相互作用是气候系统的核心,本章将详细解析这一复杂关系。
8.1 大气基本结构
地球大气按温度结构分为四层:
对流层:
-
高度:0-10km(随纬度变化)
-
特点:温度随高度降低,垂直运动强烈
-
包含3/4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水汽
平流层:
-
高度:10-50km
-
特点:上部温度随高度增加(臭氧吸收紫外线)
中层:
-
高度:50-85km
-
特点:温度随高度降低,最冷(-90℃)
热成层:
-
高度:85km以上
-
特点:温度随高度增加,可达1000K以上
8.2 风场与气压场
地转风关系:
在自由大气中,大尺度运动满足地转平衡:
-
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
风速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科氏参数(f=2ωsinφ)成反比
全球风带:
-
赤道低压带:上升气流,多降水
-
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干旱
-
中纬度西风带:天气系统活跃
-
极地东风带:寒冷干燥
8.3 海洋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热量调节:
-
吸收太阳辐射的70%
-
通过洋流重新分配热量
-
海洋热惯性缓冲气温变化
水循环:
-
蒸发提供大气水汽(占全球蒸发量84%)
-
降水的主要来源(海洋提供86%大气水汽)
碳循环:
-
吸收大气CO₂(约30%人为排放)
-
通过生物泵和溶解度泵固碳
8.4 ENSO现象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重要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
厄尔尼诺事件特征:
-
赤道东太平洋异常增暖
-
沃克环流减弱
-
东亚和澳大利亚干旱,美洲西岸多雨
拉尼娜事件特征:
-
赤道东太平洋异常变冷
-
沃克环流增强
-
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相反
影响机制:
-
改变全球大气环流格局
-
通过遥相关影响全球气候
-
典型周期2-7年
第九章 海洋生物系统
海洋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体,本章将全面介绍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关系。
9.1 海洋环境分区
海洋生物环境可分为两大区域:
浅海区(大陆架海域):
-
潮间带:高潮线至低潮线之间
-
潮下带:低潮线至大陆架边缘
大洋区(大陆架以外):
按垂直分层:
-
上层(0-200m):光合作用带
-
中层(200-1000m):弱光带
-
深层(1000-4000m):无光带
-
深渊层(4000-6000m)
-
超深渊层(6000-10000m)
9.2 海洋生物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
基因多样性是物种适应环境的基础
-
海洋生物通过基因流动维持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
已描述约14万种海洋生物
-
实际估计可能有数百万种
-
物种分布呈现明显纬度梯度
生态系统多样性:
-
包括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
-
各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9.3 海洋生态系统
主要生物群落:
-
珊瑚礁群落:
-
生物多样性最高
-
包括造礁珊瑚和共生藻类
-
-
红树林群落:
-
适应盐渍环境的特殊植物
-
重要的海岸防护和育幼场所
-
-
热泉生物群落:
-
依赖化能自养细菌
-
包括管栖蠕虫、蛤类等特殊物种
-
食物网结构:
-
微型食物网:微生物循环
-
经典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
-
碎屑食物链:依赖有机碎屑
9.4 人类影响与保护
主要威胁:
-
过度捕捞
-
栖息地破坏
-
海洋污染
-
气候变化
-
外来物种入侵
保护措施:
-
建立海洋保护区
-
可持续渔业管理
-
减少陆源污染
-
全球气候变化应对
第十章 海洋声光传播
海洋中声光传播特性是海洋探测的基础,本章将解析其传播规律及应用。
10.1 海洋声学特性
声速剖面:
-
表层:受温度影响大
-
中层:温度下降,声速减小
-
深层:压力主导,声速增加
-
声道轴:声速最小处
典型声速公式:
c = 1449.30 + Δc_t + Δc_s + Δc_p + Δc_tsp
其中Δc为温度、盐度、压力的修正项
10.2 声传播模式
声道传播:
-
声速剖面存在极小值(声道轴)
-
声能被限制在声道轴上下传播
-
可实现超远距离传播(数千公里)
反波导传播:
-
表层声速大于下层
-
声线向海底弯曲
-
传播距离受限
10.3 海洋光学特性
光衰减机制:
-
吸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
