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那年,劉家琨被下放到農村勞動,這是中國文革期間「再教育」舉措的一部分。
「我看不到自己的未來——很多事情都毫無意義,」不久前在中國成都的辦公室接受電話採訪時,劉家琨通過翻譯(他的兒子馬丁)說道。「當時我覺得生活無關緊要。」
最終,劉家琨在建築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在他68歲的時候,這一追求為他贏得了建築界的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
1999年,劉家琨在家鄉成都創辦了自己的事務所——嘉坤建築設計事務所,他已在中國完成了30多個項目,包括學術建築、文化機構和公共空間。2018年,蛇形畫廊在北京首次亮相,就是他做的設計,這一作品曾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廣告
他的作品不以華麗見長或強調裝飾。相反,這位建築師說,他的目標是尊重現成條件,就地取材,講究「普通、當代、廉價和本地」,並提升人文精神。
「劉家琨的作品以其深刻的連貫性和穩定的素質擺脫了各種美學或風格上的束縛,對新世界進行了想像和建構,」普利茲克獎評審團在週二揭曉獲獎者的評審辭中寫道。「他所首倡的是一項策略而非某種風格,從不依賴於重複的的方法,而是基於每個項目的具體特徵和需求,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評估。換言之,劉家琨立足當下,因地制宜地對其進行處理,甚至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全新的日常生活場景。」
胡慧姍紀念館是為了紀念一名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喪生的少女。
胡慧姍紀念館是為了紀念一名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喪生的少女。 Jiakun Architects via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他的「再生磚」由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廢墟材料、秸稈和水泥混合而成。
他為那次地震中去世的15歲女孩胡慧姍建造了一個令人動容的簡單紀念建築——胡慧姍紀念館,位於成都的建川博物館內。這是一個救災帳篷形狀的建築,在裡面,粉紅色的牆壁上掛著她生前用過的一些物品——一個背包、一條流蘇圍巾。
「這是一種安慰她父母的方式,」劉家琨說。「紀念館表達了個人情感,但同時它也是一種集體記憶。」
劉家琨2015年的設計作品,成都的西村大院。
劉家琨2015年的設計作品,成都的西村大院。 Chin Hyosook via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即使是劉家琨最大的公共項目也同樣質樸。他於2015年在成都設計的西村大院是一個集文化、體育、娛樂、辦公和商業活動於一體的庭院綜合體,共有五層樓,環繞著整個街區,不過與附近的高樓相比,它看起來其貌不揚,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周邊既開放又有圍合,騎行通道和行人通道將這個小村落環繞,同時周邊的景觀歷歷在目。
磚孔中有小草探出身子,本土特有的竹林提供了陰涼,這個項目是對「『日常』活力」的頌揚,一位評論家在2017年寫道,「他認為這是『人類生活的主要內容和原始樂趣』」。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成都,2002年)是一個私人博物館,藏有佛教造像和各種文物,劉家琨的設計借鑒傳統中式園林,以水景、園林石以及清水混凝土為特色。他設計的二郎鎮天寶洞區域改造項目(瀘州,2021年)由幾個藏酒的洞穴組成,融入天寶山鬱鬱蔥蔥的懸崖景觀中。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是一座私人博物館,藏有佛教造像和各種文物,劉家琨的設計借鑒了傳統中式園林。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是一座私人博物館,藏有佛教造像和各種文物,劉家琨的設計借鑒了傳統中式園林。 Bi Kejian via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在這個容易形成無窮無盡乏味邊緣的世界中,他找到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能夠同時營造出樓宇、基礎設施、景觀和公共空間,」評委會主席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在一份聲明中說。「他的作品有可能為我們提供富有影響力的新思路,以應對城市化自身所帶來的挑戰。」
1956年出生於成都的劉家琨說,自己被建築吸引是因為喜歡「畫畫」。1982年,他從當時的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畢業,並開始在國有成都建築設計研究院工作。
1984年,他自願短期外派到了西藏那曲——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區之一,因為,「當時我主要的長處是好像什麼都不怕,另外我還能畫畫和寫作,」他在普利茲克提供的聲明中說。
Bi Kejian via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在那段時間裡,劉家琨白天乾建築設計,晚上則是作家,幾乎放棄了他的職業生涯去從事寫作。1993年,他參加了大學同窗湯樺在上海美術館舉辦的個人建築展。他意識到,自己也可以「把建築作為個人表達的媒介」,他在採訪中說,「這讓我能夠走進人們的生活,更深入地了解它。」
劉家琨低調地將他的建築融入環境。他設計的水井街酒坊遺址博物館‍(2013年)以中國白酒歷史為主題,保留了有600年歷史的酒窖遺址,以及周遭底層住宅的體量。而建川博物館的文革之鐘博物館(展品包括一系列象徵著文革結束的時鐘)帶有一個巨大的圓形結構,由一個天窗和內部的一條照片帶作為點綴。
廣告
他的作品《隨風2015由你選擇》入選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這是一個由插在粗原木底座上的魚竿組成的拱廊。
「我希望我的建築與自然共存,同時也能夠表達當地環境的特點,」他在採訪中說。「我希望我的建築是公共的,並且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