-
散射:改变光传播方向
-
衰减系数c = a + b (a吸收系数,b散射系数)
典型衰减值:
-
清洁大洋水:~0.05m⁻¹(透射窗口480nm)
-
沿岸混浊水:0.2-0.6m⁻¹(透射窗口520nm)
10.4 遥感应用
声学遥感:
-
多波束测深系统
-
侧扫声呐海底测绘
-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
-
水声通信
光学遥感:
-
海色遥感(叶绿素、悬浮物)
-
激光雷达测深
-
红外遥感(海表温度)
第十一章 卫星海洋遥感
卫星海洋遥感是利用电磁波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原理,从卫星平台观测和研究海洋的分支学科。它属于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涉及物理学、海洋学和信息学科,并与空间技术、光电子技术、微波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密切相关。
11.1 卫星海洋遥感发展历程
卫星海洋遥感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
早期探索阶段(1957-1978):
-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1960年美国发射TIROS-I气象卫星
-
1969年NASA召开研讨会推动海洋卫星发展
-
-
里程碑阶段(1978):
-
SeasatA卫星:第一颗海洋实验卫星,装载5种传感器
-
TIROS-N卫星:奠定海温业务化预报基础
-
Nimbus-7卫星:开创海色遥感新纪元
-
-
业务化发展阶段(1990年代至今):
-
ERS-1/2、Topex/Poseidon等卫星实现业务化运行
-
多传感器同步观测成为常态
-
数据同化技术应用于海洋数值预报
-
11.2 主要卫星传感器类型
卫星海洋遥感传感器按工作方式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大类:
被动传感器:
-
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如AVHRR)
-
微波辐射计
-
海色扫描仪(如CZCS、SeaWiFS)
主动传感器:
-
微波高度计(如TOPEX/Poseidon)
-
微波散射计(如NSCAT)
-
合成孔径雷达(如SAR)
11.3 卫星遥感反演原理
卫星遥感反演是从卫星原始数据获取定量海洋环境参数的数学物理方法,主要包括:
-
辐射量定标:将传感器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为物理量
Lt(λ)=S(λ)DC+I(λ)
-
大气校正:消除大气影响获取海面向上辐射
Lt(λ)=Lr(λ)+La(λ)+t(λ)Lw(λ)+Lra(λ)
-
生物光学算法:从辐射数据反演海洋参数
-
海表温度:劈通道算法、三通道算法
-
叶绿素浓度:比值法、经验算法
-
11.4 主要应用领域
-
海表温度遥感:
-
监测海洋环流、中尺度涡旋
-
研究ENSO等气候现象
-
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
-
-
海色遥感:
-
估算海洋初级生产力
-
监测赤潮等生态异常
-
研究碳循环与全球变化
-
-
微波高度计:
-
测量海平面高度变化
-
研究大洋环流与地转流
-
监测有效波高与海面风速
-
-
微波散射计:
-
获取全球海面风场
-
台风监测与预报
-
研究海气相互作用
-
-
合成孔径雷达:
-
观测海浪方向谱
-
探测海洋内波
-
监测海面油污污染
-
第十二章 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
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各具特色:
12.1 自然环境特征
渤海:
-
面积7.7万km²,平均水深18m
-
三面环陆,半封闭浅海
-
海岸类型以粉砂淤泥质为主
黄海:
-
面积38万km²,平均水深44m
-
全部位于大陆架上
-
受黄河、长江冲淡水影响显著
东海:
-
面积77万km²,平均水深370m
-
兼有浅海和深海特征
-
黑潮影响显著
南海:
-
面积350万km²,平均水深1212m
-
纵跨热带与亚热带
-
季风环流特征明显
12.2 水文特征
-
温度场:
-
冬季表层温度:渤海-1~5℃,黄海2~12℃,东海9~23℃,南海16~28℃
-
夏季表层温度:渤海24~27℃,黄海24~27℃,东海27~29℃,南海28~30℃
-
-
盐度场:
-
渤海年平均盐度最低(约30.0)
-
南海深水区最高(约34.0~34.7)
-
-
密度场:
-
主要受温度和盐度共同影响
-
冬季密度普遍高于夏季
-
沿岸区域密度低于外海
-
12.3 海洋环流系统
中国近海环流主要由两大流系组成:
沿岸流系:
-
渤海沿岸流
-
黄海沿岸流
-
东海沿岸流
-
南海沿岸流
外海流系:
-
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对马暖流)
-
黄海暖流
-
南海暖流
-
季风漂流
12.4 海洋资源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本章将系统介绍各类海洋资源及其开发技术。
12.4.1 生物资源
-
鱼类:2000多种,经济种类约300种
-
贝类:牡蛎、贻贝、扇贝等
-
藻类:海带、紫菜、石花菜等
渔业资源:
-
全球年捕捞量约9000万吨
-
主要渔场分布在上升流区和大陆架
-
面临过度捕捞问题
海洋药物:
-
从海洋生物提取抗癌、抗菌化合物
-
如海绵中的抗癌物质,海藻中的抗病毒物质
12.4.2 矿产资源
-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
-
滨海砂矿(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等)
-
多金属结核和热液硫化物
海底多金属结核:
-
含锰、镍、铜、钴等
-
主要分布在深海平原
-
开采技术挑战大
海底热液硫化物:
-
含铜、锌、金、银等
-
形成于大洋中脊热液区
12.4.3 能源资源
海洋油气:
-
占全球油气产量约30%
-
深海开采技术不断发展
海洋可再生能源:
-
潮汐能:利用潮汐涨落发电
-
波浪能:转换波浪运动为电能
-
温差能:利用表层与深层温差
12.4.4 开发与保护平衡
可持续开发原则:
-
预防性原则
-
生态系统方法
-
综合管理
-
科技创新驱动
保护措施:
-
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
-
发展生态养殖技术
-
加强污染防控
-
完善国际法规体系
第十三章 海洋与全球变化
海洋在全球变化中扮演关键角色,本章将探讨海洋与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
13.1 海洋碳循环
主要过程:
-
物理泵:CO₂溶解与输送
-
生物泵:有机碳沉降
-
碳酸盐泵:钙质生物沉降
碳汇功能:
-
吸收约30%人为排放CO₂
-
表层水CO₂分压受温度、生物活动影响
13.2 海平面变化
影响因素:
-
热膨胀:海水变暖体积膨胀
-
冰川融化:陆地冰转入海洋
-
陆地水储量变化
观测事实:
-
20世纪上升约15cm
-
近年速率加快至3mm/年
-
区域差异显著
13.3 海洋酸化
形成机制:
-
吸收过量CO₂形成碳酸
-
pH值下降(已降低0.1单位)
-
影响钙化生物(珊瑚、贝类等)
生态影响:
-
珊瑚礁退化
-
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改变
-
食物网基础受影响
13.4 应对策略
减缓措施:
-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保护蓝色碳汇(红树林、海草床等)
-
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
适应措施:
-
海岸带综合管理
-
生态系统修复
-
气候变化监测预警
海洋-图数据结构
1. 理论基础构建
-
海洋系统的图论特征:
-
节点:监测站点/网格单元/生态群落
-
边:物质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路径
-
权重:相互作用强度/传输时滞
-
-
典型网络类型:
2. 研究方向
(1) 动态图建模
-
时间维度:
-
潮汐周期性:周期图模型
-
厄尔尼诺事件:突变检测算法
-
-
空间尺度:
-
局部精细网格(1km²)
-
区域耦合网络
-
全球尺度简化
-
(2) 多层级图融合
-
跨圈层耦合:
大气边界层图 ⊗ 海洋混合层图 ⊕ 海底地形图 ⊗(张量积/Tensor Product) 数学定义:表示两个向量空间的张量积,用于构建更高维度的复合空间。 在海洋建模中的含义: 表示不同圈层参数的耦合关系(如大气-海洋界面的能量交换) 例如:大气边界层图 ⊗ 海洋混合层图表示将大气风场与海洋表层流场进行耦合建模,反映风应力对海流的驱动作用。 ⊕(直和/Direct Sum) 数学定义:将两个空间合并为一个更大的独立空间。 在海洋建模中的含义: 表示多源数据的空间叠加(非交互作用的简单组合) 例如:(大气⊗海洋) ⊕ 海底地形表示在耦合的风-流模型基础上,叠加海底地形对环流的静态约束。
-
异构图分析:
-
物理参数节点(温度、盐度)
-
生物指标节点(叶绿素、物种丰度)
-
人类活动节点(航运、捕捞)
-
(3) 图算法应用
-
关键路径识别:
-
污染物扩散最优路径
-
海洋保护区网络设计
-
-
社区发现:
-
水团特征聚类
-
生态功能区划
-
-
图神经网络:
-
短期海洋预报
-
极端事件预警
-
3. 典型应用场景
(1) 海洋观测网络优化
-
基于图覆盖理论的浮标布设
-
传感器网络容错性分析
-
数据传输路由优化
(2) 生态保护规划
-
迁徙廊道识别(如鲸类迁徙路径)
-
保护区网络连通性评估
-
入侵物种扩散模拟
(3) 灾害预警系统
-
风暴潮传播路径预测
-
赤潮暴发源头追溯
-
海啸影响范围推演
4. 技术路线建议
-
数据层:
-
多源数据融合(遥感+原位+模式)
-
时空标准化处理
-
-
建模层:
-
动态图表示学习
-
异构网络嵌入
-
-
应用层:
-
可视化交互系统
-
实时决策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